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在2012、2013年连续两次发布《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的基础上,联合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江西省、甘肃省和辽宁省六省市的6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网络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抽样调查。
年级分布: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各年级发放问卷数量比例大约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2:2:3:3。
性别分布:接受网络生活方式调查的学生中,男生24339人,占50.7%;女生23621人,占49.3%。接受休闲生活方式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224人,占50.4%;女生3117人,占49.6%。年龄分布: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学生样本的平均年龄为13.7岁,休闲生活方式调查学生样本年龄为13.9岁,主要都集中在9~18岁年龄段。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现状
本次调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和技术使用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分析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对教师采用的学习材料的需求。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主要从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使用网络学习时的困难、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及其与成绩的关系。学生的技术使用,主要关注学生对日常所接触技术的使用情况,试图了解学生使用技术的整体状况。
数据
1.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一题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2.0%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小组讨论”;29.0%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为“教室听讲”;19.3%的学生喜欢“边自学边完成作业”;12.9%的学生喜欢“课后同学相互讨论”;6.8%的学生喜欢课后一对一辅导(如图1)。
各省之间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喜欢“课堂小组讨论”的学生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36.7%,江西学生的比例最低,为24.0%。辽宁喜欢“教室听讲”的学生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31.5%。广东学生喜欢“边自学边完成作业”的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24.3%;但喜欢“教室听讲”的比例在六省市中相对较低,占27.4%。各省初中二年级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初中二年级学生喜欢课堂小组讨论的比例最高,占45.1%;江西最低,占25.9%。
学习偏好会随年级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在小学三年级,多数学生认为“教室听讲”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小学五年级“课堂小组讨论”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初中阶段,多数学生认为“小组讨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高二阶段,学生的偏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课堂小组讨论”和“教室听讲”同时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且选择课后一对一辅导的比例也不低。
2.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
“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题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4.6%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杂志;23.3%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18.2%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9.8%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外实践活动,还有4.1%的学生通过电子书获取课外知识。
课外知识来源会随年级增长而有所不同。小学时期图书、报刊是学生课外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逐渐增加;到高中阶段,互联网已经和图书报刊基本持平,成了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
不同地区之间学生课外知识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图书报刊的比例最高,占52.2%,辽宁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比例最高,占20.8%,北京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互联网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7.0%和11.2%。
网络对学习有哪些帮助呢?“对我来说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是”一题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7.4%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帮助获取学习资源,35.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帮助扩大知识面,9.7%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促进参与讨论交流,8.0%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作业答案。可见,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来扩大知识面和获取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参与讨论交流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比重不高。而在回答“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如图2)时,36.5%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导致视力下降,30.8%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分散学习注意力,18.4%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占用学习时间,5.6%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其中视力下降和分散学习注意力占主导,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使用网络对眼睛的不利影响以及学习时难以专注于任务的问题。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的主要困难”一题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27.1%的学生表示经常会被有趣的内容吸引而忘记了需要完成的任务;27.0%的学生表示指定的学习内容呆板无趣;20.1%的学生表示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13.9%的学生表示操作技能不熟练,11.9%的学生表示网络不给力。可见,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缺乏是利用网络学习的首要困难,其次为学习资源和内容的呆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利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困难也在不断变化。调查发现,小学生遇到各种困难的比例相对接近,高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被有趣的内容吸引而忘记要完成的任务。这与“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一题中“分散注意力”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可见,在网络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以避免网络学习的注意力过度分散的问题。
结论
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各省各年级学生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学生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够理想;笔记本和手机等技术设备正在成为学生常用的工具,但数字鸿沟的现象需予以重视。
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网络素养”是指中小学生面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辨能力与使用能力,即中小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以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本报告中网络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第一,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网络的使用行为与方式上;第二,对网络信息意义与价值的思辨能力;第三,正确制作与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第四,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本报告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数据
1.网络接触和使用能力
从接触网络的时间长度(即网龄)看,中小学生平均已上网4.15年(标准差为2.6221),但还有5.6%的学生未接触网络或刚接触网络半年以内,有1.4%的高二学生未触网或刚触网半年以内。
学生上网场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上有54%的学生将家庭作为上网的主要场所,19%的学生将学校作为上网主要场所(如图3)。这也反映了随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及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等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室、计算机房以及校园活动场所正成为继家庭之后的学生主要上网场所。此外,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7%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随处上网,没有固定场所,呈现出灵活的特征。但需注意,仍有4%的学生将网吧作为上网主要场所。调查发现,在对自己上网水平的认知上,认为自己水平非常高的学生比例(16%),与认为自己水平不高的学生比例(15.7%)接近。
2.信息预防意识和质疑能力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认为网络中的信息真假混杂,对于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商业目的、价值立场等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有约27.9%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判断热点事件和跟帖观点的信息正误,但也有超过10.6%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无法判断信息正误。这也提示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在各省市中,辽宁、广东和甘肃学生做得相对较好。
从年级差异来看,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对信息的质疑和判断能力在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质疑和判断能力还处于发展初期,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他们对信息的质疑和分析能力。
3.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与网络表达
除了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外,学生们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以及网络自我表达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中。根据“我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帖子、微博或博客时会分享或转发”一题的结果,31%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是有帖必转,但也有23.3%的受访学生从不转发。此外,女生对感兴趣信息的转发比例高于男生,初二和高二学生“一定转发”的比例也高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
在参与网络活动、表达意见的同时,部分学生也会注意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有24.6%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会非常注意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但也有23.4%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注意。男生表示“非常注意”的比例高于女生。
4.网络自我保护意识
在网络世界中,中小学生们会遭遇欺骗和各种不良行为,这需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的重视。参与调查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周围同学或朋友存在多种不良行为。19.1%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曾经在论坛、聊天室中有侮辱或谩骂行为;有超过10%的受访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或朋友曾经有过“传播、散布虚假信息”、“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和“下载不健康的内容”等不良行为;而“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的不良行为出现得相对少些(如图4)。
学生们不仅存在诸多的有害于其他人的网络违禁行为,而且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也有可能会被其他人所欺骗。在参与调查的受访学生中, 82.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网上被骗的经历,但也有10.3%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被骗经历。相对来说,认为自己没有网上被骗经历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5.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
在接受调查的受访学生中,有32.8%的人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较有效或很有效,但也有39.6%的学生表示效果较差或无效。男生对网络的认同感要好于女生,其中,认为很有效的男生比例(20.2%)明显高于女生比例(13.4%)。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网络相对较少,因此选择“无效”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也高于其他年级,这可能和高中生生活和学习圈的扩大有关,和他们接触到多方人员和多种学习途径有关。
结论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样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维护网络形象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们还应深化对网络作用的认识。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途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途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报告中,“正常使用”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使用网络产生了有助于自身成长的积极效果。“趋于过度用网”是指,用网时间相对较长,并在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过度用网”则是指,用网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受到明显的影响。
数据
1.中小学生用网状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的达到九成(90.7%),有7.4%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1.9%的学生过度用网。
从图5可以看出,北京、广东和江西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值(90.7%),甘肃、重庆和辽宁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重庆和辽宁、甘肃学生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全部高于全国的平均值(7.4%),北京、广东和江西学生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辽宁的学生过度用网比例最高,重庆其次,两个省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1.9%)。江西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与全国持平。北京、广东和甘肃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综合来看,学生用网的总体状况是北京最好,广东其次,重庆和辽宁较差。
从总体上看,重庆、辽宁、广东、甘肃和江西过度用网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二年级,北京的问题集中在初二和高二年级,甘肃高二年级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另外,父母文化程度也对学生过度上网有一些影响。当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时,学生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父母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时,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说明家长文化程度太低,难以完成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任务;家长文化程度虽高,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也容易忽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2.学习情况分析
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类学生在使用广播、电视和电子书这三种电子媒体的情况比较一致,而在其他的三个选项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课外知识来源的比例大致相同,都是利用网络获取课外知识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8%和36.6%。与正常用网的学生相比,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较少阅读图书、报刊,比前者的比例减少约一成半,分别为30.0%和31.9%。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也较少,分别是7.0%和7.4%。
调查显示,“指定的学习内容呆板无趣”是过度用网(35.9%)和趋于过度用网(31.0%)学生认为最常遇到的问题,说明他们认为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如他们平时使用网络时的内容及形式更有吸引力。“被有趣内容吸引而忘记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常见的问题。说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如不加以注意,会向着过度用网的方向发展。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另外两类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一,分别为27.1% 和26.9%。
正常用网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操作不够熟练”的比例高于另外两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5%和14.5%。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不给力,经常掉线”(16.9%)很在意。
3.上网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如图6所示,超过一半(56.1%)的正常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用网时间在一至两个小时之间的占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中有两成学生从不上网。在计算机如此普遍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不正常。
有近一半(47.7%)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在两至三个小时之间,两成多(20.6%)和超过三成(31.7%)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分别在三至四个小时之间和四个小时以上。
过度用网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明显地多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近一半(45.7%)的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超过四个小时。
调查表明,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自己的房间”、“移动上网,不固定地点”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而在“客厅或书房”的比例却在减少。这种现象说明孩子脱离了家长监控的情境越来越多,需要加以充分重视,因为以往关于过度用网的研究表明,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监控,在自己的房间或者随处上网,比较容易出现过度用网的结果。
4.网络素养状况分析
根据学生回答“我的上网水平非常高”的结果,可以看到,正常用网学生的选择结果呈正态分布。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非常高”的比例最高,已经超过一半(50.6%)。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非常高”的比例也比较高(24.4%)。而且从总体上看,这两类学生都对自己的上网水平相当认可。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自信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认清自己在网络素养的其他方面或许还有欠缺,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另外,过度用网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明显低于另外两类学生,近一半(44.1%)此类学生完全相信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可见,对过度用网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比例与正常使用的学生比例相对接近一些。
同时,过度用网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过被骗经历的占44.7%。他们非常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相比之下,正常使用的学生情况好很多,他们当中有84.4%的人没有被骗的经历,72.4%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也没有被骗的经历。
结论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发布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家校联系
家校双方的合作与沟通是促成孩子积极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家校联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但网络的出现对家校联系沟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数据
1.网络帮助家长联系学校的情况
在CLOS2013(北京)报告中,网络帮助家长与学校联系,这一题目的均值为2.84,略低于中值 3。也就是说在总体上,网络对家校联系起到一定作用,但联系并不频繁。但整合了多个地区的数据后,这一均值数据降低到了2.56。
关于家校联系的情况,男女生认为联系情况“一般多”的比例接近。但男生在极端数据上,比如“非常多”和“非常少”的情况都略高于女生。随着年级升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多地认为,网络帮助家长联系学校的情况“非常多”。
2.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
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即教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支持学生。这一题目在2013CLOS报告的均值是3.00,跟中值3持平。这说明北京地区的教师较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而2014年度的整合数据均值为2.75。
(1)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无论在“非常多”,还是“非常少”方面,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这些结果可能与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有一定关系。
(2)年级差异方面。随着年级升高,高年级学生感觉到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其学习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些因素不仅与小学生经常被教师组织进行网络学习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高年级学生经常在学校学习,而在课后只是在有必要时才联系教师有关系。
(3)地区差异。辽宁地区教师“非常少”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占比例最高,为34.5%;但结合“比较少”的情况来看,广东地区教师较少地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支持,而甘肃次之。北京地区教师“非常多”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比例则最高,达到22.7%。
3.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能够有效地支持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北京地区的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对家校之间的沟通情况支持的效果处于“非常有效”、“部分有效”的数据达到26.5%和15.7%,在六个地区中处于最优状态。而辽宁地区,“完全无效”和“不太有效”的整合数据(30.1%和16.2%)最大,也就是网络环境在支持家校沟通方面还需继续强化其相应的网站和网络学习环境。
低年级段的学生感知到学校网站及环境对高年级段的支持方面更为有效。24.5%的男生认为网络在支持家校联系方面完全无效,高于女生。
结论
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地区的家校联系情况,特别在学校引导方面所开展的工作,都超出全国其他地区。学校注重家长的参与,特别是在学校网站建设以及相关网络环境方面具有较好的支持家校联系的效果。
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和分析
休闲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成长于网络时代、被称为“数字土著”的当代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需要上学的日子中,生活以学习为主,休闲时间相对较少;在假期中,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大量的休闲时间。休闲可以概括为“学习”、“娱乐”、“交往”、“休息”四项,如兴趣学习;看报刊、听歌、看电视、上网、观看演出或比赛、参加体育运动;创作活动;户内、户外交往;无事休息等。
数据
1.学生的时间分配情况
在上学日,5.3%的学生报告他们的休闲时间为0,即他们没有休闲生活;每天仅能休闲半小时的学生有5.3%;65.5%的学生可以休闲1至2小时,11.5%的学生可以休闲3小时,休闲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9.2%。学生平均每天休闲时间1.76小时。男生时间均值(1.80)与女生均值(1.73)接近。从年级来看,小学五年级最高,而高中二年级最低。在休闲时间上,辽宁、重庆、北京和广东不具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均显著高于甘肃和江西,甘肃和江西间不具有显著差异。
在休息日,休闲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学生有2.9%;35.4%的学生能休闲1至2小时,42.7%学生休闲3至5小时,11.9%学生休闲6至8小时,休闲超过8小时的有7.3%。平均来说,学生休息日休闲时间均值是3.79小时。休息日休闲时间上,男女生具有显著差异,男生时间均值(3.93)高于女生(3.70)。上学日不在网络上休闲的学生占39.7%,将半个至一个小时用于网络休闲的学生占45.5%,有14.8%的学生花2至4小时在网上休闲。上学日学生网络休闲时间的均值为0.75小时,上学日网络休闲时间上,男女生具有显著差异,男生时间均值(0.80小时)高于女生(0.69小时)。
2.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情况
问卷调查了学生在18种非网络休闲活动上的频率,且按频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如图7所示。每种非网络休闲活动的频率最高值为5,均值大于3的活动有5项,从大到小依次为和朋友一起玩、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参加体育活动。
将频率排名前十的活动进行六省市的对比发现,相对于其他五省市,重庆的学生最喜欢与朋友一起玩,甘肃的学生在这个题目上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广东的学生最喜欢听音乐,江西的学生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北京的学生最喜欢阅读,辽宁的学生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重庆的学生最喜欢看电视,江西均值最低;广东的学生最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重庆和辽宁同为最低;北京的学生最喜欢发展感兴趣的艺术类技能,重庆的学生均值最低;最喜欢与亲友聚餐的是广东学生,辽宁学生最低;最喜欢旅游的是北京学生,重庆和辽宁学生的均值接近,几乎同为最低;最喜欢去博物馆等地的是北京学生,重庆和辽宁学生的均值同为最低;在逛街、购物这项活动上,北京、重庆、广东、江西持平,甘肃、辽宁略低,这可能与该项活动是生活必须活动有关。
问卷调查了学生在12种网络休闲活动上的频率,且按频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如图8)。每种网络休闲活动的频率最高值为5,均值大于3的活动有2项,为收听和下载网络歌曲、通过电脑使用即时聊天工具。
相对于曾有调查报告指出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活动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图8表明近一段时间以来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活动为网络音乐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在本次调查中排到了第7位,在频率上超越它的主要是网络社交和网络音视频两类活动。
3.学生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度
在心理、社交、放松、身体、美感五个满意度上,重庆、甘肃和辽宁基本都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和广东大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在社交满意度和身体满意度上,江西均高于其他五省市。
从性别来看,女生在放松、社交和美感三个方面的满意度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心理和身体满意度上高于女生。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在各项满意度上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初中学生各项满意度均高于高中生。高中学生中感到满意度最低的是心理和身体。在社交满意度上小学三年级学生满意度最低。
4.学生学习效能感
睡眠时间与学习效能感是显著正相关的,睡眠充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因为休息日的休闲时间与对于学习效能感具有负相关关系,意味着休息日投入过多的休闲时间会影响学习效能感。无论是休息日,还是上学日,过多的网络休闲都会影响学习效能感。
结论
学生的休闲活动的类型可归为四类:户外休闲活动、类智能手机休闲活动、类成人休闲活动和游戏娱乐活动。在这四类休闲活动中,学生从事户外休闲活动所获得的休闲满意度最高,且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最大;类智能手机休闲活动对学习效能感的负向影响最大。户外休闲包括:郊游、旅游;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地;去欢乐谷、公园等游乐场;发展感兴趣的艺术类技能;逛街、购物等。类智能手机休闲活动包括:登录社交网站;通过电脑使用即时聊天工具;使用手机进行网络交流;收听或下载网络歌曲;观看网络视频;登录论坛、贴吧,参与讨论;进行网上购物等。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