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燕1,2
(1.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武汉体育学院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为契机,组建试验班推动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试验班融合大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构建“2+2”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搭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和实践平台;以开放体系和创新机制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体育课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73-03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日益成为学者和高教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和体育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
1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体育事业的发展比起以往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体育类人才培养现状尚不能较好地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正处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既是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促进高等体育院校逐步形成适应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抓手。武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富有鲜明体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深入把握“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在强化内涵发展的形势下,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组建试验班主动探索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学生,集中优势资源,制定高标准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标准”等全方位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体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定位
2.1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超常的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从而引领社会进步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包括3个关键词:拔尖、创新和杰出贡献。“拔尖”是指出众,超出一般;“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杰出贡献”是判断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既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征,又因其学科特殊性而又具有独特性。
2.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
体育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体育各个领域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学生的培养定位是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即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技开发或体育科学服务的人才等。
2.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热爱体育事业,社会责任感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动力,责任感是外在动力,二者皆可以激发个体不断创新和奉献的热情。对体育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的首要特征,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源泉和动力。
体育相关专业理论扎实,运动技能良好。体育理论和技能是体育人才实现创造的“生产资料”,是体育人才尤其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体育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宽厚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魄是体育类学生实现全面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和终身化的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方式均发生变革和转型。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强调基础,又要强调作为现代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所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等。
2.4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处理的几种关系
基础与长远。人才培养周期长,但从人才成长经历来看,许多杰出人才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本科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基于人才成长的周期,要理性评价本科阶段的作用,不可急于求成。基于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和人才成长的周期,试验班的定位是为培养造就未来在体育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学科与术科。从课程结构研究的角度,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由来已久,对二者关系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但从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消除“学科”与“术科”之间的壁垒,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学科,强调术科是应有之义,但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全面的体育人来说,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及运动技能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两翼。
通识与个性。体育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质决定了体育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与体育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但个性自由发展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力求做到通识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3.1 基于综合素质的生源选拔
基于综合素质选拔生源,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依靠学校充足良好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生源,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体育类专业中选拔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根据体育类生源特点,主要基于“文化素质、运动素质、兴趣动机”三结合选拔生源。首先,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以高考文化成绩(总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选拔。其次,在运动素质方面,坚持“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思路,以高考体育成绩为重要依据,注重生源全面而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第三,兴趣动机。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组织面试考察,选择对体育具有良好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3.2 基于宽阔学术视野和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体育已成为融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覆盖全社会的一个系统。体育科学既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又研究因体育引起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试验班培养方案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大类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运动技术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体育学前沿领域的相关讲座和报告等,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整体把握与认知。第二阶段为专业分流阶段,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理念。学生按照本人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导师,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分流到体育类相关专业。在第二阶段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3.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试验班教师突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或单纯注重技能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引领、学习兴趣激发、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积极引进、选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单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教学的形式,由两个或以上教师组建团队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技能或知识的考核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学科类课程采用笔试、口试、设计、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术科类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设计与规定动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3.4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搭建
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体育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文化价值有全方位育人功能。组织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更新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新及个性发展,学校建立了奖励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作、技能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果,经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学分。通过奖励学分政策激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3.5 基于全面保障的开放体系和机制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提供特殊培养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给试验班提供全面保障。
优教优酬的激励政策。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教师来培养。为保证试验班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试验班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试验班教学,提出了试验班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导师的条件和工作要求,每学年公开选聘教师,实施优教优酬的管理政策。为试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坚持工作记录制度、自我总结制度及情况通报制度,为学生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发挥引导和领路作用。
动态进退机制和灵活弹性管理机制。为激发试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勇于竞争的氛围和机制,学校出台《试验班学生管理办法》,明确了退出的条件、程序和机制。同时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管理,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打破专业界限,允许学生在体育类之间自由选择专业,全校内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实施奖励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课外学分的互通,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经费、政策和时间保证。
开放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开放的资源平台,学生不但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利用校内资源,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利用周边高校优质资源。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通过暑期学校、出国考察等形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或交流。
4 结语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改革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组建试验班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高等体育院校应侧重于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清,孙华敏,付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1-82.
[2]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4):1-8.
[3]严德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才资源开发与培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1):34-36.
(收稿日期:2015-01-1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