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华
(山西省太原幼儿师范学校 03000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图形;培养;
现代中师美术教育要求教师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宽教育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范例,利用表象和形状进行想象和抽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诸多的教育途径中,使学生从形象的省略、不完全和空白的认识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知觉思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美术教法课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去认识和表现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理念。这样,美术教法课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技能训练课变的生动而有趣,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从而真正成为有效课堂。
现代艺术形式的总趋势,基本上是朝着增加形变过程的含蓄性和模糊性的方向发展的。就是说要尽量把那些为人们熟悉的形状符号舍弃、隐蔽或越过,只让少数形状呈露出来,给观众提供一个自己去重新组合完形的线索,使观赏者参与到艺术家的创造中,并享受创造的快乐。因而,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就应当从这里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观看较为完整的图形,并将这种认知水平带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判断之中,久而久之,就养成人云亦云的惰性思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被压抑或埋没,其发展的结果是民族的整体创新能力下降,模仿和剽窃行为成风,社会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愚昧落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图形的省略、残缺与空白部分进行延伸、讲解与研究,使学生能从完整的图形中看到不完全的残缺与空白部分,并且有能力将不完整的图形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物体形状不仅是由那些当时刺激眼睛的东西决定的,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得的无数经验式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曾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但有时由于这些图式中包含着一些模糊的特征,所以这些特征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就会发生改变。实际上,这些具有模糊特征的图式对我们视觉刺激所产生的最新形象,一部分来自储存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一部分则来自于我们对形状模糊部分的理解与补充。我们可以把甲事物的基本形状移植于乙事物,这种视知觉的“嫁接”所得到的全新形状,便被我们创造出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反复进行这种视知觉的“嫁接”活动,就会大大刺激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增强人的创造意识。
当然,物体形状的残缺、模糊及空白,从视觉思维上分析,都可以起到上述作用,但在造型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中国绘画中,表现为部分与部分之间大块大块一无所有的空白区域的出现,从视觉上取得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就是因为有了大片大片的空白才有了云、气、水、天等,才为那些有限的形状装填了宇宙的广阔无垠性,才使山川草木有了灵气,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调这些不完整和空白的物象,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这些不完全的形象呈现于眼前时,在视觉中会引起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换言之,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程度大大提高。一次课堂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不规则的曲线,让同学们反复观察和思考,然后叫了两名学生补充这个不完全的形状。学生A补充了一个侧面少女像,而学生B则在画像的另一边加画了半个少女正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画面的审美趣味(见附图)。同学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现代艺术最常用的模糊手法,即以两种形式使用一条共同的边线。当然,人们常把中间那条共同边界线看成是左边少女脸部的轮廓线,而学生B以其特殊的敏锐视觉思维,补充了右边少女脸部,无疑在原来平淡的形状上赋于形式以生命,从而使一般人为之震惊,但又不能不予认可。
不完全的形状恢复到完整形态的活动是复杂而艰辛的,但它可以刺激和促进学生的知觉迅速发达起来。我们就以一个缺少顶角的三角形为例,它可以在我们的视觉中被补充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有可以被补充为一个梯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将其恢复为一个三角形似乎最简单、最直接,因此可使知觉的“完形”需要立即得到满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经常喜欢做这种游戏,其知觉能力较发达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单调的需要,他们可能将它恢复为更复杂的图形,例如将其底线一分为二,使之成为两个三角形(——);还可以在它原来的图形上加一上下对称的同样图形,使它变为一个 形等等。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视觉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单一的思维方式到多元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这样的图形较原来的三角形或梯形更复杂些,但它不仅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且具有平衡、对称、重复等特征,对人审美知觉的感受更富有刺激力。
学生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真正有感染力的不完全形,大多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而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来,“并且进一步使这些突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比如漫画家们对这一手段运用自如时,仅仅数笔便可勾画出活灵活现的形象。我们在幼儿园里教孩子们画的那些简笔画更是如此。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安排了不少时间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先从对物象形体素描写生开始,逐渐抽去大量不必要的线条,使画面更趋向于简炼、抽象和概括,使形象更趋于规则、和谐和平衡,同时也不失其基本特征。虽然,这些对形的省略所造成的不完全,或是通过抽象从而造成规则形式的偏离,看上去总是或多或少和真实物体有所“不象”,但如果这抽象程度适当,反而会在欣赏者身上激起“探明究竟”的潜在创造力,给人造成一种新鲜、奇妙、振奋的感受,使画面欣赏价值大大提高。另外,学生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身心全部投入这种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是任何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或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紧张,伴随着这种紧张以及完成绘画后的松弛,是给学生产生审美愉快的重要源泉。
图形的省略,残缺与空白处其实隐藏了无限的形状、符号和密码,就如同浩瀚的宇宙一样。为人们的自由想象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发挥空间。省略就像飘动的浮云,琢磨不定,残缺空白却像深邃的夜空,给人无限遐想。完整之中见省略,省略之中见完整,这是人的视知觉的一次飞跃,完整之中求残缺,残缺之中求完整,这是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轮回。但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每一节课上给学生一次这样的飞跃和轮回。
当然,培养学生创造性知觉思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仅此一条小径可走,但只要我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真正重视起来,通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就能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