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践由来已久,所培养的人才一般趋向于演奏方向。但随着近年来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和重心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二胡教学需要从演奏向伴奏转变,以适合本地豫剧表演艺术中对于二胡伴奏人才的需求。本文的研究从教学方法与侧重点的转变入手,形成重点关注,希望促进教育形式在一些方面的提升与转变,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够更具实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二胡教学 创新 豫剧伴奏 职业规划 转变
二胡虽属一种舶来乐器,但通过近代中国音乐学者及乐器制造家的改良,已经形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情。刘天华先生收集二胡曲谱的丰富资料,不仅创作了标杆式的一系列作品,并将二胡的材质及形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创新,使其特性稳定,音色美妙。在民间戏曲音乐中,长久以来一直对于二胡这种乐器情有独钟,无论被封为国粹的京剧,或各自为战的地方戏曲,到在文场音乐班底中,都离不开二胡的配置存在。由于这一乐器在意境表达上的细腻质朴,使得其深受国人的青睐,而各种二胡流派在表演中所积累的丰富技法与艺术造诣,也使这一乐器登堂入室,成为最早进入到高职院校中的民族器乐门类。
在几十年的教学中,河南的高职院校培养了许多二胡专业人才,无论在演奏表演或戏曲配乐方面都卓有见地,其中的一些学生也成为了各类表演团体中的顶梁柱。但随着社会对于二胡专业新的发展要求,以及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中,程式化的教学系统束缚了灵动性。而作为二胡与社会文艺结合的重要节点,戏曲伴奏中对于二胡的技术技巧要求有很多得不到响应。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学角度进行一些创新的思考。
一、教学与社会需求间的不平衡
二胡这种乐器在唐中期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得到了中国宫廷乐师与民间艺人的喜爱。虽为“胡乐”,但二胡的声音特质趋于北方的民族化特征,工艺构造简单,易于制作,演奏方式根据弦长定律压指演奏,易于学习和掌握,因此在实际的社会推广中普及的尤为迅速。明清地方音乐的发达滋养出了皮黄声腔,也为华夏民族带来了戏曲艺术的辉煌开端。做为戏曲唱腔的映衬,伴奏体制中的武场锣鼓家什渲染出热闹非凡的场面,文场伴奏乐器则离不开二胡丝丝入扣的声音对于唱腔的润色。豫剧作为五大戏种之一,地处南北结合的中原腹地,对于二胡的运用方式自成一派,梆子腔为基础的豫剧,在唱腔的改良中逐渐从生硬躁动变得柔软细腻,这其中对于二胡的功用与驾驭也要求的越来越高。
河南省内的高职院校从几十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培养二胡专业人才,希望塑造在二胡演奏方面能够出类拔萃,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新生力量。但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使现代音乐在文艺舞台上独领风骚,以二胡为代表的诸多民族乐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芒。作为二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来说,打造表演人才虽是始终不渝的目标,但是无奈舞台狭小,没有足够的社会需求,导致人才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应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塑造。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也许将二胡表演与豫剧伴奏舞台相互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教学来讲,其重点就会从培养演奏人才转变为伴奏人才。这一字之差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却有质的转变。目前我们所输出的毕业生虽在技术上较为全面,但类似工业生产线一样按部就班掌握的二胡演奏知识,可谓全面有余,变通不足。纯技术技巧方面的能力大于思想意识与情感表达方面的艺术张力,更不具备与多种乐器合奏,即兴表演,与戏曲唱腔搭配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出路及其后发展而言,无疑是捉襟见肘的。
豫剧伴奏体制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中早已自成一派,且不说流派门户之间对于伴奏风格多种多样的要求,即便在统一的体制编配中,也有许多外人所不能理解的规矩。二胡在现代豫剧的伴奏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慢板的唱腔中,所起到的润色作用使很多器乐功能所不具备的。这对于演奏者来说,提出的要求既有高深的技术水平,又有独特的内在要求。显然,目前的高职教学没有将侧重点放置在戏曲伴奏方面,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出现种种问题和矛盾。
二、面对豫剧伴奏领域要求的高职二胡教学创新转变意见
基于一位教育者对学生前途的负责,也基于现代文化对于二胡在实践领域的功能转变,我们需要对教学做出一些实际性的创新改变:
其一,对于二胡教学的基本观念需要改变。从演奏向伴奏的转变,这看似是相近领域的转折,实则却是一种跨学科的质的变化。很多教师明知二胡演奏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的前景不佳,却始终抱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放,这一方面是由于态度观念上的执拗和保守,另一方面也有个人能力力不从心的原因。从演奏到伴奏的转变,需要更新教学理论、教育教材、实践环境,表演理念等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将二胡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为一种从属性的配合地位。这对于教学来说,必须有丰富的经验,主动地岗内学习,还要有果敢的转变能力。
其二,教学创新重在传情而不在炫技。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需要学习一定数量的乐曲,以这样的指标来要求学生,看似是可以量化的标准,实则却是没有章法,不得其道的填鸭式教育。对于一门艺术学科来说,难度只是相对的,中国传统器乐、舞蹈、民歌小调都没有十分高深的难度,但正是凭借着声情并茂与踏踏实实的传情表达,才成为人际间交流,甚至谈情说爱,寄托情感的筹码。二胡教学的侧重点不是对于传统乐器一字不差的复制,再精湛的复制品也只不过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临摹,戏曲音乐对于二胡伴奏的要求在于不动声色的有感而发,在于每一次奏响时都能够与唱腔的轻重缓急相得益彰。情感的透彻表达不仅作为演唱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并与之附和,更可以为观众所喜爱和倾心。在教学方面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对于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制定新的教学评价基点,可以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表演情感,这才是艺术教学的最终理想。
其三,从豫剧伴奏的视角出发,二胡的主要功能是为表演伴奏的一种主要乐器。由于二胡表演的特殊性,这种乐器往往很少出现合奏的情况,多是以独立伴奏为主。这要求二胡的声音与表演者的演唱声音、过门、气口等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样才能够辅助完成表演。另一方面,豫剧的流派多种多样,每一流派对于伴奏织体,曲式奏响,情感酝酿方面的解释都有所不同。作为二胡表演者来说,不仅要对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技巧游刃有余,还需要了解豫剧唱腔、流派间的各种细微的差别。这对于伴奏者来说是一门必修课。高职教师如果能够提供专项的理论与实践支持,会使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连接的十分精密,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门细致的技艺,同时也能够真正将学习目标瞄准一门行业。
其四,从艺术的感官和进步之道来说,最根本的力量源泉在于不断地创新实践,不断在创造力的驱使下迈进。二胡的演奏在过往曾留下了许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名作,而在戏曲伴奏中还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为当代的艺术家所预留。我们对于职业教育的思考不能随波逐流的一撮而就,而是应该找准机遇,找准突破口,找到学生体现职业价值最为有利的一面。作为教育规划者,应从教育窗口的方向进行创新思考,找到更为适合二胡专业学生的谋生出路。
二胡伴奏与豫剧表演的结合随由来已久,但却也是现代社会二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一类新的途径。作为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来说,应与时俱进的面对新的职业路径主动转变,为教学谋求新的生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河南豫剧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二胡教学创新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6-GH-244。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吴长富.试论戏剧乐队三大件的组合及豫剧二胡的改革[J].乐器,1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