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核心素养教育下小学科学教学浅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2-20
  • 阅读量162次
  • 评分0

  摘要:从小学科学与中学理科教学内容的对照上看,小学科学的教育应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素养上,这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就应避免纯知识的讲授,而强调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遵循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尊重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重合的,那么,这是不是一种重复教育呢?其实不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的教学重心是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具体点说,包括了解基本科学知识,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等学习科学的方法,初步理解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建立批判、创新、环保、合作等意识。可以看出,方法、兴趣、意识等素养显然不是可以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来落实的,小学科学教法的选用必须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一、选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守的三个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素养是内在品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比如,教师说“你们要学会观察”,学生一听就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了吗?显然不是。学生必须亲自经历观察,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观察意识和能力才能形成这样的素养。也就是,“小鸟不离开窝,永远也学不会飞翔”。还有一点,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单调地被动听讲很容易出现厌倦、走神等心理和现象。而当自己成为学习主体时,通常心理和思维就会偏向于积极主动。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选用一些能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二)过程性原则

  

  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知识的获取是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而素养则必须由学生亲自来生成,也就是自我建构,这样,学生参与了学习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个经历的过程才行。比如,组织学生做物体斜坡运动实验,教师把斜坡、小球、小车都给学生摆好,然后命令学生把小球放在斜坡上端释放并观察其运动状态。学生是参与了操作,但学生没有经历怎样完成实验的思考、没有亲自体验斜坡怎么摆、没有考虑选用什么材料等,那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说是感知了局部,并没有掌握。所以,基于素养建构的原理,教学的方法还需要突出过程性,即,让学生经历学习、操作、思考的过程。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指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这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体验性的学习活跃、开放,对他们来说类似于游戏。比起单调的听讲来说,这样的方式更受他们欢迎,并能体验到学习的有趣。这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加倾向于积极主动。对科学兴趣、好奇心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特征上看。他们的抽象、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多学习认知是以直观感性思维来完成。教师说温度,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光凭教师口述,小学生理解不了,而让他们去摸一摸热水、冷水,马上就能理解和把握。

  

  二、选用合理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好奇心理的方法

  

  1.游戏法。小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活动、实验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比如,在学习《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一课的时候,因为直接观察太阳会伤害眼睛,笔者设计了一个室外模拟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中选派一名扮演“太阳”,其他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冷”“热”“东”“西”“南”等标识牌。在操场上,笔者举起“早晨”的纸牌,扮演太阳的学生要马上跑到同学的东侧,其他同学要举起“冷”“东”标识牌。笔者举起“中午”纸牌,学生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个游戏活动,二年级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参与的。2.比赛法。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加入比赛元素。比如,在学习《水能融解多少物质》一课的时候,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先让学生做融解实验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融解,哪些不会被水融解”,各组把探讨的结果列成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可(不可)被水融解的物质多且正确。有了这个比赛,小学生就会充分开动脑筋展开学习思考。3.展示法。展示法与比赛法的心理依据很相似,就是利用小学生喜欢竞争和被认可的心理特征。比如,在学习《月相》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月相”为主题绘制手抄报,把一个月的月相画成图,把相关的知识写出要点。配上漂亮的插图、花边修饰。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让大家品评。这种方法通常与比赛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突出参与过程的方法

  

  1.先学法。先学后教是落实学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即,教师不直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或直接讲授,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比如,在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家中用食盐和水做实验,通过阅读教材、向家长请教等采用各种方法观察食盐溶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并尝试归纳。回到课堂上,教师问学生,“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你用什么方法证明温度可以影响溶解速度”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进行系统归纳,完成教学。在这个先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向人请教、操作观察、分析提炼等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素养得到有效培养。2.探究法。探究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来进行独立的探究。探究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使用探究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探究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需要教师在最后予以指导和纠正。选用探究法,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素养、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学习《混合与分离》一课的时候,教师将盐和沙子混合起来,然后问,“同学们,如果妈妈不小心把盐和沙子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帮妈妈把盐分出来吗?”然后给学生提供操作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并尝试操作。因为刚学过溶解的知识,学生大多可以马上想到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但操作后,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进行过滤,分离出来的盐纯度不高。这时,教师给予提示,再让学生规范地操作一遍即可。3.合作法小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都处于一个不太高的水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往往会因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可能根本无法完成自学或探究。这样一来,因为遇到阻碍,学习的过程也就不完整或不存在了,那么,培养素养发展的目的也就落实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会经常使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协助,因为集思广益,通常就能解决学生个体知识、能力、思维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合作互动式的学习因为开放、活跃,还可起到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感受空气》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尝试着把空气封进塑料袋、碗等容器中,一些学生思维不开阔或动手能力差,就不能独立完成,而在小组合作形式下,这就不是问题,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落实直观体验的方法

  

  1.情境法。情境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或展示一个科学现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场景中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具有一定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经验或视觉直观,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的实践意识和思维。比如,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小兔子被老虎追到了河边,可小兔子不会游泳。而且,即便他会游泳也不可能藏在水中憋气好长时间。这时候,他突然看到河边放着一个大水缸,于是有了主意……同学们,你觉得小白兔是怎么躲藏起来的?嗯,藏在水缸里。可是,老虎过来一踢水缸,不就发现他了吗?还有什么办法呢?”把学生放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水杯、水槽去做实验。学生学得热情高、印象深,而且还形成了知识的实践运用思维。2.操作法。操作法是比情境法更直观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科学的体验,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和喜欢动手的学习心理吻合度最高。比如,在学习《压缩空气》一课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以及保障学生安全,就不让学生动手,而是自己用针筒进行“射击”演示。这虽然能够说明空气具有压缩性,但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他们对空气到底有多大的弹性、力量,是不能形成感性认知的。这样,他们的理解就会处于浅层,而运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不可能得到发展。因而,基于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而不是仅看教师演示。

  

  三、结语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习惯等,小学科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而应在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三个原则下,多选用游戏、比赛、展示、先学、探究、合作、情境、操作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分别指向学习心理、素养生成和思维习惯,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7.

  

  [2]陈卫国.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9(33):49.

  

  作者:高恒 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淮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