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王睿 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从知识的表现方式来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呈现形式。“隐性知识”的概念首先由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Pen-onaI Knowledge)-书中提出来。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在我国教育界,大多把这类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如方明教授认为,所谓缄默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隐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在本质上是—致的。课程是由一定体系的知识构成的,当然也包括隐性知识。《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美术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材之中,而是包括校内美术展、校园画廊、美术空间、宣传栏等在内;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延伸到课外,包括—切校园美术活动。
校园美术活动是课堂美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成果的运用,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中小学经常开展的一种课外美术教育形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丰富校园文化均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校园美术活动还没有融入整个美术教学体系之中。我们应当从隐性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把“经常性的美术活动”变为“常态的美术教学活动”,以提高校园美术活动的教学价值。
合肥一中校园美术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仅仅去年一年,他们就举办了“美术空间”、“板报革命”、校园文化节、美术作品展等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这些活动并没有被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所以显得单薄。校园美术活动如何从“为活动而活动”的被动中解脱出来?把校园美术活动纳入学年或学期美术教学计划中,将美术活动中的隐性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借鉴课程开发的理论对校园美术活动规划和组织展开研究,是—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合肥一中校园美术活动简介
(一)“板报革命”
板报是一种常见的宣传园地,有经济、方便、易更换的优点。学校板报有两类,一类是在室外墙壁上的,另一类是在教室内黑板对面墙壁上的。随着校园环境硬件的不断完善,室外板报被橱窗代替了,但室内的班级黑板报仍然普遍存在,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般来说,各个班级的黑板报是由班上的文艺委员或宣传委员带领班里能写会画的少数几位同学承担的义务活动。而合肥一中则打破常规,掀起一股“板报革命”。首先,学校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让他们都有“出板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该校打破长期以来枯燥的单点板报模式,不受模式、题材(内容)和材料的局限。
一中的“板报革命”是从高二年级一次板报评比开始的。原先是校团委举行的例行活动,“政治性和学习性”比较强。美术组老师们决定改—改,想把活动办得更加轻松活泼一点。于是,他们每人负责几个班,指导学生做黑板报。让学生每人先选一张圆形卡片,在卡片上用画或文字表述自己高—学习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创作思路上,引导学生从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Hirst)无数的“圆点”(图1)作品中获得灵感,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人也是绝无重复的,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的卡片变成代表自己心愿的“圆”,然后,把这个“圆”粘贴到黑板上。在粘贴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不断交流,从色彩、内容、形式等关系中不断调整,安排每个“圆”的位置,最后完成一期黑板报(图2、图3为局部)。从形式上看,与其说是板报,还不如说是“点的构成”,是—幅当代绘画。
“板报革命”其实超越了板报本身,它不再是—般意义上的板报设计,而是通过板报的基本形式进行一次美术创作活动。它涉及学生在绘画、书法、招贴设计、版式设计等方面的美术知识技能的施展,也涉及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整个活动像是—堂“综合·探索”课。
(二)“美术空间”活动
“美术空间”实则是在学校开辟—个园地,展出学生作品。在该校建校110周年之际,美术组组织学生全员参与、集体创作展览。教师们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以“庆祝建校110周年”为主题的“美术空间”,内容可以是介绍或表现著名校友及校友事迹、学校不同时期的建筑及校园风景等,或以学校的名师及学校成就为内容,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美术空间”设在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地下通道内。通道长150米、高1.4米,过道两面墙壁就是学生的画布“作业本”,每班一块,各安排—个学生负责。他们有的参与策划,有的刷底色、画边框,有的画画,有的给画加脚注,人人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了。活动前,美术组的老师们先后进行了壁画、插图、集体创作等方面的课外辅导,在课堂上注意了色彩理论和水粉、丙烯等材料运用技法的教学;活动中,从选题、构思到最后涂鸦都进行了适度的现场指导;活动后,美术组组织有学生和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图4、图5)地下通道是广大师生每天的必经之地,来来去去之间,“美术空间”因为参与人员多,耗时比较长,不是一次课外活动或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是一项“教学工程”,—次超长时间现场会式的绘画活动。作品完成后,“美术空间”也成为合肥一中校园内的—道风景线,大家纷纷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变成了心中的风景,也成为9币生的一个“一中记忆”。(图6、图7)此外,这个“美术空间”也成为一中的一张名片,它在本地区产生了良好影响,引来多所学校组团参观、交流经验。
(三)小型美术活动
合肥一中除了上述两项活动外,还开展了更加小型的美术活动。如,开展过的一次“祝福树”活动。高一的学生将对自己对高三学长的美好祝愿与鼓励制作成精美的“树叶”挂在校园中小树上,高三的莘莘学子在课后休息时间来到这里收获祝福,获得鼓励。这一活动将个人经验和感悟与他人共享,一方面给学兄学姐们减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美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尤其值得—提的是,这次活动中的“美术遗存”——活动结束后留在树上的“树叶”,作为美术作品,是全校学生所共享的。当人们路过这里时,会感受到美术的存在,获得美术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术熏陶。因此,“祝福树”活动是一次超越课堂时空的“美术活动”。实际上,参与这次活动的是两方面学生。—是直接制作“树叶”的学生,他们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另一方面是观赏“树叶”的学生,他们间接地进行了一次自觉轻松的美术鉴赏活动,—个既没有教学计划、也没有课堂评价的美术学习活动。这就是隐性的美术教育,如果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齐全,完全可以算作美术课程体系中的内容。
二、校园美术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策略
隐性教育固然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但就教学有效性而言,如果能按照课程那样去实施教育,特别是对于美术这样—个课时少、教师少、课程资源少的“三少”学科,能大大提高其教学效率。当然,它不能像._般课程那样去实施教学,否则不仅可能失去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影响持久的特殊性,还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从活动内容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
(一)规划活动内容,形成活动体系
第一,把“经常性活动”变为“常态活动”。合肥一中的第一期“美术空间”举办时恰逢建校110周年,具有特殊意义,是不能复制的。那么,这样的活动该如伺继续下去呢?必须策戈嘶的主题,总不能一期校庆“画展”陈列两年吧?所以,要把学校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与社会和学校的大事、热点事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策划。比如,合肥当前正在打造“大湖名城”,一中又地处滨湖新区,可以此为主题开展诸如《我为滨湖画未来》“美术空间”活动。当然,不同学校有其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特色,可以因校、因地、因时而异。另外,学校都有—些季节性活动,如“迎新生”“运动会”“毕业迎考”等,把美术教育渗透到这些活动中,或者说把校园美术活动和学校的这些常规活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动季”,这也就成了学生固定的课外美术实践。
第二,纳入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和校园美术活动是—个相互补充的学校美术教育。课内教学以教材(课本)为主要依据,教学环节完整,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价;校园美术活动虽然没有教材,但内容甚至比教材还要丰富,更贴近学生生活,实施过程也比课堂更多样、更生动。如果我们要把校园美术活动内容具体化,并参照课堂教学设计来规划活动流程,那么,活动的教学价值就会得到提升,或者说校园美术活动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服务学生成长方面得到了体现,一定程度上是对校园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要设计适当的活动评价标准和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以期让学生能获得成就感,保持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并将其兴趣迁移到课堂上。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园美术活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个众所周知的原则,但课外美术活动—般都是兴趣小组学生参加,这是—个普遍现象。要使校园美术活动全面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改变这种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策略有两个:—是按年级设计特色活动。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对学校有新鲜感,可以开展“校园涂鸦”活动,就是将校园墙壁破损的地方、窨井盖等“变残为美”。一方面体验“美术改变和美化环境”妙处,另—方面引导学生熟悉和爱护环境。高二可以开展类似合肥一中“祝福树”这样的活动。这既是一次美术实践活动,也是一次学习目标的引导,就是说每个年级都有属于学生的美术活动。二是按照学生特长分配合适的任务。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或不喜欢画,可以让他现场评价,动动口,给创作的学生提提建议,像拍电影场记—样为美术活动做点服务性工作,实际上是给他们一次美术熏陶的机会。这样,同—个学校的学生会参加同样多的校园美术活动,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体验不到的美术技能。
(二)创新活动方式,发挥隐性作用
活动主题和内容确定以后,教育效果主要取决于活动过程。显然,校园美术活动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上课”,也不能像“团学活动”那样完全交由学生自发组织,要综合两者探寻活动策略。(1)可以借鉴“综合·探索”课教学模式组织活动;(2)可以参照“现场绘画”方式组织活动;(3)可以借鉴“团学活动”方式进行评奖,形成—个完整的教学闭环。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是隐含在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评价,不能把校园美术活动成绩以百分制去量化,也不能作为评定学生美术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更不能把校园美术活动的成绩加权到学生美术课程学习成绩中,变成学生的学业负担。校园美术活动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与课堂教学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偏向于隐性的。
校园美术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同于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比课堂活泼而又复杂。—是形式活泼,没有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学生身心更加放松愉悦;二是师生不分“主与客”,大家共同活动;三是都属于创作性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美术表现能力。但课堂教学要主动“配合”课外活动。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参加美术活动必要的知识与技法基础等。从学与用的关系上说,课堂教学是“学后用”,校园美术活动是“用中学”,都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结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最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每次校园美术活动留下的美术作品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美术活动的教育作用不仅发生在活动过程中,更重要的往往发生在活动之后。所以,认真计划和组织好校园美术活动,对于营造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提高美术表现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在实践中寻找活动机会,挖掘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模式,积极发挥校园美术活动的隐性教育作用。
注:
①本文是安徽省教育规划项目“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G1455)和合肥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学校园美术隐形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014yjs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