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 要: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客观性试题,目前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选择题的形式和功能有了新的变化。2014年高考安徽卷政治选择题,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对教学和备考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2014年 安徽卷选择题特点
作者简介:李丽,女,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政治试题,延续了我省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总体风格,在试卷结构、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相对平稳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本文试从选择题的视角,对其命题特点与技巧略作探析,以期对试题的命制和2015的教学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一、呈现方式多元,模块特色凸显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考中,常以统计表、坐标图、漫画等形式呈现。图表型题通过图与文字的结合,在考查考生数据、曲线与文字的转换能力的同时,因其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具有图文并茂的效果,已成为全国新课标卷及各地自主命题广泛采用的一种题型。而借用数据、图形、表格等经济工具呈现经济现象,提示经济本质和规律,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与以往相比,2014年高考安徽卷的政治试题,呈现方式有了新变化,文字、图形、漫画、表格,形式多样,其中,考查经济生活模块内容的3道选择题有2道是图表型题。
如第1题:
读图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甲乙两国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分工与贸易。据此可以推断
①甲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②乙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③甲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④乙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题者注重教材已有命题资源的挖掘,以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案例为背景材料设题,考查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考生需要对图中的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图可知,乙国在粮食及肉类的生产上均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进一步比较会发现,甲国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更小,从而具有相对优势,乙国则生产肉类具有相对优势。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甲国应向乙国输出粮食,而输入乙国的肉类;乙国则向甲国输出肉类,而输入甲国的粮食,这样两国都可以从中获利。①④选项正确。
无独有偶,通过图表考查考生对经济现象的推理能力的试题在2014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如,全国新课标卷第13题以“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设置情境,要求考生据图推论出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变化趋势;天津卷第3题要求考生据图判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趋势,并据此判断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北京卷第32题则以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近二十年来变化趋势柱状图呈现。
同样是借助图表揭示经济现象,上面第1题是以图作为题干,以文字作为题肢的形式呈现,下面第3题则不同,题干是以文字形式描述某一经济现象,而以四幅曲线图作为选择题肢,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题干文字描述的两幅图。这是试题中的一个亮点。
第3题: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一般会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图2中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的图形有
本题以坐标多曲线图的形式,考查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等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其销量和利润相应减少,生产者会缩小规模,商品供给缩小,供给曲线左移。②③符合题意。
二、材料链接多维,知识渗透融合
通过链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念。而对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如何选择视角,考出新意,于平常中出彩则体现了命题者的智慧。
如第4题:
某市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活动,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结对子,从而使日常工作更加求真务实。下列古语能体现“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是
A.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C.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
D.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荀悦)
在我省过去的高考政治试题中,古语入题很常见,但多是对哲学内容的考查。2014年首次用古语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令人耳目一新。本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政府“对人民负责”的相关知识。考生对这一考点比较熟悉,也较易掌握,命题要有所突破存在较大的难度。令人欣喜的是,命题者另辟蹊径,以古语形式呈现题肢,通过这样的巧妙组合,精彩顿显。正确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求真务实”的内涵和要求,同时要准确解读四个古语的本来含义和现实意义,在特定的情境中建立正确的联系。“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寓意是要常怀敬畏之心,行使权力,就要敬畏权力,就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的是一种坚定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说明了从政者修炼道德操守的重要性;“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D项符合题意。
如此设题,将课本知识的考查置放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之中,多维链接试题要素,试题亦“政”亦“文”,加大了知识渗透融合的力度,考查了考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对考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很好地诠释和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传递正能量,彰显学科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高考政治试题必须凸显社会主旋律和积极的价值取向。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政治选择题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价值引领,突出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如第6题和第7题: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回答6~7题。
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说明我国公民
①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②合法权利受到保障
③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未富先老的庞大老龄人口,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为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孝道规范提出了紧迫的课题。试题以此为背景,以“孝”文化为主题,选取“常回家看看”入法这一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具有明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第6题,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引导考生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考生明确子女在家庭中的孝道责任,鼓励考生从善向善。第7题,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要求考生既要有传统底蕴,又要具备现代意识。试题在立德树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成为“正能量”的释放源。考生阅读试题材料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不仅成为接受知识和能力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认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除此之外,在关注和引领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选择题部分还有多处隐性体现,如第2题引导考生关注安徽的城镇化进程,第3题渗透着绿色消费的观念,第9题隐含着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等,不一而足。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