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画面中素材的选取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7-06-20
  • 阅读量489次
  • 评分4
  • 99
  • 0
文/ 廖有才[广西艺术学院]

【摘要】画什么是一个看似简单又非常难以厘清的问题。若要问一个画家:你为什么要画这个对象?恐怕能顺利回答的人不会太多。就是自己问自己也同样觉得无法马上接得上话题。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所以根本无需回答。可是,我却经常会想画什么?怎样才能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来?但总觉得画什么都是别人画过了。所以我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发现这里面确实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值得去琢磨。

【关键词】绘画;素材;意味指向性;主观性

对于画家而言,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画什么”?千百年来,画家在创作时选择的东西说来也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人物、动物、静物、风景这四大类。然而,画家创作选择画什么题材,大致由这几个因素所决定:1. 意味指向性决定画家的选择。2. 关注点的改变决定画家的选择。3. 观看角度决定画家的选择。

一、意味指向性决定画家的选择

每一件作品都会借助某一物象去表现某些特定的意思,所谓借物抒情,画什么就是借物,中国人说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物象选择。每一个东西都暗含着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意味指向”,出污泥而不染是荷花所代表的含义,其他三种也都相应的具有对应的意味指向,这种用某一物象去暗示一种意思的做法也是绘画的表达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画什么就变得很重要,这不是随便画什么都可以的,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约定,都有将某物看做是某种意思的精神指向,每一种宗教都有崇拜和禁忌。这种文化与宗教以及民间的习俗影响着画家在创作作品时的选择。

埃及人作画都把人物画成侧面像,正面的人物形象被认为是偶像,所以不得不回避画正面,这种回避带来了埃及绘画的特有表现形式,禁忌决定选择,创造了形式,规定了画家的表现范围,也给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埃及风格和意味。

西方一千年的中世纪也给当时的西方绘画留下了特有的印记,那时,宗教神权的力量大过世俗的影响,所以那种圣像画流行了一千年,在造型上的纤弱和平面装饰化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才得以改变。从总体来说,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延续到今天,西方的画家在印象派之前都选择宗教题材作为他们的绘画主题,就像中国人喜欢选择山水花鸟去抒发自己的精神诉求一样。画什么变得很重要,独特性被放在次要位置。

我们说画什么的选择自由是在太平时期艺术繁荣阶段的一种幸事,有了个人的选择自由也并不等于就可以随便而为,我认为反倒是更为难了画家,更是一个需要慎重和颇费考量的事情。这牵涉到艺术观念、艺术技巧、工具材料的运用和艺术表现以及视觉审美的全方位的复杂问题。对于一个画家来说,选择一种物象代表自己的表现意图,或者用一种处理方式来呈现自己觉得有美感、有特定意义的趣味,这看起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候也不是事先计划好的,但确实所有有成就的画家都似乎把特定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符号去暗示着某种意义和精神。莫兰迪一直都在摆弄着那些瓶子和罐子,虽然偶尔也画些风景,可是静物是他乐此不疲的精神符号,他的选择,他的坚持和坚守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中国清代画家八大山人总是画那些翻着白眼的鱼和鸟,画鱼和鸟在中国画中虽是常见的题材,但八大山人的鱼和鸟却与众不同,意味也不同。有时候,选择的物象是简单的指向某一个意图,比如,画梅花,一般意义上都是象征着人的气节,寒霜傲立,迎风绽放,笑对艰难困苦。

二、关注点的改变决定画家的选择

早先的绘画是以记录作用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以模仿已存在的事物为特征的绘画是我们先人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记录性的功能被淡化。而人选择画什么,不都是为了模仿和记录,绘画发展到18 世纪,进入到古典时期,模仿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印象派的兴起,对光学的研究和对色彩学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画家们的作品中依然还是画那些东西,但已明显的有了新的侧重。所谓印象派,实际上在字面上已经标明了作为人的主动介入的性质,你有什么印象就画出什么作品。印象派的画家什么都画,人物、动物、风景、静物,可是他们并不在乎画中的物象,而是在乎对光与色的追求,光和色被他们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研究光,研究色,以至于忽略了对物象的精细刻画与模仿,甚至是主动地放弃了完整还原对象的做法。

这种由于某一种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关注方向的变化,使画家在选择上变得更专一与过去的绘画有了很大不同,那种对于形状、色彩、光影、空间、物体的质感等的全面性的追求是过去画家的衡量标准,逼真的刻画是过去的那些大画家们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而在今天都被画家们忽略掉了。仅仅是只画一样东西,并且长期坚持不懈地在某个领域耕耘就可以征服所有的人,这只能说明现今的画家在选择画什么的问题上有了个人化的标记性的内心关注。阿恩海姆曾说过:“画家有时候看到的东西往往比普通人更少,他只关心适合与他的主题,而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就像印象派只关心光和色,莫兰迪就钟爱那些瓶瓶罐罐,王怀庆就画他的明式家具,罗斯科只会涂他的色块一样,个人的选择服从了每一个人内心的召唤,因此选择就变得单一了。

三、观看角度决定画家的选择

观看、观察是画家创作的核心前导,从看到物象、研究物象、体味物象、描摹物象到表现物象都全程离不开观看和观察。观看既是思考,又是选择,观看形成观点,观看引发美感。八百年前曾有中国古代画家面壁静观从破墙壁上看出山水画来,也有古人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这都说明一个道理,“看”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它是与人的身心和思想相互作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一个画家要画什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说,“看”是需要去比较的,人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是从高处看好还是平视好,或者取侧面还是取正面,光线的角度怎么去安排等,都需要画家从观看中获得。再进一步体味对象,胖瘦大小、长短远近、高低错落、虚实疏密、强弱曲直等都要通过细致比较才能得出判断。

人类最初的看应该是比较纯真的看,就像一个小孩子的看,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干扰,是认知的看,辨认的看或者说是识别性的看,我们从小就被训练去学会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看给了我们对事物建立概念的途径与获得经验的可能。我们知道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树是绿的,等等。这些建立起来的概念会伴随我们的终身,固守在意识里,称为恒定性的经验储存。所谓恒定就是指对某一样事物的单一的认知辨识,一旦遇到了违背这个认知辨识的情况,大脑就会作出否定性的判断。

可是在艺术思维和艺术的表现中却有可能会出现背离恒定认知的情况,比如:树不一定是认知概念中的绿,人不一定是现实中的那么高。这里除了因为特殊情况下的物象变化以外,还有很多情况是由于人的内心变化所引发的人为改变。这跟物体本身无关,而是跟人有关,跟人的经验与人的情绪以及人的主观意愿相连。夏加尔的画有飞在天上的人,毕加索画了像木头块似的人,培根的人物像是砧板上的猪肉,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正常认知下的状态。他们的选择和他们选择的怎么画的方式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恒定认知范畴。

结语

总体来说,画什么是个选择问题,对象要选择,关注点要选择,观察要选择,而选择离不开实践活动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进步以及对时代气息的独特把握能力。特别是对艺术趣味和意味指向的敏锐的感悟力,这是作品格调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画什么的问题好像比较容易解决,但在实际的作画实践中如何将你所选择的物象对应上你想表达的审美意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