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抓好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三环节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89次
  • 评分4
  • 85
  • 0

秦瑾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广泛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然而,多数学校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是关键,也是一个难点。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 教师精讲

这是一节课里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由教师为学生讲授并演示,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精讲。和其他科目一样,信息技术课讲究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每节课都要和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并要为下节课做铺垫。所以,教授的内容应该言简意赅。在讲课的时候,先要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之后要突出重难点,教师不但操作要熟练,演示要准确,而且要让学生能听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仔细备课,熟悉教材,这样才能把课讲得游刃有余,有的放矢。现在就以Excel中的数据计算为例说明。

首先,教师要引出本节课,先要收回学生电脑的画面,这样可以让他们专心听讲,集中注意于教师的演示操作。要尽量拿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可以拿一个成绩表举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效率。正式上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成绩表,向学生提问:“这是大家常见的一张成绩表,谁知道第一名学生的总分该如何计算?”这时学生会回答把所有成绩都加起来,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思进行数据的相加,在Excel中输入数据相加,最后发现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我如果在最前面输入一个等号,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输入后得出了总分。这时得出结论:在Excel中的计算一律等号在最前面,这样才能得出计算结果,学生恍然大悟。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教师接着说:“同学们,如果张三的数学少加了10分,应该是91分,我现在改一下。”学生都在注意看,数学成绩改成91分,按理说总分也要加上10分,但是表格中并没有改变。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充满疑问。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方法,向学生讲述:“在Excel里面,计算时要输入数据所在的地址,而不是数据本身,这样改过之后就对了,这体现出计算机的高效、快捷。”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演示,在总分栏底下输入“=c2+d2+e2+f2+g2”,之后点回车。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用了提问、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接下来的平均数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总分的地址在“h7”,在计算的时候输入“=h7/5”即可。事先不算总分也可以计算,那就要输入“=(c2+d2+e2+f2+g2)/5”,这样也可以得出结果。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该方法叫“公式法”,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记下来。接下来要给学生介绍另外一种高效的计算方法——函数法。在介绍第二种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讲述,以节约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教师开始边演示边讲解:“函数法计算的结果可以在任意单元格显示。”教师选中某一单元格,比如插入一个sum函数进行求和,之后选择范围,之后按下回车即可。除此之外,还可以计算平均数average、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等,学生应该记住常用的集中函数。教师应向学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并进行适当演示。“公式法需要手动输入公式,适合计算数据量比较少并且不连续的数据,而函数法则适用于计算量大而且连续的数据,大家要注意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办法解决。”本节课以生活为出发点,教师以提问的形式给学生讲了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易于理解,保证了学习质量。

环节二 学生练习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听得再认真、再清楚,如果不上机操作,也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自己会操作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一定要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进行练习,这是45分钟里的关键一环。教师在讲完课之后就要给学生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练习。这节课给学生讲的是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主要是公式法和函数法。教师把准备好的作业共享给学生,向学生说明作业要求:“这节课给大家一张关于食物含量的表,后面设置了一些计算问题,比如含量总量和最值问题,大家就用本节课学过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梯度,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也要满足极个别尖子生的要求,进行相应拔高。下面学生开始练习,大部分学生在做每个食物类别的含量总量和最大值的时候都没有问题,在计算总量时既可以用公式法也可以用函数法,在计算最值时需要用函数法,它方便、快捷,分别调用sum和average函数即可算出。而计算任意两种食物总量之差,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计算,好多学生都会问老师这个问题。这实际上也是用公式法进行计算,只是一些学生不会知识的迁移,这时教师可以收回学生的画面,进行统一讲解。“现在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不会计算总量之差,现在给大家讲一下,大米的总量是135,它所在的地址是多少?”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F2!”“好,那再看一下冬瓜的呢?”教师继续追问。“总量是59,地址是F6!”学生回答。“好,回答很正确,既然地址都知道了,下面就很简单了,这道题需要用到公式法,只不过要用到减法,对吧?”“哦,对,用公式法!”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上来做一下,检验他们是否听懂,也可以加深印象。练习时学生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情况,关键看要如何解决,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以提示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而且能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练习环节很重要,是学生把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内化的阶段,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共同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环节三 师生总结

在学生练习环节之后,需要对他们练习的效果进行检验,其效果的好坏反映了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讲的质量。教师需要再次收回所有学生的画面,向大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从中总结。可以先找一些做得好的作品,让大家学习,之后找一些有问题的作业,借此向学生强调,以免有些学生下次会犯同样的错误。经过这个环节后,一方面教师可以查出自己上课的不足,加以改进,比如哪个地方需要多讲、强调,哪个地方需要少讲;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了自己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增加信心,并在今后多加练习,加深印象。

总之,上好一节生动的信息技术课,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抓住精讲、练习、总结这三个主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