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超
(江苏省竹箦中学,213351)
在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张克中老师执教的《雷雨(节选)》-课,以一个核心问题总领全文,把一个纷繁复杂的课堂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安排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了张老师的教学智慧。
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逻辑顺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逻辑顺序必须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一线贯穿,就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较为系统地分析问题,较为顺畅地解决问题。
课堂伊始,张老师问:“梅侍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既是总领全课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该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着力点。以此来分析侍萍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就能思路清晰地走进文本,比较系统地把握体现侍萍形象的各方面素材,从而扎实有效地理解侍萍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请看学生的回答:
生 我觉得梅侍萍身上有现代女子的因素,在被周朴园抛弃之后,她没有死缠烂打,而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很坚强地生活下去,虽然说她后来没有彻底看清周朴园的嘴脸,但作为一个女子,她没有沉沦下去而一蹶不振,难能可贵。
生 我觉得梅侍萍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虽然很坚强,但是在面对周朴园的时候,我觉得她还是比较软弱的,如果是我,就和周朴园决裂。这一点体现了她的软弱。
生 我对梅侍萍这个人物是这样认识的,她有坚贞的气节,非常自强、自爱。在课文节选这一部分,她和周朴园相认后,周朴园提出用金钱来帮助她往后的生活,她拒绝了,她是有这样一个不妥协的表现。
生 我通过看书发现,她其实后来选择了放弃与周朴园的这段情感纠葛,选择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嫁给了鲁贵,然后去过普通的生活。但是就她和周朴园的这段感情看,她没有为自己去争辩。作为一个母亲,她在爱情中付出了这么多,并没有获得一点回报,她自己的权利和她自己享有的东西,她为什么不去争取?这些需要反抗的地方她可能还有些欠缺。二这堂课上,围绕核心问题,张老
师 又提出了4个小问题:(1)侍萍有哪些好的和不好的方面?(2)侍萍有多少次可以走掉的机会?(3)谁把鲁侍萍赶出周家?(4)撕支票等细节体现她怎样的心理?进而,引导学
生 深入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当学
生 思维出现偏差时,张老
师 及时“拨乱反正”,将学
生 引入正途。比如,在讨论“谁把鲁侍萍赶出周家”这个问题时,
师
生 对话如下:
师 今天,我们就来大胆地做一个推测:30年前到底是谁把梅侍萍赶出了周家的门。(教
师 话音刚落,旁边一位学
生 接口道:周朴园的父母。)
师 这位同学说是周朴园的父母,我们现在来看能不能是周朴园的父母把她赶出周家的门。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不能,你说说看。
生
因为那个时候周朴园要结婚了。
师 正是周朴园要结婚了,才把她赶出去啊。
生 周朴园要结婚了,这让梅侍萍无法接受,是周朴园的这个行为逼的,不是周朴园的父母。
师 你的意思是,梅侍萍是自己走的?
生 是周朴园的行为让她走的。
师 你这句话想说明什么?
生 周朴园结婚这个行为间接地赶走了她。
师 梅侍萍说,30年前是你们把我赶出了周家的门。在你看来,这个“赶”字,不一定是周家人亲口说的,是周家的行为让梅侍萍选择了出走,是吧?(学
生 点头。)
师 那么,这就与她性格刚强、刚烈的一面相符。既不是周朴园的父母把她赶出去的,也不是周朴园把她赶出去的,是他们的行为把她赶出了周家。虽然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情感真实流露的、
生 活的课堂,但既然是一节课,尤其是示范课,那必定要有个方向和教学目标,不然整个课堂就会沦为随性而为的“茶话会”了。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树立目标意识、整体意识。在这一点上,张老
师 毫无疑问地做到了。三每个学
生 都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教
师 要善于激发学
生 的思维积极性,引发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这堂课上,张老
师 尊重学
生 个性,对学
生 的回答大多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让学
生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自我的心路行走,直达心灵的深处。当然,尊重学
生 的体验,并不是无原则地认同学
生 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任由他们带着失之偏颇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比如,在探讨“梅侍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时,张老
师 首先肯定了学
生 的答案,并就文本的悲剧性问题,作出如下解释:在我看来,梅侍萍就是一个有尊严的极要强的女人,这种尊严恰恰是造成她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性格悲剧。悲剧的价值就是“毁灭了让我们去看”,如果没有这个悲剧,我们就无法认识到这样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深入的交流互动,学
生 体会到时代和悲剧的关系,明白了正是这种悲剧创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和不朽的作品,这是艺术与现实的矛盾。现实与艺术理想的强烈冲突,提升了作品的价值,让学
生 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不论是喜是悲,都是永恒的、不朽的,这是一种辩证的思想。
此次“苏派语文教育论坛”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智慧”。我认为,张克中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个主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勇军.语文的表情与目光[Ml.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曼泓.阅读教学:立足“学生主体”[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6)
附:《雷雨(节选)》课堂实录【背景】因为在高二上课,《雷雨(节选)》属于旧文重读。又因为高二刚分科,班上的学
生
来自原来不同的高一班级。上课开始后,教
师 先询问学
生
在高一时有没有学过《雷雨(节选)》,得到全部肯定的回答后,为便于交流,教
师 又让每个学
生
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第几排第几号,之后正式上课。
师 《雷雨(节选)》我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为什么上过的课文再来上一遍?因为文本需要反复地读,每一次阅读我们的收获可能都不太一样。因为大家都学过,我们不可能像上新课一样,今天我们就以聊天的形式上课,能聊到什么地方我不知道,能聊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我们尽量聊。《雷雨(节选)》部分就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在我们第一次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太一样,这是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高一班级,每个老
师 教学的方法、方式可能不一样,因此大家对人物的理解与判断可能也存在差异。我就随便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情况:梅侍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排二号同学请回答。
生 梅侍萍是一个悲剧形象……
师 还有吗?(学
生
沉默。)
师 三排六号,请回答。
生
我不是很理解梅侍萍……应该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她好像一开始不太清楚自己的身份,后来清楚了就选择自杀……不对……(五排六号学
生
举手要求回答。)
生
上课的时候,我们老
师 告诉我,梅侍萍是一个贫苦的传统妇女形象,她相信爱情,非常单纯,容易受欺骗。作为一个侍女,包括她的丈夫在内很多人看不起她,梅侍萍是一个典型悲剧,是很多人的悲剧,她的女儿四凤后来也有类似的经历。(该
生
回答完毕后,四排九号学
生
又要求回答。)
生
我觉得梅侍萍身上有现代女子的因素,在被周朴园抛弃之后,她没有死缠烂打,而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很坚强地
生
活下去,虽然说她后来没有彻底看清周朴园的嘴脸,但作为一个女子,她没有沉沦下去而一蹶不振,难能可贵。
师 假如我让你说说梅侍萍有没有哪个地方不太好,你能谈谈吗?
生
我个人觉得吧,那个时候一个侍女和一个少爷在一起,可能有点不太矜持。(学
生
笑。)
师 那不是爱情吗?
生 就是有一点不守传统礼教。
师 不守传统礼教不一定不好啊,有些传统礼教我们是要抛弃的。
生 可是有些传统礼教我们还是要坚持的。
师 我们好像说得有点远了,还是回来接着说。
生 一定要说梅侍萍的不好,就是她没有认识到周朴园的虚伪……
师 还有吗?
生 没有了。
师
四排四号,请回答。
生 我觉得梅侍萍一个人带着孩子
生 活虽然很坚强,但是在面对周朴园的时候,我觉得她还是比较软弱的,如果是我,就和周朴园决裂。这一点体现了她的软弱。
生 我对梅侍萍这个人物是这样认识的,她有坚贞的气节,非常自强、自爱。在课文节选这一部分,她和周朴园相认后,周朴园提出用金钱来帮助她往后的
生 活,她拒绝了,她是有这样一个不妥协的表现。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她在前期有没有这个反抗的个性?
师 你刚才在问我一个问题吗?是说你有一个疑问,梅侍萍在前期有没有一个反抗的表现?
生 对。我通过看书发现,她其实后来选择了放弃与周朴园的这段情感纠葛,选择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嫁给了鲁贵,然后去过普通的
生 活。但是就她和周朴园的这段感情看,她没有为自己去争辩。作为一个母亲,她在爱情中付出了这么多,并没有获得一点回报,她自己的权利和她自己享有的东西,她为什么不去争取?这些需要反抗的地方她可能还有些欠缺。
师 刚才我在问那个女同学梅侍萍有哪些不好的地方,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吧?我在这里问一个问题,《雷雨》全本你没有读过?
生 看过,但不是每个细节都注意。
师 那当然。在你的印象里,梅侍萍在这之前有没有直接的反抗细节?
生
(思考)没有。
师 好,先说到这里吧。咱们找了几个同学来谈梅侍萍,实际上我是在了解大家学过这个文本之后对这个女性形象的把握。可以看到,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解都不完全一致。现在,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从文本开始看到周朴园把梅侍萍认出来这个地方。大家在看的过程中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从两人一见面到周朴园把她认出来,梅侍萍有多少次可以走掉的机会。(学
生 读书,教
师 巡视。3分钟后。)
师 时间到。因为大家都学过,我就少给一点儿时间,下面找几个同学来回答。(学
生 分别回答:两次、三次、四次、五次。)
师 其实你们都上当了。我说多少次,这个同学说三次,那位同学说两次,还有两个同学又各找到一个地方,就这么多吗?有多少次?
生 她每一次都可以走。
师 我问的是她有多少次可以走掉,你说她每一次都可以走。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两个人交流的过程中,梅侍萍随时都可以走,是吗?
生 嗯。
师 明白了吧?我其实挖了一个坑。问多少次,其实有无数次,甚至两个人在还没有对话的时候,她就可以不在这里(走掉),因为那个时候她(梅侍萍)就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周朴园走来的那一刻,梅侍萍就可以扭身走掉,连面都不必和他见。但是她没走,一直待到周朴园把她认出来。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梅侍萍的行为有点可疑。梅侍萍不仅让周朴园认出她来,而且当周朴园认出她来之后,说出“你——侍萍?”时,梅侍萍的表现是什么?(学
生 在教
师 的启发下集体读出:“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师 这是一个有着无限柔情的表达。梅侍萍此时面对的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30年前把她抛弃,让她在30年间颠簸流离,
生 活非常地困顿、艰难的人。30年后,两人见面、相认后,梅侍萍无限柔情地对这个男人说了一句话:“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当梅侍萍说出这句充满无限柔情话的时候,她万万没有想到,刚才还怀念无限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对她说了一句话:“你来干什么?”接下来就是两个人吵架。吵到最后,周朴园让步了,周朴园开了一张支票,梅侍萍的表现是什么?
生 (齐)撕掉了。
师 你们的回答不准确,怎么撕掉的?
生 慢慢撕碎了。
师 对。慢慢撕碎的。大家都想一想啊,当梅侍萍慢慢撕碎这个支票的时候,她的内心是什么感觉?
师 是高兴地撕吗?
生 痛恨、失望、绝望、怨恨。
师
我觉得这些词都对,但在概括梅侍萍的心态上都不全面。最好的一个词,我的体会是——愤怒!如果快速地撕,我觉得不足以完全表达她的愤怒,她要慢慢撕。在梅侍萍看来,我不是撕支票,我撕的是你的脸。(学
生 笑)30年前你把我抛下,30年后你还这样,你这个男人太可恶了!对不对?在她慢慢撕的过程当中,她想用这个动作极力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愤怒。我的疑问是,她为什么这么愤怒呢?
生 我的理解是,侍萍觉得在30年后周朴园想用钱来买自己30年间所受的痛苦,是对自己的一种亵渎。
师 你用的一个词特别好——亵渎。在梅侍萍看来:你周朴园这么做,意味着我梅侍萍30年之后找你要钱来了,你太看不起我了,要是要钱,我30年前就跟你要了。既然她感觉到自己的情感被亵渎了,于是她就愤怒了,这种愤怒说明这个女子的性格怎么样?
生 坚强。
师 说她性格坚强是对的,但梅侍萍的表现似乎性格上不仅仅坚强,程度还要比坚强再高一些。
生 刚烈。
师 好的。这个女子性格非常要强,既然意识到她非常要强,我在读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地方让我很怀疑,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和周朴园相认后争吵的时候,梅侍萍说了这么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30年前,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刚
生 了儿子三天,你们把我赶出了周家的门。我读《雷雨》,读到她撕支票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要强、非常刚强、非常刚烈的一个女性。既然她如此刚烈.我反复地读、品味、揣摩这个细节,就产
生 了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梅侍萍所说的“30年前你们把我赶出了周家的门”。当侍萍在指责周朴园的时候,周朴园有没有反驳说:“谁把你赶出去了?我把你赶出去了?我们家人把你赶出去了?”有没有说?
生 (齐)没有。
师 没有反驳就等于承认吗?今天,我们就来大胆地做一个推测:30年前到底是谁把梅侍萍赶出了周家的门。(教
师 话音刚落,旁边一位学
生 接口道:“周朴园的父母。”)
师 这位同学说是周朴园的父母,我们现在来看能不能是周朴园的父母把她赶出周家的门。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不能,你说说看。
生
因为那个时候周朴园要结婚了。
师 正是周朴园要结婚了,才把她赶出去啊。
生 周朴园要结婚了,这让梅侍萍无法接受,是周朴园的这个行为逼的,不是周朴园的父母。
师 你的意思是,梅侍萍是自己走的?
生 是周朴园的行为让她走的。
师 你这句话想说明什么?
生 周朴园结婚这个行为间接地赶走了她。
师 梅侍萍说,30年前是你们把我赶出了周家的门。在你看来,这个“赶”字,不一定是周家人亲口说的,是周家的行为让梅侍萍选择了出走,是吧?(学
生 点头。)
师 那么,这就与她性格刚强、刚烈的一面相符。既不是周朴园的父母把她赶出去的,也不是周朴园把她赶出去的,是他们的行为把她赶出了周家。
生 我觉得是社会环境把她赶走的,因为当时他们在一起不被看好,尽管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非常美好,但是在,是一种…”
师 稍等啊。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周家的人把她赶走的?梅侍萍说是,你觉得……?(学
生 摇头)不是。为什么不是?请回答理由。我觉得就是周朴园把她赶走的。(学
生 沉思。)
师 要学着从文本当中找答案。30年了,周朴园还把什么东西给她保留着?照片、衣服、家具,包括她
生 孩子时关窗的习惯等等,要知道这已经从南方到了北方,一个男人花了30年的时间,就是为了纪念当初把她赶出去吗?
生 是周朴园的父母干的。
师 你说是周朴园父母干的,那为什么不在她
生 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把她赶出去呢?为什么他们两个刚开始好的时候,他的父母不把她赶出去?一定要
生 完第二个孩子才把她赶出去?
生 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娶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小姐。
师 你的意思是周家父母是为了儿子结婚才把她赶出去的?那有没有既能让儿子结婚,又不把她赶出去的解决办法呢?
生 我觉得没有。
生 我觉得是梅侍萍自己选择离开了周家。梅侍萍说周家要赶紧娶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小姐,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周家要娶一个这样的小姐,他们可以把这个小姐娶回来,然后把梅侍萍作一个妾。这样既可以门当户对,又可以让周朴园、梅侍萍两个人在一起。但是从后文可以总结出,梅侍萍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她不甘于做一个妾,而且她已经给周朴园
生 了两个孩子。所以我觉得她离开周可能跟她刚强的性格有关,诸多因素加起来让她自己选择离开周家。
师 你的整个结论是说侍萍是自己离开的,周朴园如果能把侍萍留在家里面,继续和自己
生 活,不管是什么名义,就是不管是以妻子还是以妾的身份,周朴园都是同意的,是吧?那么,他的父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在侍萍已有两个孩子的前提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侍萍留在家里做自己儿子的妾,是吧?但是,你认为梅侍萍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不愿呆在周家。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在那个时代,一个下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仅仅是因为性格造成的吗?
生 不是。
师 那是因为什么?
生
有可能是对爱情的这种……她的爱情观。
师 她的爱情观从哪里来?
生 就是她对周朴园的爱是非常深沉的,包括30年后——
师 她的爱情观从哪里来?
生 从她内心里来。(
师
生 笑。)
生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地位,本来就不应该对这样的
生 活抱有希望,她愈得不到,反而愈希望得到平等的爱情,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她对这份爱情就更加地期待,也充满了向往,非常珍惜这段爱情。
师 非常珍惜,结果现实让她离开了。
生 我认为应该不是这样的,因为一直到30年后,侍萍都对周朴园怀有感情,她撕支票,只是周朴园对她的态度不好。
师 我们在讨论当年是不是周家人把侍萍赶出去的,你认为还是有这个可能的,是吧?
生 是的。
师 嗯,好。还有人要说么?
生 我认为是周家人把她赶走的,因为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梅侍萍对周朴园是有极大的怨恨的,所以不应该是她自己跑出去的。由于当时的婚姻观念,梅侍萍是一个下人,在地位上和周朴园不相当,虽然他们两个人愿意在一起,但周朴园的父母不会同意他们在一起。
师 那侍萍可以在家里啊,周家父母可以给儿子再娶一个啊。
生 这样传出去……
师 传出去没什么不好啊,大家都这样。
生 或者说……我再想想。
生 我觉得是周朴园的父母把她赶出去的,当时因为有门当户对的观念,梅侍萍只是一个下人,而周朴园是一个少爷,他们觉得这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差距太大,这种爱情不能被接受,所以把她赶出去了。
生 我觉得二者都有可能。一方面,从周朴园父母来说,自己的儿子和下人有了些事情,总归听上去不太好,所以把她赶出去;另一方面,从梅侍萍来说,她是下人,她对自己的
生 活有向往,她跟周朴园在一起要追寻自己的爱情,她可能最后也有出走这种想法。
师 这位同学说,这两种可能都有。不要问我答案,我也不知道。但是,在这样的一种思考当中,你会发现梅侍萍这个人的形象在逐渐变得丰满,她不再单单是你原来认为的那样一个女人。同样地,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但最后我给大家说一下周朴园。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周朴园在之前无限地思念这个女人,但转眼间,当这个女人在她面前的时候,他却勃然大怒,这种情感态度剧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你要有兴趣,可以课后去看一下。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判断,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他给我们展现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在我看来,梅侍萍就是一个有尊严的、极要强的女人,这种尊严恰恰是造成她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性格悲剧。悲剧的价值就是“毁灭了让我们去看”,如果没有这个悲剧,我们就无法认识到这样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好,课就到这里。
(该课堂实录由执教者张克中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