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8-29
  • 阅读量63次
  • 评分0

摘    要:“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作为地理学原理之一,反映地理学学科逻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具有学科内在价值。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内容逻辑,分析其在人教版必修《地理二》知识内容中的体现。同时归纳该因果关系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逻辑,并结合高考试题分析得出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借助“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分析;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调动整体性思维解决地理问题。


关键词: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地理教学;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urface Differences

Are Inter-Causal Relationships" to Geography Teaching

Li Xiaohong Chen Xiaoxin Zhang Zhengdong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其最直接的特点是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故地表差异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具体包括地表差异的表现、出现原因及发生过程。[1]其中自然过程是形成地表差异的主要原因,如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2]但随着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愈发加深,人类活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自生差异性,其中人口迁移、产品贸易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间互为因果,这种互为因果关系也被列为地理学原理之一,[3]体现着人地相互作用。同时,差异性被视作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地理学家根据某一要素的内部均质性和与周围的差异性划分出区域。[4]而空间动态强调地理事象在时间上表现的空间变化,蕴含着要素综合、地方综合和时空综合的内在要求,可见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的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包含着课程标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要求。因此,从地理学原理的视角梳理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间的关系,能从学科逻辑的角度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故本文从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出发,探究其内容逻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运用。


二、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具体内容

1.内涵

地方作为研究地表差异的空间单位,包含着在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内部特征,还承载着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员、物料和思想的流动,而这种在地理空间内地理现象的运动、迁移或变化就是空间动态。[5]空间动态主要通过“流”的形式表现,“流”本质上反映的是要素随时间在地方间的运动、迁移,体现着两个及两个以上地方间的要素联系。物质化是流空间的外部形态之一,[6]人流和物流则是空间动态中最直观的空间表现。在地理要素的变化、迁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流和物流为主体,涵盖与之相关或伴生的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等的复杂巨系统。[7]这些“流”使地方之间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并产生区域联系,[8][9]由此加强或减弱地表差异。


综上分析,本文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的关系定义为地表差异是人口迁移、产品贸易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的基础,而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能加强或减弱地表差异。


2.内容逻辑

(1)地表差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的基础

地表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地理要素及其组合的结构和等级等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其本质是区域间存在地理要素梯度。梯度是产生一切运动和过程的基础,地理要素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内引起能量、物质流动或地理过程发生的不均一存在,如资源梯度、技术梯度等。其既是地表差异的重要表现,也是产生空间动态的内力动因和根本动力。[10]同时,区域内某一地理要素的供需失衡推动区域间供需关系的形成,可见区域间的供需关系是基于要素梯度所表现出来的区域关联,它是引起空间动态的直接原因。地理要素梯度和供需关系共同推动人口、产品等要素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变化,而空间动态则通过流向、流量、流动的空间连续性及变化形态等体现其空间特性(见图1)。


(2)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加强或减弱地表差异

空间动态主要通过集聚和扩散两大空间效应在区域间发挥作用,这两大效应使地表形成集聚核心和扩散点,[12]使得地表差异往加强或减弱的方向发展(见图2)。其中,人口迁移是研究要素流动带来的影响的重点内容,[13]而产品贸易是空间联系的主要媒质,[14]人口迁移、产品贸易等作为空间动态的主要表现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重要作用,此时地表差异以结构、等级等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演化作为表征。


3.人教版《地理二》中的体现

《地理二》主要涉及人文地理,该课程模块包括人口、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及环境与发展五个章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是指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15]基于地域分析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特点。《地理二》的内容从人口出发,重点分析人类及人类活动在地表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动态,及其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突出人地关系。从各个章节间的联系看,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差异使得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两大主要聚落——乡村和城镇,乡村与城镇区位条件的不同使其主导产业类型产生差异,而产业发展对交通形成需求,便在空间上形成相应的交通运输布局。


本文梳理了《地理二》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知识内容(见图3)。从知识联系看,地球表面要素差异影响人口分布,这些要素差异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推力或拉力,促进人口迁移,使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新的不均一表现,这种不均一的人口聚居主要表现为乡村和城镇两大聚落的形成。乡村和城镇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则加剧了城乡间的空间结构、文化与景观的差异。因此,乡村和城镇各自拥有不同的区位条件,并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区位布局。产业间的联系促进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使产业所需的主导区位因素发生变化,产业区位选址和产业发展模式随之有新发展,并通过产业扩散或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区位布局。其中,作为区位因素之一的交通承担着流动走廊作用,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流、技术流、人口流、产品流等提供流动载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总的来说,《地理地二》前四章的内容侧重人类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和动态过程。第五章则更多地从人地相互作用出发,探究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章节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在地表分布不均导致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发生流动,使地表产生相应的环境效应,影响到区域环境承载力,由此体现为人类得到来自地理环境的不同反馈。


三、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虽然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但两者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地表差异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着两者相互作用,而空间动态更多地作为连接原有地表差异和新产生的地表差异的中间过程。因此,本文围绕空间动态提出“某地理事象为什么产生空间动态”的问题,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通过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见图4)。基于此问题逻辑,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启示。


1.借助“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找出问题对象相关的具体要素梯度和供需关系表现

地理环境作为空间场,能反映引起地理事象发生变化的物质、能量等的输入或输出过程,其空间场效应体现着由于地理空间分布差异所引起的再分配形式,并显示这种场效应所带来的空间格局。[10]可见空间场效应同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在本质上息息相关,故借助“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有助于从学科本质上理解和解决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的相关问题。“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遵循由结果出发分析原因的研究范式,[7]即从流向和流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来分析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可先从流向和流量的空间格局入手思考“空间动态的表现是什么”,再找出引起这一空间动态的根本原因——地表差异,思考“地表差异的表现是什么”。由于“流”的性质是由地理要素梯度决定的,故进一步找出地表差异中影响空间动态的内因——地理要素梯度和供需关系,由此解决“某地理事象为什么产生空间动态”的问题。其中,地理要素梯度在问题中多表述为某地关于某地理事象的优势或劣势条件,而这种地区优势主要建立在地区资源和某种邻近性的基础上,[12]故可从这两方面来思考地理要素梯度。


地理教学离不开真实问题情境,故本文结合2021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16题第1问的问题情境,探究该教学策略的落实(见表1)。首先从设问出发,归纳空间动态的表现,本情境中发生空间动态的对象是先进制造业,其中的“流”的流向体现为先进制造业从北京迁至天津武清区。其次,从地表差异的角度思考先进制造业产生空间动态的原因,即天津相比于北京及其他地区在地理要素梯度和供需关系方面的优势。地理要素梯度可从空间邻近性和地区资源(本题特指天津武清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区位因素)进行探究,而供需关系表现为北京和天津武清区对不同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


2.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以理解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的影响

区域的内部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5]而空间动态的概念包含空间变化和时间演化,因此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成为认识空间动态影响地表差异的基础视角。时空尺度是认识地理事象时所选取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在教学中可先分析时间尺度,找出空间动态的时间跨度和重要时间节点。同时,根据问题对象选择恰当的空间尺度。由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会加强或减弱地表差异,差异性的增强或减弱将影响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将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的影响”的空间尺度。故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小空间尺度到大空间尺度去回答“某地理事象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


本文借助2013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12题第3问来分析这一教学策略(见表2)。本题设问是关于“某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的影响”,发生空间动态的对象是外贸加工等产业,流向是从我国沿海转移至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接着,由题干可知这一空间动态对应的时间尺度比较小,时间跨度是几年。最后,在对应时间尺度内从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小尺度)和安徽省(大尺度)两个方向分析外贸加工等产业转入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


3.调动整体性思维,综合自然和人文因素看待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的影响

“流”是传输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方式,也是联系各地理要素的重要纽带。虽然本文研究的空间动态更多侧重于人类活动,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人文地理过程的同时,人文地理过程也能通过改变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来影响自然地理过程,进而影响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这反映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20]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以地表差异作为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体现着整体性的特点,反映着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故调动整体性思维,综合各地理要素来分析空间动态,能深化对地表差异的认识。因此,在分析人类活动产生的“某地理事象的空间动态对地表差异产生什么影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回答该地理事象的空间动态对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是什么(直接影响),进而考虑该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布局的变化会影响哪些地理过程,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什么影响(间接影响)。


本文以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第15题第1问为例分析该教学策略(见表3)。其中发生空间动态的对象是旅游业,其本质是旅游流。[21]分析“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要认识到旅游业发展作为人文地理过程,其作用结果首先体现在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如村落、基础设施等的空间分布,进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并吸引人口往当地流动和分布。而人文要素空间分布会作用于当地的自然地理要素,从而影响自然地理过程,如干扰和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四、结论

本文通过归纳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内容逻辑,将其应用于人教版《地理二》的知识梳理,并结合高考试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的内容逻辑在人教版《地理二》的知识内容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地理二》从人口开始,层层递进地介绍人类活动在空间的分布表现和动态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也体现出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的相互关系。可见该因果关系能从学科逻辑角度为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提供思考方向。


二是基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动态与地表差异互为因果关系而提出的问题逻辑,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供了分析思路。在教学中可围绕该问题逻辑,借助“空间场效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和调动整体性思维来解决相关地理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提升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J].地理科学,1981(02):97-104.

[2] 周春梅.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3] 梁进社.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J].地理科学,2009,29(03):307-315.

[4] 阿瑟·格蒂斯,朱迪斯·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地理学与生活[M].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 [19]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M].黄润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 孙中伟,路紫.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1):109-112.

[7] [17]章锦河,张捷,李娜,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02):293-303.

[8] 苏珊·汉森.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M].肖平,王方雄,李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 欧阳子豪,袁孝亭.以“流”为核心的“城市化”教学[J].地理教学,2018(21):18-21.

[10] [16]牛文元.理论地理学[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 许艳,张清源,陆林.潮汐性旅游流研究:概念框架与研究思路[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03):521-530.

[12] [18]沈丽珍,顾朝林.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J].地理科学,2009,29(06):787-793.

[13] 张敏,顾朝林.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2(03):313-323.

[14] 谭传凤,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J].地理研究,2001(03):315-321.

[15]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03):1-6.

[20] 韩杰.对世界地理整(体性)、差(异性)理论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03):99-104.

[2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