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甘肃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78次
  • 评分4
  • 17
  • 0

近些年,伴随着国家农村远程教育项目、教学点资源配置项目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甘肃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尽管如此,甘肃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是目前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薄弱所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是一个地处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艰苦但教育氛围浓厚。笔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对会宁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出了甘肃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凸显的问题

一是农村地区“三通”现状与教学应用基本需求差距大。2012年以来,国家提出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当前,就甘肃省农村地区的“三通”建设而言,距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从会宁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接入情况来看,会宁县有70%的农村小学(教学点)还未接入互联网,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带宽未达到4M以上。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装备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教室比例分别仅达到5.2%、6.4%、30.1%、1.7%和72.1%。拥有独立的网络学习空间并长期自主开展网络学习的教师很少,所占比率还不到3%。

二是前些年各种项目配备的设备均步入“淘汰期”。甘肃省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绝大部分是前些年国家“农远”项目所配备的设备,目前基本步入“淘汰期”。就会宁而言,县内高中生机比为20:1,初中生机比为28:1,小学生机比为38:1,且大部分计算机历经长年使用已老化严重,故障频繁出现,失去了原有功能。县内45所农村远程教育项目“模式三”学校的计算机教室设备也已处于淘汰阶段,不能担负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备课室的任务,提升改造“农远”项目配备的设备已迫在眉睫。

三是多媒体教学离全面普及目标相差较远,目前仅限于“尝试”和“展示”阶段。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偏低是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凸显出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许多教师还不能熟练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如演播教学法,信息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许多教师使用常用教学软件、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还不具备,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大多停留在“尝试”阶段,教师的信息素养严重影响着教学媒体效益的发挥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内容单一。甘肃农村地区县域内教育资源平台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会宁县教育资源库内容不够丰富,主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而来,教师亲自制作的资源数量有限。现有资源在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五是软硬件投入比例不协调。就会宁县而言,近些年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投入占到绝对比重的80%以上,而软件资源投入相对较少。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到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并重,进一步发展到软件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并重的阶段,应该说,这种理念及方向性的转变目前正在逐步实现。另外,资源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府投入比例较低仍是制约教育资源建设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问题。

六是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学校信息技术建设、运转、维护和教育资源网络化共享的支持保障体系难以落实,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会宁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对策分析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鸿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今天,需通过有效举措破解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1)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结合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一要加强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对县域内中小学实现以10M以上光纤或宽带模式接入互联网,为学校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对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进而实现学校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二要积极推进多媒体进课堂。按照“适时、适用”的原则,逐步为村级学校建成兼具教师备课、培训和课堂教学等多功能的电子备课计算机教室。小学、初中、高中班级按照30%、50%、100%的比例配置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三要加强教师计算机配备力度。加大学校计算机购置数量,满足教师备课、研修需要。倡导学校采取补贴措施,鼓励教师购置笔记本电脑,实现备课、上课、学习一机多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教师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组织县城和乡镇学校教师分片异地培训,形成城乡教师结对交流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3)加快教育资源建设,打造特色教育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建成县级、校级资源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资源建设工作。在县级教育资源库建设层面,重点打造“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库”平台,建成集教学实录、课件、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习题、试卷、素材、教学设计、软件工具等资源为一体,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县域内学校与教师提供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使教师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需要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资源库建设层面,重点建设“校本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教研组和教师自身力量,共同开发、建设本土化资源,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达到激励学校教师把信息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当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