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脱困”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01次
  • 评分4
  • 22
  • 0

摘 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论的理论为基础,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类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为平台,以分层教学为途径,以合理评价为保证,使学困生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困生“脱困”。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学困生 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 动态体验

作者简介:王玲,女,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一校区,中学一级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确立的新型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被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体验课程”。初中思品课是一门德(心)育课(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知识课、技能课),思品课的教学目标居于首位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作为思品课教师应该围绕“体验”来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思品课体验式教学,是指思品课在课程实施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1.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的意念和力量。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学困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任何一次成功都能增强自信心,因此学困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做对一道题目、做好一件事情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让学困生有机会体验成功。这种成功可以促使学困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求知渴望,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因此,在学困生获得点滴进步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困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们会激发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2.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外在动力。合作教育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思品课体验式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均拥有等额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组内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预习和合作探究环节,鼓励本小组的优生即A层学生在率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后,主动帮助学困生讲解知识、检测练习,预先将答题思路及语言表达方式教给学困生,再让学困生代表自己展示,在学困生发言之后,优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优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协助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及时解决学困生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由于有了优生的帮助、小组的支持,学困生的展示开始变得语言流畅、内容充实,长此以往,学困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参与的激情。而在进行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学困生在已经吸取了本小组智慧精华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其他小组交流,使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这种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应是常态化的,它们能更及时、准确地帮助学困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这种互帮互助的促进下,推动学困生不断向前发展。

3.环环推进,及时解惑,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的各个主环节中,教师和每个小组内的A、B层的学生都要特别关注和帮助C层的同学。在预习梳理环节,教师可以先指导学困生进行预习,当堂批改学困生的预习作业,为他们及时解惑,之后鼓励学困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困生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就能大胆地进行展示,赚取双倍积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指导组长关注小组内的学困生参与小组讨论,防止他们被边缘化。并且要走进小组,站在学困生旁边参与讨论,要分层设置探究问题,简单问题由学困生回答、展示,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学困生复述其他学生的发言,以检测他们是否认真聆听。在巩固基础环节,教师及时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并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讲解并订正错题,对于学困生出现得比较多的错误,则在全班讲解,如果发现存在确实听不懂的学困生,则要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环环推进,注重对学困生的及时帮助与解惑,层层推进和落实教学。

4.对症下药,分层教学,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对学困生的分类情况,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中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课堂教学要在照顾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上,特别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教师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提出较低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蹦一蹦够得着,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每一节课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到“情趣与兴趣”这一框题时,笔者安排C层的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高雅情趣和低俗情趣,要求B层和C层的同学共同解决两个问题:“情趣与兴趣的关系”以及“追求高雅情趣的意义”,而要求A层的同学在完成前面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解决“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个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分层展示,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其次,作业的分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双基部分,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处理导学案时,笔者会要求C层的学生务必要完成课本上找得到现成答案的题目即完成预习案和巩固案的习题,而对于提升案甚至是中考链接部分,则可以暂时不要求学困生完成。分层作业意在克服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每一次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信心,而不是以往的挫败感,使学困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

最后,辅导的分层。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除了极少数学困生确实要辅导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努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用情感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拉近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心”要比单纯的“辅知识点”更有用。例如李同学,最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个娇生惯养、桀骜不驯、不守规则的男生。但是,通过多次和他聊天、谈心之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亟需鼓励和认可的男生,他的桀骜不驯,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满足他的基本需要呢?现在的他,俨然成了老师的“铁杆粉丝”。

5.适时激励,合理评价,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根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双倍加分”解决了学困生成为课堂“闲人”的难题。为了能够帮助学习小组赚取更多的加分,学困生从原来的小组“闲人”变为小组的“主角”。学困生在小组内不再是拖后腿的角色,他的价值在团队内通过“双倍加分”得到了实现,得到了组员的尊重,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在笔者的课堂上,面对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要遵循“新面孔”原则,尤其是要多关注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例如A层的学生发言将有机会获得加1分,而C层的学生发言则可以加2分,如果发言精彩的话,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加分。对学困生要多采取积极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学困生提高一个层次。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这段时间是C层的学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也许就能变成B层的学生。同理,不努力的B层学生也许下次会变成C层学生。这种方式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学困生的每一次发言或展示,教师都可以从中提取积极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多鼓励学困生,多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他们将累积点滴进步,最终将获得质的飞跃。

在对学困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要通过日常观察进行评价,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等方法科学地评价学困生的进步,激励学困生进一步发展;还要注重评价内容多维化,不能单独从学习这一个方面去评价学困生技能的高低,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客观的全面评价,肯定学困生的价值。

对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坚定信念,坚持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平台,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教育能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的有效形成。

(责任编辑:刘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