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1027次
  • 评分4
  • 68
  • 0

蔡敏胜 林琳 张慧敏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2013年12月27日,“蔡敏胜名师工作室”开班仪式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举行,标志着东莞市首个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主持人蔡敏胜老师和26位成员共同组建的学习研修共同体正式起航。东莞市小学科学教育也在这片“绿意浓浓”的“森林”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通过深入开展“教师阅读、网络教研、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专题研修、成果物化”等活动,有效发挥工作室和学员积极的“鲇鱼效应”,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不仅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成长,也带动了整个东莞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工作室研修模式的不断改进,其实效和特色也逐渐彰显,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为东莞市小学科学教师研修的平台、小学科学教改探索的窗口和科学教学展示的舞台。

文化立室,精神引领共成长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为解决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名师资源辐射、专项课题研究等问题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有固定参加人员,有明确活动内容的组织机构。其目的就是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组建形成优秀教师的群体,减少单兵作战的劣势,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从而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数量。名师工作室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工作室成员主要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从人员构成来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松散的精英团队组织,因此,文化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蔡敏胜名师工作室自成立起,就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给成员们营造宽松、进取的学习氛围,引领团队幸福发展,以“唤醒他人的心灵”。在成立之初,通过凝炼,我们提出了工作室的理念: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共同成长,幸福发展。明确了工作室的定位和功能:以精神引领为出发点,以工作室为纽带,通过引领、研究、示范、辐射和物化,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引领教师幸福发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研修学习模式: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内涵发展;以专题研修为聚集点,提升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修养。

载体多元,有序高效夯基础

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一个扁平化的学术组织,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有效协调工作室成员的特长和能动性,有效聚焦、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智慧互补、经验共享、集体成长,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然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切实可行、有序高效的活动载体。为此,我们通过开展教师阅读、网络教研和专题研修,既指向成员的个体成长,也指向工作室的团队发展,有效发挥了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

1.教师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路径。教师既要爱读书,还要会读书。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整体文化素养,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我们将阅读作为工作室成员的必修课。工作室统一为成员购买《教师口才》《课程再造》《探究式科学教育指导》《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等书籍,要求工作室成员不仅要阅读,还要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并定期进行读书分享交流。一年多来,工作室成员撰写了读书笔记几十篇,举行了三次读书分享交流会。

2015年5月26日,工作室送课到东莞市沙田镇第二小学,工作室成员李玲老师从阅读促进个人成长的角度,为沙田镇科学教师作读书分享——《阅读伴我成长》,告诉老师们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如何将读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给了与会老师强烈的心灵冲击和读书引领。

2.网络教研,拓展时空

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研讨形式,它打破了常规教研的时空限制,便于实现教师之间的有效即时互动,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活动。工作室每月中旬开展一次网络教研活动,围绕具体内容,让一名成员主持网络交流活动。每次网络教研都力求聚焦一个交流主题,提高交流质量。我们要求,在交流之前每位成员必须进行网络签到,必须做好交流材料的记录整理,并在网络教研实录的基础上整理成一篇总结性文章,从而确保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

比如,在“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专题网络研修中,工作室成员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一一一提出问题、猜想和预测、方案设计、观察与实验、处理信息和数据、表达和交流、集体讨论等,进行网络教研的专题分工,先独自研究,再开展集中研讨活动,并将研修记录整理上传到工作室网上专栏里资源共享。

3.专题研修,常态进行

我们认为,工作室的各种活动不能局限于一所学校,应该不断寻找机会,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我们力求将专题研修活动走向校际,注重提升工作室专题研修的档次,拓展工作室的研究深度,进而拓展工作室的展示空间和影响力,同时也让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互动与碰撞。

工作室成立以来,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的集中研修已成常态。目前已集中研修15次,工作室分别走进了东莞市寮步、莞城、麻涌、虎门、大朗、清溪等镇区开展专题研修活动。2015年4月30日,工作室在东莞市乌沙小学开展了以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三年级的《看地图》为专题内容的研修活动。此次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展示,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均以探究式教学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应用地图,在教学风格、组织形式等方面各有特色,呈现出了灵活多样、优质高效的科学课堂。蔡敏胜老师点评时,着重分析了如何将多元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明确提出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用结合”。

这样的专题研修活动已经成为工作室研修活动的“标配”,每次活动老师们都觉得收获颇丰。一次研修活动之后,有位老师写道:

名师工作室第四次集中研修来到了美丽的虎门中心小学,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听了虎门中心小学方乐标老师的《大气压力》和寮步镇小学李玲老师的《弹力》两节科学研讨课。两节课紧紧围绕核心概念,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流程来设计教学。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最后在类比和分析探究结果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流程大致相同,但在课堂中各有特点:方老师认真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李老师激情洋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两节课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次集中教研虽然活动内容少,时间短,对我个人而言却收获颇多,短而有效,正是我所期待的。

反复磨课,师徒结对谋发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名师工作室的根基,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只有扎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孕育于学校的文化中才能根繁叶茂。因此,我们将课堂实践活动作为工作室活动的重点,以“磨课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我们组织开展了“基于科学概念转变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磨课的具体内容就是该课题涉及到的教学案例内容。磨课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自我比较,自我发展,营造了宽松愉悦的磨课环境。基本实施模式如下:

1.确定课题:工作室确定磨课专题,导师根据专题确定磨课方向,磨课老师选择磨课课题。

2.在线指导:磨课导师推荐阅读文章,磨课老师研修、完成教学设计,导师在线批改,此过程利用在线QQ、共享邮箱、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导师在线批阅3次。

3.课堂实践:磨课老师根据导师的最终批改意见,先自行试教,再团队研讨,修改教学设计,一般试教2~3次。

4.导师面授:指导教师与主持人到校面授指导、评课议课,磨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形成定案。

5.汇报展示:工作室组织成员集中学习、观摩和交流,并进行专题讲座。

工作室要求跟岗学员每人必须确保每学期“磨课一节”,每位导师负责带学员2~3人,进行教学指导。目前,我们已开发出小学科学教材中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案例六十多个,其中集中研修的观摩课十多节,探索出了物质领域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情境导入(唤醒儿童的已有认知)一科学探究(通过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概念)-概念形成(概念的语言陈述)一拓展应用(应用所学的新概念)。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和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磨课,明确了概念教学的实施理念,纠正了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

开放办室,引领示范促发展

1.请进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工作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聘请专家作为工作室的特聘指导教师,指导和引领工作室的发展。我们先后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为工作室作专题讲座10次。其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科学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中山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冯玉生老师、市小学科学教研员何建东老师、松山湖科技教育局邓国军局长等为工作室学员分别作了《怎样学习科学概念》《把握科学课程标准,成就高效课堂》《科学教师的视野》等讲座,使老师们大大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也充实了工作室的研修内容。

2.走出去,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让工作室的成员得到锻炼,也扩大了工作时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如工作室成员林琳老师和导师张茂良老师送课到高埗中心小学,执教的同课异构课《有趣的磁现象》得到了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的充分肯定,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导师张杰志、学员李玲、袁淦扬分别送课到清溪镇和厚街镇,执教课例,共同研讨。

2014年5月13—14日,受惠州学院的邀请,由蔡敏胜老师带队,何建锋、张茂良、莫春荣三位导师代表以及陈晓敏、林琳两名学员代表前往惠州,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林琳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现象》一课和蔡敏胜老师作的专题讲座《物质科学领域的概念教学》深受惠州学员好评,这也是工作室首次带领团队走出东莞进行交流。同年12月5—6日,工作室应邀参加“广东省小学科学吴向东名师工作室”成果展示活动,工作室李玲、林琳、叶钜明、姜洋参与活动,姜洋老师代表工作室参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说课交流,深受好评。

2014年6月4日,东城、南城、厚街、道滘四镇区小学科学联动教研活动,蔡敏胜老师现场进行评课指导;6月26日,东莞市塘厦镇小学科学课题研究专家讲座活动在林村小学隆重举行,蔡敏胜老师到场作了课题研究专题报告。

一年多来,工作室主持人外出讲座、指导十余次,充分发挥了名师引领作用。工作室还与东莞市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相融合,举行了“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集中研修暨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汇报研讨活动”,全市科学教师三百多名参与了活动。工作室的成员还分别在各镇区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直走在教学研究的前沿。

成果丰硕,反思前行向明天

一路走来,工作室一直重视资源利用和平台建设对工作成果进行物化,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让学员的研修转化为成果,让工作室成员在研修中进步,在研修中收获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东莞市2014年优秀课评比中,工作室成员林琳、谢淑媚、林忠华荣获一等奖;在微课评比中,林琳、谢淑媚、陈翠萍荣获一等奖,多名学员荣获二、三等奖。在东莞市2013年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比中,虎门镇太平小学陈翠萍老师的《有趣的磁现象》教学设计,大朗镇中心小学张慧敏老师的《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荣获一等奖。2014年广东省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创新技能竞赛中,工作室成员林忠华老师代表东莞市参加比赛,荣获二等奖。

工作室成员在《科学课》《东莞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小孔成像教学简案及分析》(陈晓敏,松山湖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莫春荣,松山湖中心小学)、《搭建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林琳,东莞寮步河滨小学)、《为什么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却总结不出规律》(香荏堂,东莞莞城中心小学),《有效把握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生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张茂良,长安金沙小学)等文章。工作室主持人蔡敏胜老师先后在《科学课》《中国教师》《师道·教研》《师资建设》《东莞教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的巧用》《畅想2014年,我的工作室开张了》《活用教材,凸显理念》《猜想与预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换种方式评课》等文章。由他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小学情知互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成为东莞市2014年中标课题,《智慧教室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立项为广东省2014年强师课题。

2014年,因为工作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室主持人蔡敏胜老师也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充分肯定,当选为东莞市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2015年,在东莞市小学科学第二批教学能手评比中,工作室7名学员被评为教学能手。工作室还先后完成《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研修手册》和《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集中研修暨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汇报研讨活动》文集,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

一年多来,工作室坚持“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信念,立足于高远的专业发展追求,坚持多元发展的目标,依托丰富的、符合教学研究实际的工作载体,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专业研究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加强,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抱团发展。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期待,工作室将是那一棵树,将是那一颗种子,在那里生根!我们的团队将一如既往,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图/方乐标 吴国华)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523808)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