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漫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的选取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71次
  • 评分4
  • 44
  • 0

王永辉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214206)

摘要:技术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要求,即希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的素养,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自主地、有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目标,从而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技术知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案例 选择与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技术及其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强调的是学生探究技术本质和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强调的是学生对技术的终身学习和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是本学科真正的教学目标。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不是学生的听讲,而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而这种对话通常情况是由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发的。教学案例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思维方向的作用,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就会有选择地注意这一方面的信息,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案例更适合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呢?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关键是如何将教师要教授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想学的东西。这也是教师选择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发点。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苏教版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以下涉及教材均为苏教版),教材对通用技术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通用技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且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迁移价值的技术。因此,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真切地感受技术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切实理解技术与人们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用技术,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在教学“技术的性质”时,选取了“高压钠灯的发明过程”作为教学案例。高压钠灯是一种发光效率很高的电光源,并且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不诱虫,但钠蒸气放电时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玻璃管根本无法承受,所以高压钠灯的研制遇到了技术瓶颈。直到有了透明陶瓷,高压钠灯才得到实际应用。在教学中,设想借助高压钠灯成功得到应用的过程引出如下问题:人们为什么需要这种电光源?一个新产品或者一项新技术的问世是否需要技术创新? 是否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 废旧高压钠灯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如何保护高压钠灯的发明专利? 从而导出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五大性质。该案例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引出了教材介绍的所有的技术性质,整体感比较强。但是由于高压钠灯通常在车站、广场、码头等大型公共场所使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课堂上,学生对这个案例的反应并不强烈,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馈较少, 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缺乏动力,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较多,学生讨论思考不够积极,更没有达到引导学生运用通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学效果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所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应尽量避免。

而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中“流程的设计”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为学校设计一份高一寄宿新生开学报到的流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首先,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第一天到学校报到的情形。这个出现在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 又有让他们去思考的地方。并且,我在开始教学内容前宣布了最后要把大家设计的流程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谁设计得最合理、最科学、最方便。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在设计环节,学生讨论热烈、互动较多。最后,他们不但设计出了很好的开学报到流程,更掌握了运用流程设计的步骤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流程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选取关注热点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提高技术素养

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把对技术的理解、评价、管理和使用的能力作为学生需要具备的技术素养。笔者认为,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技术,客观评价技术,科学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技术,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真正理性地看待技术。选取社会热点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全社会共同讨论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更全面、理性地看待技术。例如,2008 年,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中“技术两面性”时,选取了当时热议的“三鹿奶粉事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评论让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媒体上得知关于三聚氰胺对人身体产生的危害。由此,学生会了解到,技术如果被人不道德地、非法地使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奶粉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随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三聚氰胺除了毒性,有没有益处?待学生思考之后,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三聚氰胺在工业生产中的一些应用,如用来制造洁白、耐摔打的日用器皿、卫生洁具;制造抗皱、抗缩、不易腐烂的高级纸张,像纸币、军用地图等。此时,学生明白了技术既有正面的实用价值,也会因为人们使用、处理得不恰当或是不道德地、非法地使用带来负面影响。选取社会热议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不但能够切身地感受真实事件、接受到大量的信息,更能够通过网络等方式参与社会大讨论,结合事实真正形成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意识。

三、选取注重启发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物化已学的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技术。通用技术选取的课堂教学案例应该尽量考虑能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原因,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选取了“水池灌水”这个案例。首先,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了如图1所示的水池和3 个大小相同、外形不同的实物铁皮水桶(A 桶,没木把手,桶口卷边圆润;B 桶,有木把手,桶口没卷边、扁平锋利;C 桶,有木把手,桶口卷边圆润)。接着,笔者请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近距离观察3 个水桶?然后组织组内学生讨论:要向离水龙头10 米远的水池灌水,你们会选择哪一个水桶?并说明理由。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 学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C 桶。理由是A 桶没有木把手,容易勒手,B 桶桶口扁平锋利, 容易弄伤手或在提水过程中划伤腿, 相比较C 桶用得舒服又不易弄伤自己。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有1 千克、3 千克、5 千克、10 千克、15 千克容量,规格不同的C 形桶5 只(如图2),你会选择哪一个给10 米外的水池灌水?为什么?这次,笔者有意让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选择。结果,女生选了3 千克的桶,男生选了10 千克的桶。但是,他们却有相同的理由:一是选择太大的桶虽然一次可以运更多水, 但每一次用时较长,人比较容易累,也比较耗时;二是选择过于小的桶,虽然每次可以轻松地提走一桶水,但每次的运水量太少,来回的次数较多,人也容易累,最终耗时也不会少。因此,他们虽然选择的桶不一样,但却是最适合自己的桶。这样, 基于学生仔细地分析、充分地讨论,顺利得出合理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舒适、安全、健康、高效四大目标。通过这样的案例启发,又有了情景体验,经过自主思考和充分讨论, 学生自己就能够探究技术的本质, 自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知识这样的理解和掌握远比教师讲授要来得牢固、有效。

四、选取引发思考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用技术不仅仅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训练, 更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也把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作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取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曾经有幸听了一堂通用技术课,至今难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执教教师选取了“乒乓球捡球器的发明制作”作为该堂课的教学案例。一上课,教师在讲桌上放了十几个乒乓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这时,教师问:“平时我们打乒乓球时,是怎么收拾掉在地上的乒乓球的呢? ”学生都说是自己去捡的。教师又问:“那我们能不能发明一个捡乒乓球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捡乒乓球呢? ”从而引出了技术的目的性,并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出了能逐个捡球的第一代捡球器。接下来,这位教师在解决了单个捡球的基础上又循序渐进地提出了“如何解决倒球”以及“如何能连续捡球和方便倒球”的问题,他始终在利用“设计发明”不断遇到的层层深入的技术“难题”引发着每一位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出各种各样新颖又奇特的想法。捡球器也从既能逐个捡球又能方便倒球的二代捡球器发展到了能一次捡多个球又方便倒球的三代捡球器。在师生一起“设计发明”捡球器的过程中,教师非常自然顺畅地让学生了解了技术的五大性质。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设计,在对技术专利性的学习中, 学生就能从发明者的角度来理解。如何收拾散落的乒乓球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能遇见的, 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从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提问反馈积极。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学生思考主动,课堂参与度高,师生互动频繁,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但成了学生运用技术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