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例析体育教学中比赛法的运用误区与对策

  • 投稿其林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5
  • 69
  • 0

翁 婷

摘 要:比赛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一种方法。比赛法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也能被老师很好地用来调动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由于比赛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是采用不当,也会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甚至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文章结合相关案例,谈谈对比赛法的认识。

关键词:比赛法;规则意识;危险因素、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5

比赛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因其优势明显,而被体育教师广泛采用。然而,在实际上课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比赛法运用不当,也会给教学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现结合相关案例,谈谈对运用比赛法的认识。

一、规则意识缺乏,建议加强规则教育

案例一:在一堂一年级“单手正面投掷沙包”的教学课中,学生通过练习已经初步掌握正面投掷的技术动作。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沙包投远的比赛,老师还没说完规则与要求时,学生便抢着说已经听清了游戏的要求,即分散进行了练习。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场面凌乱:原本的正面单手投掷比远到后来的甩、抛接等动作,完全将本课正面投掷的技能忽略了,场面凌乱,最后导致比赛不能正常进行,教师不得不暂停游戏,重新讲解游戏的规则与方法,再次组织游戏。

剖析:在低年级水平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比赛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征,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行为习惯尚未养成,规则意识差。因此,教师要在组织比赛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规则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组织比赛时,教师要说清比赛名称、规则与方法,提出比赛要求,进行规则教育。而且在课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错误后要及时纠正,并规范学生在比赛中的行为。通过不断的规范日常行为,来提高学生规则意识。

二、“危险因素”隐现,建议科学设计比赛

案例二:在一堂三年级前滚翻课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教师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并调动课堂气氛,安排设计了前滚翻接力赛:一名学生做完前滚翻动作之后迅速向前跑出,绕过标志物之后折返后与第二名学生击掌,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完成接力,比赛结束。然而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为了追求比赛结果,而选择直接在站立下进行前滚翻动作,忽视了自身安全,此次比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剖析:前滚翻属于技巧性项目,对于场地的设置和安全性要求很高,一般不适宜与奔跑类项目结合在一起。在比赛时,学生为了获胜,往往无法保持清醒、冷静的心态,情绪会变的异常兴奋,所做出的行为常常超出了自己能力所限。在与奔跑相结合的前滚翻中,很容易造成意外的伤害事故。比赛过程中也会存在其他“隐形危险”: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设置不合理、器材使用不当、跑动路线不清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项目特点、场地的设置、器材的使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可能会造成危险的因素降低,以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

三、运动量、负荷大,建议合理调控运动负荷

案例三:在一堂五年级400米耐久跑的复习课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趣味跑热身,接着便组织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与跑的专门性练习,其次安排学生进行400米耐久跑练习,三次练习下来,学生们累的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但教师仍觉得课堂氛围不够浓郁,仍组织了一次50米快速跑接力比赛,尽管学生积极参与了比赛,但是比赛完后,学生个个都跑来向老师诉苦,这节课太累了,太枯燥了。

剖析:耐久跑是小学体育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受场地的限制,有较高的训练价值。案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跑的能力,然而课中,教师为了刻意调动课堂氛围,忽视了学生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学生已经感到疲劳并且满头大汗的情况下,仍然安排快速跑接力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运动量与运动负荷,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比赛法一般不宜在运动量本身就很大的课中进行。教师在设计比赛时,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负荷情况,在课中运用比赛法时,对比赛的时间、距离、次数等也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 科学设计安排比赛,恰到好处。课中,若是运动负荷较大时,可采用相对轻松的活动代替比赛,以达到调整身心恢复体能的目的;若是运动负荷不足时,可安排比赛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相应运动量,起到锻炼的目的。

四、比赛难度过大,建议科学设计比赛

案例四:在一堂六年级的篮球课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便组织学生进行投篮比赛,学生想方设法想把篮球投进篮筐内,学生仰着头,双手拿着球使劲向上抛,可是投进球的机会还是很小,到最后,学生都已经泄气了。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一堂排球训练课上,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发球技能,安排了学生在标准场地进行下手发球比赛,然而学生发球时,排球满场“飞”……

剖析:比赛法一般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动作的情况下运用较为恰当。球类性项目比赛,对于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要求较高,若是学生在技能掌握不到位时去参与比赛,反而会造成学生动作技能的变形,导致错误动作的形成;若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会渐渐失去参与比赛的热情与兴趣,最终逃避比赛。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学生技能掌握不是特别牢靠,急于求成组织比赛,则会事与愿违。如果生搬硬套,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可能使未巩固的技术遭到破坏。因此,教师在设计比赛时,要根据比赛项目的难易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科学设计比赛。对于一些技能性项目进行比赛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比赛进行一些改变和简化,以符合并适应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

五、分组随意草率,建议合理分组

案例五:在一次快速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按照学生的高矮站位,前后四人一组,直接进行了30米快速跑迎面接力赛。两轮练习下来,高个子同学往往最先完成,矮个子同学总是最后,等到真正进行比赛时,矮个子学生的积极性已经不高了。

剖析:案例中,教师为了个人方便,随机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但其实是不公平的比赛,这样的做法会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比赛时,要根据学生能力分布,尽量安排实力相当的小组进行比赛,悬殊不能太大,如果分组不当,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在运用比赛法时,并没有注意到分组方案是否合理、各小组实力是否相当,结果往往从一开始便已经人为地分出了胜负,而且有些小组的人员组成常常是固定不变的,故而使一部分学生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经常失败的学生在每次比赛中,虽然也会竭尽全力,但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对比赛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会使比赛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比赛法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人数等各方面因素,尽量做到合理分组,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六、切记频繁使用比赛法,忽视课堂教学

案例六:在一堂偶然随堂听课中,某教师执教的双手前抛实心球,从课的一开始就安排了蹲姿、坐姿、跪姿等不同姿势的投远比赛,接下来便安排了纸质球的反弓投远比赛,紧接着安排了学生进行正面投掷实心球过横杆的比赛,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参与了好几个游戏比赛,情绪也从一开始的兴趣盎然到最后的积极性有所减退。

剖析: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进行动作技能的传授,整节课上虽都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但是,课中的比赛安排繁多,容易削弱比赛对学生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课中进行比赛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繁多比赛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合理适度地采用比赛进行教学。

七、教育功能缺失,建议科学引导

案例七:班里有一个比较胖的男生,跑步特别慢,在一次接力跑比赛中,我便将他安排在了一组实力相当强的小队中,一开始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练习,但是在正式比赛过程中,他出现了一些失误,不小心将接力棒掉在了地上,不得不捡起接力棒重新开始比赛,最终该小组最后一个完成比赛。整组同学都非常失落,最后有些学生直接将矛头指向那个胖胖的男生,责备他,可他更是自责,羞愧的低下了头,最后,比赛他都不想参加了。

剖析:体育教学比赛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因为过分重视比赛结果而产生矛盾与争执。案例中的问题其实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因此,我们教师在科学设计比赛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体育道德教育。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告诉学生: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胜负,而是愉悦身心、锻炼身体;教育学生:比赛过程中,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只有各组员间团结协作,切忌相互指责,各尽其职,才能取得胜利;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学会换位思考,帮助后进生。

总之,比赛法在体育教师在实践课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运用比赛法进行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运用比赛法,优化教学中的比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比赛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赛,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徐海.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生之友,2010.2.

[2] 施绳武.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学习,2010.10.

[3] 陈丽玉.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学科教学,2010.2

[4] 新课改下比赛教学法在中学体育实践课中的利与弊探析.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0.11.

[5] 袁立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利用比赛法的策略探讨.体育教学,2009.5.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21312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