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此句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词中的“黄”与“苍”就是黄狗和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动物协助狩猎。浙派筝曲《海青拿鹤》也是类似题材,本文将从浙江筝派的风格入手,结合谱例分析曲子中使用的技法以及表现形式,探究古筝传统音乐对于“形象性”的艺术表现,并对该乐曲在教学方面的意义进行思考总结。
关键词:形象性;浙江筝派;《海青拿鹤》 ; 艺术表现;古筝技法;
古筝,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又称秦筝(因其发源于秦地)、鸾筝等等,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中便已见其踪迹,因而具有悠长的历史。其结构由琴头、琴尾、琴码、琴弦、面板等十一个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时期结构也有所不同。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二十一弦的尼龙弦筝,因其既有泠泠之音又有波澜壮阔之势,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宋朝时期民间音乐开始繁荣,乐器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古筝的流传范围极为广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流派,风格与技巧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作品简介
(一)曲目渊源与发展
筝曲《海青拿鹤》是浙江筝派的武曲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打猎时精彩激烈的场景,是由浙派琵琶传统曲目改编而来的,又名《海青拿天鹅》《海青拿鹅》等。曲名中的海青即是老鹰,鹤即为天鹅,海青体魄强健、行动迅速,草原牧民常将其饲养于身边,打猎时便与之同行并置于臂膀之上,当其发现猎物时便会向着目标振翅而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筝开始从“杭州滩簧”和“江南丝竹”中分离出来,以独立的器乐形式开展演奏活动。此曲的历史溯源,据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所载诗,我们可以明确其作为一首琵琶独奏乐曲早在宋元时期便在我国北方流传。乐曲由引子、主体、尾声三段式组成,进一步细分则由许多不同的段落连接而成,后期被改编而成的筝曲版本基本上也是同样的结构组成。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昌元老师首次编撰整理出了该筝曲的现代演奏版本。
(二)曲目风格特点
浙派在演奏风格上清丽秀美,长于含蓄淡雅的艺术表现,其旋律音韵和谐。浙江筝派主要分为文曲与武曲,武曲作品以猎场为题材,展现动物之间的较量——昔日猎场上的无烟战争,既有北方民族的豪放风情,又有浙派筝曲的优雅细腻。乐曲的开篇即气势恢宏,主体部分主要体现在“斗”上,分段细致明确,在技巧方面应用了多种技法来展现不同的画面。虽然打斗场面繁杂但丝毫不乱,演奏起来十分精彩,尾声部分所描绘的画面集中在败落的天鹅,回归平静后乐曲收尾。
二、乐曲结构与“形象性”表现技法应用
(一)乐曲结构与层次
本曲集中描绘了海青出巢翔云、与天鹅搏斗以及脱纵败飞的情景,着力于形象化的表现。笔者认为具体分段可以遵从以下结构(以上海音乐学院王蔚教授演奏版谱子为例):
第一部分是曲子的引子也是散板(第1小节),展现了海青出巢在空中盘旋、展翅高飞这一气势恢宏的场景。
第二部分是曲子的主体,(2—13小节)海青搜寻猎物的踪迹;(14—21小节)海青寻山;(22—29小节)海青发现目标天鹅后振翅高飞,直冲云霄,两者一起在空中盘旋;(30—61小节)第一段追逐与两者的第一次交锋;(62—68小节)第二次追逐;(69—74小节)将乐曲推至高潮,海青与天鹅的正式交锋开始;(75—87)海青张开爪子扑向天鹅,天鹅对其发出恐吓的声音;(88—105小节)穷追不舍;(106—126小节)天鹅占据劣势,海青展开猛烈攻击;(127—141小节)海青取得胜利。
第三部分是曲子的尾声部分,(142—150小节)天鹅败飞;(151—169小节)天鹅被海青降伏,哀嚎逃走。
(二)曲目中技法与音乐的展现
浙江筝中的有些特色演奏技法是承袭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良的,而有些是为了增强乐曲的表现力而加以创新得来的[1]。浙派筝曲中常用的指法有摇指、快四点、快夹弹、点指、快速点弹、提弦等等。该曲应用了多种演奏技巧,不仅使曲目在听感上精彩绝伦,而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声音与形态,现将其列举如下:
浙派在传统摇指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长摇、扫摇、短摇、扣摇等特殊技法,在本曲中出现了前三者,第二段中的长摇赋予了乐段极强的旋律感;扫摇技法即扫和摇组合在一起,音量较摇指更大;短摇短促而有力。刚刚进入快板段第75—79小节(见谱例1),指法使用前半拍大撮后半拍短摇,展现海青与天鹅追逐打斗的激烈场景。
谱例1:
四点即勾、托、抹三种指法的交替配合使用。在本曲中,四点与大撮组合双手演奏,大撮为旋律的铺垫,四点为点状的旋律,在演奏时要注意音色处理,右手找准旋律音,突出旋律线条,可以使听觉感官方面更加丰富。该曲第2—13小节(见谱例2)采用长摇与左手四点结合的技法,旋律线条变化丰富,用华丽的音乐展现海青倾巢而出的气势。
双手点指出现在本曲的快板中,谱子中的点指即由双手食指交替演奏,乐段行进紧密,速度快且爆发力强。在第88—103小节(见谱例3)中,通过点指表现了两者之间你追我赶的紧张场面。
谱例2:
谱例4
谱例5:
除上述技法外,该曲还应用了勾托劈的技法,此处节奏型采用统一前十六后八,谱面标注“急促的”,表情符号为“fff”,声音干净利落,演奏时采用扎桩,小指扎桩在琴弦上,演奏速度上有慢起渐快的处理变化。
第104—146小节(见谱例4)中非固定速度的急促音符描绘了天鹅败落时落荒而逃的样子。
左手技法中的按滑音运用。按滑音主要为了实现作韵的效果,这首曲子中的按滑音与常规按滑音不同,该曲用滑音来表现不同的鸣叫声,在演奏时,左手按弦的速度与深浅都需要仔细掌控。
在乐曲的第29小节中(见谱例5),相差两个八度的两组滑音作强弱对比反复,表现海青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回环反复的鸣叫声。
三、音乐“形象性”在教学中的运用
《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而,在当代古筝教学中,对于传统曲目的学习不仅要注重技法,还要在音乐的风格和内涵研究上下功夫。该曲注重形象性,在演奏时要注意通过音乐听感上的处理从而达到动态的展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并使其明白如何去展现。
在技法教学方面,这首曲子是一首武曲,首先需要加强弹奏力量的练习,帮助手指找到最佳发力点,增强指尖的爆发力,对于大撮、四点组合、点指之类的技法,在课后要分别进行系统练习。除了这些弹奏体系技法之外,摇奏体系同样要求学生注意发力方式,将力量放到指尖,转动手腕的同时使义甲正面触弦,肩臂自然放松。之后,学生再将不同的技法组合在一起进行谱面练习。
另外,在音乐表现方法方面,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存在诸多方式。该曲突出展现了动物的形象性,相较于其他曲子来说,《海青拿鹤》更注重动态的表现。在课堂中,通过探究表现手法可以拓展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后期演奏曲子时的自我思考能力。
四、结语
《海青拿鹤》不仅是猎场上的风采展现,也是当时地域文化的展现。此曲展现了浙江武曲的风格特征,用声音的方式将作品中动物的“形象性”塑造得惟妙惟肖,由最初的版本衍生出了众多版本。当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前提,这首乐曲在筝曲中极具艺术价值,笔者在本文中只进行了浅析。
历史是可以无限添加笔记的典籍,不断融会贯通世间的精华。我们需要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开枝散叶。
[1] 黄汨芬浙江筝派的艺术风格特点及特色技法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9,(2):100-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