任靖
摘 要:随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以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为例,强调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开发精品校本选修课程应该是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多样化 动态开发
任靖,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的发展通过课程实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长期由国家课程主宰,这种课程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个别化的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校本课程能够培养个性化、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且能够塑造研究型教师,还有助于彰显学校特色。①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笔者为高二学生开设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并先后被评为市、省精品课程。在此,笔者结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是校本选修课程的“首席执行官”,教师要成功转型成课程开发者,必须认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为什么做、为谁做的问题,领会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才能走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觉。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作校本课程的开发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是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回到社会,所以教育培养的人要能动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大量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这就要求高中教育体系应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
2.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学生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构特色校本课程,是培养个性化教师、个性化学生的重要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育本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动力和理论依据。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全在于校舍、设备等硬件的改善,更期待着学校课程改革能深入推进,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能有所改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逐步从传统的“精英高中”时代进入“大众高中”时代,90%以上求学的学生的智能、兴趣、爱好、成熟度及出路是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就是为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的课程,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权与学习权,保障他们都能够达到力所能及的发展高度。
3.校本课程开发是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的内生性要求。课程多样化、特色化是创建多样化、特色化高中的关键。校本,即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要求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所以,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应该具有“基于学校”的独特品质,应该体现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并成为特色化高中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该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丰富多样、评价科学有效、资源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健全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差异需求。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特色高中的提出是对以往课程编制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的突破。
因此,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然逻辑。《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就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开发的知识拓展类校本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相互补充,以期发挥课程育人的总体功能。
二、将校本课程作为课题开发
开发精品校本选修课程的途径很多。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学中,90. 6%的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其中,35. 7%的学校把前期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①这表明,把课程开发当作课题做或者以科研课题带动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发精品校本课程的基础和主要路径。从整体看,具备课题思维才能真正解决校本选修课谁来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选题的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只是关于课程开发的技术问题,它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追求和文化意蕴。所以,校本选修课程选题的确定既要考虑开发者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更要考虑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知识浅化、兴趣主义等现象。《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的“课程纲要”和教材“编者的话”中提出:“哲学家的思想不能用来烤面包,甚至晦涩难懂。然而,哲学思想虽然看起来高深莫测,实际上还是平易近人的,它就在你身边的社会生活中,在你自己的家庭中,也在你自己的身上。当然,哲学思想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它源于每个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拥有信仰的人,才会无所畏惧,约束自己,守住底线。今后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多种诱惑之下,才不会变成功利主义者甚至投机分子。”这阐述了课程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思路与方法。确定校本选修课的内容和范围之后,开发精品课程研究方法就至关重要。《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本着提高人文素养以及便于教学的原则,从每个时代西方哲学家中精选精编而成的。旨在为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高中生讲述自古希腊至20世纪中叶西方著名哲学家的人生道路以及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从而勾勒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示出西方哲学智慧的精髓,课程重点选取了古希腊哲学家智慧,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中世纪哲学,重点突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智慧;近代哲学,重点讲解康德哲学智慧;现代西方哲学则着重讲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课程名称厘定、哲学家选择,二级目录的确立,内容的安排都需要查阅很多的相关文献。这就决定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创新之处。校本选修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命力,必须有所创新。无论是课题、目录以及内容都不能完全奉行拿来主义。创新就要找到可能创新点。一线教师从事课程开发应从校情、学情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移植性或组合性创新。在专题的选择、结构安排、内容的呈现以及话语的表达等方面都可以寻求有所创新。《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课程设计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采用西方哲学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课程设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模块。每一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介绍哲学家的生平与成就,第二、三部分重点选取哲学家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为了巩固所学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一讲后附风格不同的思考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三、作为动态开发过程的校本课程建设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现场本位的课程开发,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它遵循“开发实施一观察一反思一再开发”的过程,强调课程的不断完善,其核心环节即是反思。①通过开设《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笔者发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加以修正与完善。比如,每一讲预设的内容还是显得多,要进一步压缩讲授的内容;最后第十七、十八讲以叔本华、海德格尔作为结束,尽管是遵循历史逻辑,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悲观色彩过浓,以后需要寻找一个更好的调整方案;哲学家都有其不足的一面,如与第欧根尼相关的内容,学生很喜欢听,但是在思想史与价值导向之间反复权衡,笔者决定以后不再讲授;在教学过程中,以后要多讲授哲学家如何思考解决人和物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少讲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因为让高中学生思考过于深刻而又很个性化的东西不是很适合,等等。通过这些思考,校本课程才能在螺旋上升、不断改进中得到发展。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忙碌的过程。课程( Curriculum) -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 Race-course)。因此,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尊重特定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就是要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通过开发与实施《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笔者对这个“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实际上,在这个跑道上忙碌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背后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者的身影。例如,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著作可能有不同说法,这就需要判断与选择;对于不同的表达风格、话语体系的内容,需要整合出具有自己特色、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这就要加工与研磨;课程讲义、教材内容与段落的安排,需要精细化加工与设计;课程评价是“跑”道中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评价获得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具有创新意识。但长期以来,因传统教育的惯性,教师只是完全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其成长和发展都处于传统氛围当中,对课程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理论、技术、智能准备不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等等。
从《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开发与实施来看,课程的开发需要持续的付出与努力。然而,如果我们将课程开发并建设好,就能在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收获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