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引导发现展现个性——引导发现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李晨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08次
  • 评分4
  • 19
  • 0

劳亚炯 浙江省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作者简介:劳亚炯,女,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邮编:315300。

尊重、保护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然而,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太阳、云朵、小鸟等成为大部分学生作业的内容。不难看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美术作业存在机械单一,重形式、少激情,重同化、少个性等缺陷。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引导发现法,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考和激情,展现自己的个性。

“引导发现法”是根据“发现教学法”理论的发展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一、激活记忆表象,引导个性画面的呈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所观察到的人、事、物都具有不同的个人色彩。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寻找表现的题材,有利于个性画面的呈现。

1.画面刺激,激活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展示贴近儿童生活的画面,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视觉细胞,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如在教《下雨了》一课时,教师出示雨天学生上学、放学的照片。当看到冒雨飞奔、踩着水洼的同学时,大家不由地笑了,因为这些正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事。从“踩水洼”“顶着书包跑”“同撑一把小伞”等画面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创作灵感,画出了一幅幅个性鲜明的作品。(图1、图2)

2.层层追问,清晰表象

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因时间的推移,常常有所淡忘,说出的形象往往趋于接近或一致,缺少个性。这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引导个性画面的产生。

如在教《秋游》一课时,教师正是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各具特色的作业。

教师提问:你见过秋天的哪些景色?

学生会说:树叶变黄了,果子成熟了,菊花开放了,大雁往南飞了……

教师提问:你是在哪里看到树叶变黄了?在哪里看到果子成熟了?什么地方的菊花开放了?……

学生便有了“马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变黄了”“公园里许多树叶都变黄了”“果园里果子熟了”等不同的说法,于是个性化的形象在互动问答中被激活了。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或小结:是啊,我们镇发展得很快,建起了好多大楼,还在马路两旁种满了梧桐树,一到秋天,树叶变黄了,小镇装扮得更美了……

这样,通过老师的层层追问、激活记忆表象,学生脑海中原本模糊的形象渐渐变得清晰、完整起来。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教师所提到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也就显得各有千秋了。(图3至图6)

二、提供启发形象,诱导个性作业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教学中的适时诱导至关重要。独具匠心、的诱导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美术教学中,以教师提供的形象为诱饵,用点带动面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个性作业的形成。

1.妙用板画,诱导形象表现

板画是美术课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板画能使学生更快、更方便地接受新知,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教学中,教师妙用板画进行诱导,既有利于学生更方便地表现画面,又不会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例如,在《设计一只书包》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讲到要在书包上装一只螺旋桨来减轻书包的重量。教师可根据该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只螺旋桨(图7),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一只螺旋桨”。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学生所想的画面与板画是相符合的,要么是不相符合的。若相符,那么板画就为他提供了一条捷径,有助于他的表现;若不相符,那么就需要靠他自己努力思考两种画面的异同,使脑海中原本模糊的画面渐渐清晰、具体起来。然后,教师再根据回答作出相应小结,并及时把板画擦掉。这样既有利于不会表现的学生降低绘画难度,又使学生在小小螺旋桨自的探讨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为表现个性化的作品打下基础。

2.精选范作,启发个性创作

在教学中,范作的选择至关重要。优秀的范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如教《儿童漫画》一课时,教师选择了一幅“抽陀螺”(图8)的作品来进行重点欣赏,让学生深切体会画面中孩子的感受:繁多的作业像一个个陀螺,让孩子疲于应付。看了这幅画,学生马上产生共鸣,并向老师诉苦,说他们也有同感。于是,教师问他们:繁多的作业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有的说像怪物一样吞噬他,还有的说像藤一样缠得他无法动弹……个性化的画面也由此产生。(图9至图12)

三、搭建探究平台,倡导个性作品的发现

探究是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从而进行独立创作的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搭建探究平台,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既扎实又灵活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个性作品的凸显。

1.巧设教学环节,在探究中引导发现

教学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如在教《印出来的画》一课时,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先以小魔术引入课题:给一个学生一支油用尽了的圆珠笔,让他在实物投影仪上的白纸上画一幅画(纸下垫着用蜡笔涂满色的底版),可画面上什么也没有。当学生正纳闷之时,教师告诉他们,这位同学已经画好了,并向他们展示画的反面。当学生们看到反面印出来的画时,都惊喜万分,探究的欲望一下高涨起来。于是教师趁热打铁,马上让学生从老师发的一堆纸中找出涂有蜡笔的底版,并选择合适的纸进行印画。同时,要求他们留意印画时会有什么新发现。结果,学生在不断动手尝试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①纸材。他们发现厚的纸印得要重,薄的纸可印得轻,彩色纸颜色要与底版不同。②印的工具。他们发现不仅可以用笔,还能用指甲、尺、橡皮等来印画。③涂底版的小窍门。(课前发下的底版中,有几张故意涂得很薄很淡。)他们尝试后,发现底版颜色涂得太薄、太淡会影响印的效果,底版要涂得厚、浓、匀。④纸的大小。底版与印的纸大小可以不同,印时可以移动画面。于是,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个性化的制作形式在探究中体现了出来。

在学生探究印的方法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印的画更漂亮。结果,学生有了如下发现:①底版可以涂成彩色的(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可在老师发的单色底版上再覆盖一些其他的颜色);②画面的内容可以丰富些、饱满些;③为了让印出来的画不反过来,可以把底版覆盖在要印的纸上;④画可以印好几次(此时已涉及了我们平常讲的套色印画,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奇迹)。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知,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展现了个性作品。

2.巧加点拨,在发现中形成个性

美术作品是画者的语言。这其中包含了画者的观点和想法。然而,有时学生因为胆小或缺乏自信,而照搬照抄别人的画法,用大众的形象去掩盖自己的创意,使所表现的画面同出一辙,缺少个性。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引导性探究法,少一些传授,多一些点拨,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形成个性化的艺术眼光。譬如,在写生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写生教学难度较大,因而,常常通过自己不断地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结果,学生在老师的苦心训练下,掌握了许多技法,但每个学生画出来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既缺少童趣,也缺乏个性。在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减少示范,以免限制学生的表现,而应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和尝试。例如,在写生教学中,有些学生画人物侧面的眼睛时,常常画成图13中的图形。这时教师可试着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模特,然后提问:“从不同角度看,你看到的眼睛样子有变化吗?”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观察来发现错误之处,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眼睛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现力。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写生风格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图14至图22)

四、运用多维评价,鼓励个性创作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多维性评价能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1.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跑题”资源

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师生交流时,容易出现“跑题”。而所谓的“跑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发散过程,即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外辐射。当课堂上出现“跑题”时,教师的评价无疑是最关键的,是排斥,还是鼓励,抑或是忽略?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跑题”,多一些引导与鼓励,少一些排斥与冷漠。如在《画座宝塔高又高》一课的课堂上,有学生提了这些问题:明珠塔是不是宝塔?自来水塔是不是宝塔?法国饼干包装上的铁塔是什么塔?电视塔也算宝塔吗?金字塔呢?……学生所提的问题,早已超出教材的范围,也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的情绪却无比高涨,依然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这时,教师便将计就计,鼓励学生提问,拓展教材内容,由传统的宝塔引申到多种塔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注意塔与周围景物的比较,在跑题中抓住根本,让学生明白如何表现塔的高。结果,学生的作品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允许“跑题”,合理引导,让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自己所表现的内容多一分了解,在自己的作品中多一分激情。

2.耐心倾听,鼓励个性创作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理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中,我们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美术技能和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创造性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有创见的想法,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滚动乐园》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会表现圆形物品滚动的画面。但在作业环节,教师看到有个学生画了这样一幅画(图23),画面中呈现的是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体。这让教师产生了疑惑,于是马上与这位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说:“笔这样迅速地转了起来……”还边说边在桌面上滚动铅笔给老师看。教师立刻表扬了他的创意,并随即在他的评分卡上写道: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另外,教师还看到有个学生画了一串连续的圆(图24),与他交流后,学生告诉老师:“那是因为打棒球时,球转得太快了,都连了起来。”谈话间,他想到球滚得快时还会有呼呼的风声,便又添上了几笔,以表示风的呼啸。教师立即表扬了他的想法,并在他的评分卡上写道:“你是个有思想的孩子。”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知,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创意,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