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
作者简介:陈强,男,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邮编:232052。
笔者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些年头了,这份工作给笔者带来了许多欢乐,也引发了对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尤其是保护儿童美术作业原创性的思考。儿童美术作品的原创性,展现的是儿童的真、纯、趣。这源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由此而发的兴趣和热情。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学习“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以培养自发的然而却是直接的冲动来取代机械的练习”。
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这次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乃学校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个别学生的;是允许有个体差异的,有时这个差异甚至很大,而且并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不能以画得好不好、像不像、丰富不丰富,色彩涂得认真不认真为标准,而是要转向这件作品是不是学生自己能力与意愿的体现,我们要保护这种“自发的然而都是直接的冲动”,也就是要保护可贵的原创生。
课堂教学中原创性的作品不一定就是最完美的,但有时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它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体现,而兴趣是儿童喜爱美术、学习美术的原动力。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兴趣点和接受力,势必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从而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如果因为画得不好,就不敢交作业,教师也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笔者认为,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原创思维,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于尊重,“忌”盲目否定孩子的原创性
记得笔者刚参加工作时,一位教师经常在大家面前,尤其在美术教师面前,提到他的一位学生的美术作业,说他画的鸟,腿比画面中的树还要粗、还要长。每次都是一边说,一边笑,一边连连摇头。可见那时很多人,即使是教师,对于美术作品,尤其是对于儿童的美术作品,绝对是以“像”还是“不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他们的那些看似幼稚可笑、却是内心真实表达的作品。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是儿童形成美术素养的基本艺术态度。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学生内心的前提下,盲目或粗暴地否定其作业的原创性,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我们否定的不仅仅是一张作业,更是他们动脑、动手后的劳动成果,甚至可能泯灭一颗原创的种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创造,尽管他们的作品还是那么地稚嫩。可正是有了这样一层尊重,儿童的创造力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二、基于平等,“忌”不听画面背后的心声
尽管课改已进行多年,但还是有不少教师缺乏耐心,不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而以自己的理解来评价学生的作品,所以,学生得到的反馈必然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差异,有的学生的课堂作业乍一看不怎么样,但是如果再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次观看这幅作品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笔者在教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美版教材)二年级《出壳了》时,通过观察、启发、交流、讲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业都很精彩。而在点评作业时,发现有一幅画面表现形式和其他同学都不相同,鸟的造型也很简单,色彩就只有蓝色(图1),于是,笔者请这位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说说自己画画时的想法。他说:“我想小鸟们出壳了,一定想妈妈了,排着队飞向妈妈的怀抱,妈妈张开翅膀正要拥抱它们呢。”他的话语简单却很感人。是的,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也是最安全的。再回过头来看这幅造型能力有限,却表达出具有关怀意味的原创作品,你还认为用“好”或“不好”、“像”或“不像”就足以给予作者恰当的评价了吗?而且,后来我得知该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彩笔是年级时买的,用到二年级也只有几支还能用了,所以,他的作业色彩不是很丰富。另外,他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陪伴在他身边,可能也是他内心的思念,才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对于这位孩子来说,这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新课改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也就意味着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将他们看做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他们,和他们平等地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三、基于欣赏,“忌”缺少发现的眼睛
笔者在这里提出的“发现”,包含丙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能够从其语言、作品中读懂他们的心,及时发现他们每一点独特的想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美术作品;二是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正是使学生用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学会发现,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图2是人美版教材二年级《绘画中的节日》中的一幅学生作品,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在快乐地飞翔,青青的草坪,红红的土地,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少先队员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这里植树。有的扛着树苗,有的在铲土,有的在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图3作品表现了在绿色的山坡上,同伴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图4、图5同样是具有原创意味的作业。
看到这儿,我们的发现难道还能停留在孩子的绘画技术水平上吗?课堂上学生创作出这样充满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作业,其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而且,教师应当指出其创意和表现手法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褒扬。
再来说说自主发现。以人美版教材的《漂亮的小钟表》—课为例。这一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笔者于是设计了“用哪些物品可以做表盘?”“如何让表针转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等涉及技术环节、影响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多种方式来加以解决。这样的“发现”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并能增强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帮助,“忌”教学中不做任何指导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儿童绘画最典型的语言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虽说每个孩子表达所运用的“符号”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符号区别于成人的简笔画,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手段。它把世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小画家,所以,只要了解它,就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就是利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的。
但是,也有专家研究发现,这些作品尽管可爱,但还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始阶段,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画而不给予必要的引导,易使他们在美术学习后续阶段面对重重困难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尽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景芝指出,具有原创性的儿童画有时会出现与大师的绘画近似的特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绘画大师的作品等而视之。因此,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原创性,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逐步运用造型方法,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对于儿童阶段的美术辅导,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原创性、了解并保持其特有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适时提示他们一些常用、易用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且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图6是课堂作业,图7则是指导后完成的作品)
基于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笔者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加一加、变一变、动一动、挡一挡。比如,不少学生画人物是不画耳朵和头发的,再细一点就是衣领、衣袖都没有,也没穿鞋,这都是学生关注不到的地方。教师运用“加一加”作提示,通过提醒,学生画的人物形象就丰富起来了,再加上一些花纹就会更漂亮。另外,“变一变”就是让五官表情、人物角度、服装鞋帽等做一些改变。
色彩教学中,重点是通过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的应用,完成丰富的色彩搭配。还有就是解决色彩的调和问题,减弱对比就会产生调和。有的孩子不喜欢用黑、白、灰色,而这恰恰是解决调和问题的关键,除了改变明度,运用近似色,或是加黑、白、灰色,也是调和画面的重要手段。
另外,画面中主次、对比、遮挡、疏密、点线面的变化等知识要适时提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创作中有更多的表达手段。我们应知,创造出一幅作品并非目的,而是要让学生逐步获得创作经验的~个途径。(图8至图11)
五、基于鼓励,“忌”对孩子的作品不做任何评价
鼓励是最好的评价,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我可以画得和书上不—样吗?”“我可以自己想着画吗?”这样的问题,大概就是孩子们潜藏的创造精神吧。这时,笔者都会微笑着,并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老师会很高兴的”。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能够为学生搭建平台,为他们探索和寻找美术中的乐趣提供良好机遇。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吉拉德-培特森在《观念改变行为: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中谈道:“我们小的时候想象力非常丰富,长大以后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他认为,第一条就是孩子的幻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而“对孩子最有力的鼓励,是父母亲对他的爱、兴趣和注意”。同样地,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对他们来说也是绝佳的鼓励。
在一次教学比赛中,笔者执教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靠垫》,最后欣赏学生作业环节,让他们谈谈自己在创作中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其实我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看到前面的内容中有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所以,我就借鉴一下,用水果来装饰这个靠垫。”笔者马上鼓励他:“你所说的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你的构思,怎么说自己没想法呢?借鉴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非常好!”孩子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时,教师及时发现了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让他知道学习方式是多样的。这正说明了鼓励是教师温暖的呵护,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总而言之,笔者的课堂就是这样,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收获成功的快乐。至今为止,笔者仍在为自己心目中满意的课堂而探索、实践。保护儿童美术作业的原创性只是探索实践中关注的一个方面,相信经过不断探索,一定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翟灿,熊蕾,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美)吉拉德·培特森.观念改变行为:与孩子一同成长[M].许琼莹,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