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策略探析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279次
  • 评分4
  • 63
  • 0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缪 霞

【摘 要】民族民间音乐是初中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丽珍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朴实地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渗透审美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将具有浓重民族特色与传统民间意味的音乐形式教得绘声绘色,让学生们欣然接受,并乐于实践却并非易事。文章基于“互动与创造”的教学理念,以趣味牵引、互动推进、引导演绎三个步骤,就如何在初中阶段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提出了见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民族文化;互动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72-01

民族民间音乐就像沉淀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陈年佳酿,它有着鲜明、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有着不拘一格的洒脱与灵活性,散发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弥漫着温暖人心的人文情怀,是音乐艺术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完美契合,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民族民间音乐力量,发展学生们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渗透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而深远的民族民间文化,深化学生对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与文化风俗的认识,还能够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音乐创造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探索中,笔者聚焦初一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尝试以趣味灵动教学,以互动驱动课堂,以演绎张扬个性,就如何开展更加具有青春活力,更加贴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教学经验。

一、趣味牵引,提高欣赏欲望

民族民间音乐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意方式、传统的演奏方式,逐渐淡出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他们更加乐于把时间花在听流行音乐、欧美歌曲,模仿《江南style》、《小苹果》这种脍炙人口的神曲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品一品京剧,听一听江南丝竹,唱一唱山歌。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追逐潮流、关注流行的年龄阶段,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寥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善于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活化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形式,在导入上下功夫,在讨论中提趣味,在活动中引竞赛,以趣味性营造欢快的教学氛围,为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注入生机,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与学习中,真正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七年级音乐下册《凤阳花鼓》这首民歌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导入这个环节下足了功夫。笔者原本以为,《凤阳花鼓》这首民歌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唱出这首民歌欢快、独特的味道,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这“敲锣打鼓”的欢乐氛围中,则是值得推敲的难题了。为了让民歌出场的方式更加有趣、更加活泼、更加热闹,笔者在课堂导入时为学生们带来了锣和鼓,在简单的乐器示范与游戏“击鼓传花”后,播放、介绍《凤阳花鼓》的视频短片,通过这种“敲锣打鼓”的介绍方式,渗透乐器的呈现与讲解,让学生们一下子对“凤阳的花鼓”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声夺人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随后的民歌学唱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推进互动,提升赏鉴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课堂总是过于“安静”,往往是学生们看着多媒体课件或是书本,安静地听老师说,安静地看课件大段大段的文字以及鸦雀无声地欣赏视频片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了学生兴味索然,就连教师也提不起精神,致使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流于形式。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互动参与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加入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实践探究中,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小组交流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等形式,吸引、要求、鼓励学生们以各种形式加入到实践互动中,切实提高他们欣赏民族美、体验民间美的审美能力。

欣赏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中的《万马奔腾》时,笔者考虑到《万马奔腾》这首乐曲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民歌,它节奏欢快,情感丰富,生动地再现了辽阔草原中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质朴地表达了蒙古人民豁达的胸怀与喜悦的心情,因此,在教学互动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大草原上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浑然天成的辽阔景象,渲染了音乐欣赏氛围,引导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聆听民族乐器——马头琴的独特音色,并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欣赏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乐曲进行创造性改编,尝试加入一些击掌演奏或者其他肢体语言,以此配合音乐的律动,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蒙古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放的特点,表现出蒙古草原与骏马的自然之美。在这样的小组互动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尝试与创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随着音乐跳起了像模像样的蒙古舞蹈,气氛好不热闹。

三、引导演绎,增强情感体验

鼓励并有效地引导学生踊跃地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与创造性作品是渗透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表现与审美能力最直接的教学渠道。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带着感情去感受,去理解,去演绎。因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更多表演与呈现的平台,让他们更加重视实践活动,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合作探究中,更加主动地接触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地融入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与创造中,从而营造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更加具有创新氛围的教学环境。

在七年级音乐下册《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欣赏中,笔者考虑到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名曲的欣赏,带领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丰富内涵及强大的表现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为了引导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换头合尾”这一传统民族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笔者根据乐段,即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全曲高潮)、尾声,将班级进行分组,启发学生们根据片段,进行有目的地听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辨别作者所用的民族乐器,感受乐段情感,尝试用手中的笔描绘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创编成小诗歌,将这个意境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演绎出来,分享给班级同学,在听、赏、演的过程中,将音乐与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走进美轮美奂的民族乐曲中。

总之,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音乐长廊中的瑰丽珍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在初中阶段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喜爱的音乐变身民族文化的传承使者,有效地强化学生们的民族意识,陶冶学生们的审美素养,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文化、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需求、与音乐课堂教学之间的契合点,通过艺术加工与教学处理,让陈旧的民俗音乐焕发青春光彩,让独特的民族音乐彰显个性魅力,从而调动学生们深入了解的学习热情,激发其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互动、参与、体验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学习、感受民族民间音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明.让民族民间音乐进入校园——封闭式民族中学“三元合一”的音乐教育模式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2).

[2]杨海.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3]鲁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3,(5).

[4]郭静舒.从网络歌曲看数字原住民的文化审美取向[J].人民音乐,2012,(9).

[5]郭静舒.论通俗音乐的视觉化与可设计化[J].音乐研究,2012,(5).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