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不容轻视的“第一课”

  • 投稿周赛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97次
  • 评分4
  • 29
  • 0

曹登平 湖北省恩施市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入学新生的第一节美术课和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往往“第一课”是教师平时容易忽视的。“第一课”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或本学期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使学生特别是入学新生对今后的美术学习做好思想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准备,使小学生对美术学科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对其概念、内容、类别、方法、工具、材料等有个大致了解,从而改变那种“美术=画画”的思维定势。在此,笔者以入学新生的第一节美术课为例,来谈谈“第一课”为什么不能轻视。

一、“第一课”的现状

1.被大部分教材轻视

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存在不同程度“轻视”“第一课”的情况。人教版(新版)的“第—课”是《认识美术工具》,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尝试各种美术工具材料,并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想法等;人美版的“第一课”是《让大家认识我》,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湘美版的“第一课”是《大家一起画》,强调体验、感受绘画工具材料。以上三种教材是使用范围很广的教材版本,其他版本的第一课内容也都忽视了对基本的美术学习的整体认识和了解,以及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表1)上完第一课后,学生并不清楚课本上的“美术”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美术能干什么、为什么要学美术、怎样学习美术,等等。值得欣慰的是,修订后的苏少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的“第—课”《看!我们的画》中,有“了解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等内容;修订后的浙美版的“第一课”《走进新天地》,则增加了对美术的整体认知,尽管还不够全面和具体。

2.被大部分教师轻视

—般来说,不论专职还是兼职美术教师,他们很少专门来研究入学新生的第一节美术课应该怎么上,因为通常来说教材上“第—课”的内容已经不少了,一节课40分钟都要争分夺秒,否则就会完不成教材上的教学任务;加上新生的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就更使美术教师轻视对“第—课”教材内容之外的研究和反思。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往往会在教材上安排的“第一课”的内容之前先上一节准备课,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意识,而只是根据教材上的课时和内容安排,“按章办事”进行“第—课”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美术教师自身对“第一课”的价值认识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括美术教研员在内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于“第一课”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也许是广大美术教师不够重视该课的—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第一课”的价值

1.“亲其师、信其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入学新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渴望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同样喜欢表现和竞争,同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同样愿意追求成功。为人师者,首先应当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既要善于“投其所好”,又要巧妙地“循循善诱”。入学新生就像一张刚刚打开的画纸,洁白无瑕,纯真脆弱,美术教师得体的着装、亲切的语言、慈爱的眼神、富有感染力的表情等,都有助于赢得小朋友们的好感和信任,进而使他们对美术课产生向往和期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在学前阶段,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不外乎绘画和手工,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也仅仅是画纸、彩笔、油画棒、橡皮泥、剪刀等。当刚进入小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终于领会到,虽然撕纸、剪纸、泥塑、折纸、穿编等都是美术课上要学习的内容,不过,绘画确实是美术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所以说,美术不等于绘画。渐渐地,学生还会慢慢明白,美术还包括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美术等许多方面,可以说它与人的生活、学习、娱乐、运动等息息相关;所以说,美术既“无处不在”,又“无所不包”,而且“无所不创”。

2.初步形成美术概念

一年级小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园阶段所接受的美术教育是以活动为主的,是一种“通过美术的教育”,因而,他们对点、线、面、体、构图、色彩、造型等美术的基本要素、形式语言和形式法则了解甚少,更遑论对美术的相关知识有系统的初步认识。小学美术课程虽然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四大学习领域,且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这四个领域组成的,但是,这些内容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连贯性和系绕性。而我们知道,小学阶段乃至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应当形成一个完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系统,只不过在内容的编排上采取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小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作为美术学科的“入门课”,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处理得当,那将对学生形成关于美术的基本概念大有助益。上好这关键的“第—课”,就可能使学生对美术课“一见钟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尽快进入那广博精深的美术殿堂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具有了初步的美术认知,建立起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框架;又犹如交给了他们—把打开美术殿堂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去发现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奥秘,这对他们今后系统地学习各领域、各门类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培养基本美术思维

课改至今十多年来,美术的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都体现得较好,而“涵养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则不然,至少笔者所在地是这种状况。要想学生从小就认识到“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就要把“第一课”作为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起点。当美术教师步入“第一课”的讲台,在学生面前一亮相时,他对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就已经开始了。

美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一课”上,教师自身不循常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富有个性、充满新意的学习环境、情境、活动等,都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感受和认知,进而形成追求个性、大胆创新的心理倾向。

4.落实新生养成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始终包括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两大部分,……美术课程也需要关注教育功能的生发,与其他学科—道承担育人任务。如果说学习美术的技能是‘私域’的话,那么发挥教育功能则是‘公域’。只关注美术本体是‘自私自利’的美术课程,只注重教育功能是‘大公无私’的美术课程,两者结合可谓‘公私兼颐’的美术课程。我们需要的正是‘公私兼颐’的美术课程。”而美术教育功能中的—个重头戏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孩子能够无意识地、正确地去做、去想、去生活、去学习、去玩耍时,“好习惯”便已形成了。培根说过,“从幼年开始的好习惯是最完美的,我们把这叫做‘教育’,因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而美术教师把“第一课”上好了,正是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和积累审美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第一课”应该如何上

在新生入学的第—节美术课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自己,一下子就记住自己,就要精心地设计一下自我介绍,而不仅仅是介绍一下姓名。自我介绍可以采用将自己的姓编个谜语让学生猜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名字的形式,等等。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幼小衔接,课前对幼儿园或学前班的美术教学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为上好“第—课”做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四点内容进行探究。

探究一:“猜猜看,老师是教什么课的?”

问完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课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教会孩子们认识课表,能帮助他们了解整个学期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有利于他们关于美术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做事有计划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所以,在这一点上多下点儿工夫是值得的。

探究二:“美术课上,学具应当如何摆放?”

学具的摆放既关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系统思维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重视工具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先思考两个问题:“小朋友们知道美术课的学习用具应该怎样摆放在课桌上,才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吗?”“桌子这么小,美术课的东西又很多,这该怎么办呢?”设计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恰当地摆放学具,而不是被动地听从老师的规定,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目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除了能够通过自主思考领悟到为什么要这么放,也有利于他们“思而后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学生都尝试着摆好学具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说说自己摆的情况,再比一比哪个更合适、更有序、更方便(如有的可以重叠着放)。然后,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认可的摆法,板画出一张桌面物品平面图,建议学生们可以这样摆放,但不要“一刀切”,因为要考虑到班上可能有左撇子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学习有时尊重个体特性比追求整齐划一的美观更重要。

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上课前、上课中和作业时文具摆放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引导学生再思考的做法,是一种“开放思维”的训练,因为情况总是变化的,从小训练孩子这种开放性思维,是为了应对所有的变化。这样持续的训练,会让孩子今后在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时不至于茫然无措,而会有主见地冷静处理,这正是中国孩子很欠缺的。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和小结:上课前美术书与作业本等重叠放在桌子的左上方(左撇子可以放在右上角);上课中需要看书时,把放在最上面的书翻开放在合适的位置;作业时,美术书可放在文具盒上便于随时观看,美术作业本打开放在原来书的位置便于操作。只要文具在小小的桌面上摆放有序,就有利于学习过程中方便使用,当然文具的位置有时也可以灵活变动。

探究三:“美术课上做些什么?”

教师可以先提问:“你们认为美术课上会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会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待学生自由回答完后,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全册美术教材,然后再回答。学生会回答“撕纸、剪纸、绘画、泥塑、折纸、穿编等,彩笔、纸张、油画棒、橡皮泥、剪刀、种子壳”等。

探究三加大了孩子自主学习的难度,但要充分信任孩子并给足自学时间。教师要来回巡视学生自学的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原来以为美术课就是绘画,通过对整本教科书的浏览,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绘画确实是美术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撕纸、剪纸、泥塑、折纸、穿编等,也都是美术课上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还可拓展:“美术还包括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好多方面呢,这些都是今后的美术课上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的。”

探究四:“美术是什么?”

孩子的发展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教师在适应的同时也不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笔者把“对美术的初步的整体认知”作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引导其顺利经过这个区,就是这个原因。

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初步的整体认知”之前,首先还应对“美术”的概念有所了解。当然,要让刚入学的新生明白这个专业性强的概念,用标准的美术专业解释是不行的,只能找准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所谓“美术”概念来引导。

教师提问:“你们刚才学习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是‘美术’你们知道吗?请大胆说说自己的理解。”其意图为:让大家根据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不能在乎学生说的对与错和好与坏,主要是先培养学生“敢说”的品质和能力,只要学生经常“敢说”了,“说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孩子们就“美术是什么”发表了一系列五花八门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做简略的总结:“所谓美术,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会用看得见的方法和内容表现美的活动和结果。这个表现美的方法并不难,你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到了一些最简单的方法,以后我们会一起学习稍微难一点的方法,你们这么爱动脑筋,有信心学好它吗?”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从小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也许这“第一课”就为孩子播下了终身探究的种子。

结语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美术教师应该有一种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众多的美术知识点、创新点、审美点、情感点、关键点等,编织成美术知识网、美术创新网、美术文化网、美术精神网、美术情感网、美术快乐网、美术育入网。这是一张张无限大的开放的网,不仅教师要编好这一张张大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编好它们。入学新生的这第—节美术课,便是为孩子心灵生成一张“审美网”打好的第—个结。这样—来,“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成为“闪闪发光”的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