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1,孙开宏2(1.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体育组,江苏扬州225000;2.扬州职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对明清时期禁鞠令对中国现代足球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禁鞠令虽对当时蹴鞠运动造成了一定打击,但是即使没有这样的禁鞠令,在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蹴鞠也不可能演变成现代足球。
关键词:禁鞠令;现代足球;明清时期;蹴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37-03
在中国古代,足球又被称为蹴鞠,最早起源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4600年前的黄帝时期,有文字考究、可确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到了秦汉时期,我国蹴鞠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但是元朝时期成了分水岭,蹴鞠开始出现衰落迹象。明清时期,蹴鞠进一步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中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起源于英国的现代足球却能够蓬勃繁荣地发展,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疯狂,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无论场地、参赛人数和规则都具备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可能性的中国蹴鞠,为何没有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足球,而是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繁荣之后走向了灭亡?明清两朝统治者禁止蹴鞠的政令到底对中国现代足球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
1 明清前中国蹴鞠的发展
早在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在老百姓中广为流行。《战国策》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六博、蹋鞠者”,其中蹋鞠就是蹴鞠。战国时期,军事战争频繁,统治者要求老百姓除了勤于耕作之外,还要参加军事训练。由于蹴鞠在军事训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格外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不过由于受当时制作工艺限制,鞠大多是将动物毛发纠结在一起,也没有固定的蹴鞠场所。
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蹴鞠进入了发展时期。秦代由于统治者广造宫殿、大造陵墓,兴修长城,导致不少民间百姓为了逃避劳役流离失所,因此蹴鞠在秦代发展缓慢。公元前206年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建立了汉王朝,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大增,为蹴鞠运动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仅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喜欢蹴鞠,就连位高权重的统治者也乐此不疲。《弹棋序经》记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在军队,蹴鞠还作为军事训练手段广为开展。到了汉代,由于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出现了皮革缝制的实心球,不但有了固定的鞠场,还出现了对抗性极强的多球门蹴鞠。由于对抗激烈,难免发生冲突,因此汉代还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比赛规则以及负责对比赛进行监督的裁判员。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技术的全面进步,在汉代还出现了蹴鞠专业书籍。
到了唐代,蹴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民间广为发展,不仅男子喜欢蹴鞠,就连女子也广泛参与其中。随着生产力的进一发展,制作工艺不断革新,鞠的手工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越,内胆由动物膀胱制成可以充气,外边用八片皮革缝制而成,更接近圆形,且球体较轻,踢起来更为舒服。在蹴鞠场地上,唐朝球场较汉代有所改进,蹴鞠场地上出现了双球门和单球门。其中双球门蹴鞠比赛过程中,两队运动员身体直接接触,拼抢激烈,竞争对抗性强。单球门则由直接对抗变为间接对抗,彼此身体不再有任何接触,竞争激烈程度大为减弱,观赏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加。另外还有不用球门的“一般场户”,有一人场、二人场……到十人场,其中一人场相当于个人踢控球联系花样技术动作表演,多人场则先是个人花样技术动作表演,然后按规定的路线传给下一个队员进行表演。除此以外,还有不用球门的“白打场户”,踢法和“一般场户”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比赛人数必须是双数或者分班。
到了宋代,蹴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达到巅峰。不但民问蹴鞠活动蔚然成风,连宋代统治者和官僚贵族也非常喜欢蹴鞠娱乐,不但在宫廷宴会经常出现蹴鞠表演,而且还是外交的礼仪活动。社会上也出现专门以蹴鞠表演谋生的职业艺人,有专门的机构对他们的技术等级进行评定,并授予相应能证明其技术水平的“名旗”。还出现蹴鞠艺人的专门团体组织,叫做“齐云社”,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除此之外,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提高很多,用12片皮革缝制,球体外观更加圆滑。但是由于宋代兴起程朱理学,统治者“重文轻武”,社会抵制带有激烈竞争的体育项目。受此影响,双球门蹴鞠已经在社会上彻底消失,主要剩下两种蹴鞠方式:一种是单球门形式的蹴鞠,属于间接对抗性的蹴鞠表演,只在朝廷的宴会上进行表演,民间很少进行;一种是白打形式的蹴鞠,以动作花样表演和踢控球技术为主,规则技术较唐代更为完善,主要有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肷等十种踢法,花样繁多、技术极为精湛。
蹴鞠发展到了元代,出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是由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不同,蹴鞠活动不再受统治者重视,其竞争性逐渐消失,社会参与主体也逐渐缩小,昔日帝王将相亲自实践、民间广为流传的景象已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开始沦落为妓女讨客欢喜、落魄知识分子娱乐消遣的活动。
2 明清禁鞠令及其对蹴鞠发展的影响
2.1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蹴鞠活动的官禁
由于蹴鞠发展到元代,就已经跟娼妓业等密切联系,被人视为低俗淫荡的娱乐活动。根据《明通鉴》记载,明代吴王张士诚佣兵三吴,其弟张士信却“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防止军队放荡娱乐,影响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明代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下严令禁止军人踢球。据明朝史料《南京刑部志》记载了洪武22年25日榜文:“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园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除此明朝还对军人蹴鞠施以酷刑,也就是刖足,是古代十分残酷的一种肉刑。据《客座赘语·国初榜文》:“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蹴园的卸脚。龙江为指挥伏禺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可见在明代,军人蹴鞠受刑罚之重。
到了清代,虽然没有像明代那样的酷刑警示,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长于骑射,人关以后更多次以祖先在马背上得天下自矜。为了巩固皇权,历代清朝统治者更是颁圣旨告诫不要忘记本族习俗。清高宗弘历曾经说:“盖我朝家法,最重骑射,无不自幼习老”,还要求后代“勿酣酒肆”、“勿入赌场”,禁止歌舞淫乐等行为。清代,顺治、乾隆等统治者认为蹴鞠是一种放荡娱乐行为,为了巩固军队实力,对其采取禁止政策,而且将禁鞠政策从军队扩大到民间。据《九朝东华录》记载,顺治十年顺治皇帝明令“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及诸色人等皆踢石球为戏。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各该旗牛录及包衣牛路,即行禁止。”到了乾隆皇帝,就干脆下明令禁止蹴鞠。
2.2 明清时期官禁对蹴鞠发展的影响
2. 2.1 蹴鞠主体逐步减少
明代下令禁止军人蹴鞠,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将禁鞠令扩展到了民间。由于禁鞠令的存在,使军队、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不再热衷于蹴鞠,蹴鞠主体逐步缩小,越来越走向非主流化。在明代还能够看到蹴鞠表演者、知识分子、妇女蹴鞠的场面,但是到了清代蹴鞠基本上成为儿童娱乐的一种游戏,这点我们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文学诗词以及绘画作品中看出来。目前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明宣宗行乐图》中绘有明宣宗朱瞻欣赏侍从表演蹴鞠的情景,明代王圻在<三朝图会》中绘有知识分子们蹴鞠的场景。明代画家杜堇在《仕女图》中也画有宫廷女子蹴鞠的情景,而当时的文学作品《金瓶梅》也多次提到妓女蹴鞠的场景。到了清代,除了《聊斋志异》中提到汪士秀父子蹴鞠的奇异故事以外,就鲜有关于蹴鞠活动的描述,即使有也多是关于儿童蹴鞠活动的描写。收藏在中国体育博物馆的清代儿童蹴鞠碗、清代儿童蹴鞠瓷器上面都有描绘儿童蹴鞠的场景。清代著名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整本书中关于蹴鞠的描写就只有两处:第28回写道“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第41回写道“板儿忽见柚子又香又圆,觉得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了。”这两处捕写的都是儿童蹴鞠的场景,可见此时的蹴鞠已经沦为儿童的一种游戏。
2.2.2 蹴鞠艺人地位降低
在宋代,《水浒传》中高俅凭着高超的蹴鞠技艺,直入仕途,一路顺风,一直当上了太尉,而且因蹴鞠平步青云的人还不止他一个。但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统治者对蹴鞠的官禁,导致技艺高超的蹴鞠者很难因为得到达官贵族的认可而平步青云,而且蹴鞠与社会赌博淫乐联系在一起,蹴鞠艺人的地位进一步降低。清代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汪士秀》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汪士秀父子非常精通蹴鞠,把蹴鞠当成一项职业,但是生活贫苦不堪,很难维持生计。
2.2.3 影响蹴鞠技艺传承
由于明清两朝皇帝的官禁,导致蹴鞠的社会需求减少,一些从事蹴鞠的艺人因为没有市场需求,既不可能因蹴鞠步入仕途,也无利可图很难维持生计,因此很多蹴鞠艺人放弃了蹴鞠,另寻出路;这直接导致了蹴鞠技艺失传,影响了蹴鞠的传承。另外在宋朝有很多关于蹴鞠的书籍,有利于蹴鞠技术的传播。但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统治者的官禁,民间蹴鞠活动没落,描写关于蹴鞠技艺的书籍变得非常少见,阻碍了蹴鞠活动进一步的推广和交流。
3 明清禁鞠令对中国现代足球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禁鞠令对当时蹴鞠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蹴鞠在中国历史上的消失。另外,它还让中国现代足球失去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一些好的踢球技艺也没得到很好的继承,使中国现代足球基本上从零开始。笔者认为明清两代统治者禁鞠令给中国古代蹴鞠发展以致命的打击,但不是中国蹴鞠未能演变成现代足球的“罪魁祸首”,即便没有明清两代统治者的禁鞠令,在儒家思想占社会主流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蹴鞠也不能演变成现代足球。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历史发展时期,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蹴鞠运动也概莫能外。在汉代,尽管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当时孔孟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还远远没有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汉代多鞠室蹴鞠对抗比赛异常激烈。到了唐代政治包容开放,广纳贤言,广为吸收异域文化,开创了儒释道并重的多元文化格局,蹴鞠活动内容丰富,比赛规则多样化,既有对抗激烈的双球门蹴鞠,也有以娱乐性为主的单球门蹴鞠和不用球门的“白打场户”。到了宋代,统治者基本统一国家之后,重文轻武,以社会伦理著称的程朱理学,更是深得统治者的喜好,在社会上广为盛行,其理想人格就是“温文尔雅、谦让和恭”,因此带有激烈竞争性质的双球门蹴鞠已经彻底消失,就连单球门的蹴鞠也只是在朝廷宴会上可以看到,而以个人技巧表演为主的白打蹴鞠深受人们的喜欢。到了元代虽然单球门蹴鞠仍然存在,但是主要以白打蹴鞠的形式出现。明代统治者更是在文化上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整个社会文弱之风盛行,单球门已经消失,只剩下白打蹴鞠的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蹴鞠开始沦为儿童的一种游戏。
梳理了儒家思想发展与蹴鞠从竞争性走向娱乐性的关系,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一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蹴鞠的竞争性就大大越低、娱乐倾向性就越来越大。即使明清统治者没有下禁止蹴鞠的政令,在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下,蹴鞠运动发展到最后,基本上也只剩下白打蹴鞠这种形式,而这种运动形式基本上只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主要训练内容是自我表演控球、基本脚法练习和各种花式踢球,即使是两人以上的比赛,也是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传接。这与现代足球激烈的竞争性、对抗性根本无法相比,同时也缺乏现代足球团队比赛所需要的整体配合、规则等,与现代足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而中国道家思想则讲究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拒绝冒险、回避竞争,这显然跟带有冒险性、竞争性的足球运动相排斥。因此在一个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逆来顺受占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里,即使没有明清两代统治者颁发的禁鞠令,那个时代的蹴鞠也不可能发展成风靡全球的现代足球。
参考文献:
[1]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 (11):39-42.
[2]谷正中.朱元璋害了中国足球?[N].羊城晚报,2011-03-11( All).
[3]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第九[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740.
(收稿日期:2015-02-0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