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金楠(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一中)
随着高三的临近,一些学生会向我咨询除了手头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教辅资料。回想自己的高中时代,买了很多课外资料,一直到高考结束,整理东西时才发现有一些从来没来得及拆封,还有一些只是星星点点做了一些,而不管是拆封了的还是没有拆封的,都曾经被不切实际地规划进自学的范围,都是曾经的“今日学习任务清单”上永远未完成的待办事项。
面对眼花缭乱的教辅市场,患得患失、顾此失彼地学习还是掌握有效的资源从容应对这场竞争激烈的考试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全力备考的学生来说,简单地劝诫和说教并不能阻止他们盲目而又不切实际地囤积海量的学习资料。从表面看来,这是学生在选取教辅资料时比较盲目,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面对这场考试的迷茫和不确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学习资料的选取上开展了“断舍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指导。
“断”就是从人口上断绝那些实际上无法完成也并不需要的教辅资料;“舍”就是从出口上舍弃那些已经束之高阁弃之不用却一直成为无形的压力给自己带来无能感的教辅资料;“离”就是在多次断和舍的过程中脱离占有多种多样教辅资料的执念,使自己游刃有余,笃定踏实地投入到有限资源的学习利用中去。通过这个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收纳整理看得见的教辅资料,事实上,也是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时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整合的不仅是书籍资料,也把自己从无边无际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获得心灵上的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是“一切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在考虑某些资料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资料本身。选择的时候,不是问“这些资料还有没有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些资料”,筛选取舍的标准是立足于自己客观的实际需要。
其次,这些被初步筛选之后留下的资料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否被在此时当下有效合理地利用。如果仅仅是资料本身看上去挺好,或者是模糊地判断为将来可能需要,那么就要将其从近期的学习清单中清除出去,以免造成额外的精神压力。
通过“断舍离”这样的行为之后,最后盘点留下的每个学习科目上配备的有限学习资料,就会发现虽然减少了一些看得见的学习资料的储量,但是在调整学习资料的质量和数量的过程中,获得了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患得患失、顾此失彼也一并清除了。
运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首先要在头脑里考虑自己和教辅资料的关系,将它留下来作为随时备选的学习资料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还是它对自己有价值;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时间之下能有效利用留下来的教辅资料吗?其次,搁置自己准备但利用率低的资料,消除那些带来潜在隐形压力的物品。打造出可以使自己安心学习的舒适空间。第三,让学习资料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等到自己毕业后,在校园“书香薪传”这类活动中让那些曾经被搁置的教辅材料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上,对自己的复习资料不断地进行断舍离,最终可以畅快自由地学习。不念未完成的,不计已经断舍的,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有限资料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将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高考化解成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历练。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