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看社戏》一文指瑕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71次
  • 评分4
  • 10
  • 0

胡晓虹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6)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看社戏》一文(以下简称《看》文),是当代作家王英琦的作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觉《看》文颇多值得商榷之处,现一一指瑕。

一、对民间艺术(艺人)的贬损很不恰当

民间艺术,因为演出场所和受众的特点,以及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无论如何是不能与“阳春白雪”类演出相比的,这是正常现象,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深深的同情。可在《看》文的叙述里,我们看到的多是揶揄话语,鲜见悲悯情怀。如“说是‘草台野戏’,一点也不辱没了它”;这种“土掉牙”的梆子戏“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那武旦……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这一细看不打紧,(女戏子)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说她两个月没洗澡,未必十分的错。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尤其是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等等。

在这里,民间艺人因生活贫困、常年劳作、四处奔波而显示出的沧桑感在作者笔下却成了笑柄。作者对事、对人的描述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令人确实很难接受。辛勤劳作的底层百姓,是我们最应该尊敬的衣食父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像鲁迅笔下的“闰土”,杨绛笔下的“老王”,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等等,他们虽然地位卑微,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平凡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鲁迅、杨绛们都是用平实、舒缓的语气来叙述,并未给予辛辣的调侃或抨击。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看》文竟然把给乡村带去无限欢乐的女演员称为“女戏子”,一口一个“戏子”叫得不亦乐乎。“戏子”是什么,是旧时对职业戏曲演员的蔑称,用来指称为繁荣新时期乡土文化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基层演员显然十分不妥。笔者在连续三届学生里做过调研,认为该文有心或无心显示了对民间艺术(艺人)不敬的学生平均占71%,农村学生则占90%还强。

二、常识性错误的硬伤时有出现

在《看》文里,我们发现,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事实如此,作者不时显露常识性知识的贫乏,以至于常常暴露出大众化知识的“短板”来。试举两例:

其一,“我问大嫂,今晚唱的啥戏?答日:大刀王怀女。真是个好蹊跷的戏名!我在心里好一番思量,却仍是估不透它究竟是‘大刀’——王怀女哪,还是‘大刀王’——怀女?”

这就可笑复可悲了。《大刀王怀女》乃豫剧著名曲目,刻画了宋代抗辽入侵的女英雄王怀女的光辉形象。不要说在河南“体验生活”达三年之久的作者应该有所了解,就是外省人提起王怀女也不能说十分陌生,“蹊跷”何来呢?

其二,“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豫剧《老包坐监》又叫《包龙图坐监》,讲的是包龙图克服困难、历尽曲折,最终为民伸张正义的故事,这在中原大地流传甚广,怎么到了作者那里却成了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呢?作者接着哂笑说:“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我们认为,一生清正廉明、秉公执法、除暴安良的包拯,早已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了。民间是有不少有关其人的演义和传说,但这些演义和传说,寄托了黎民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对一心为民的清廉官吏的呼唤。只要不违背基本的人伦道德和价值标准,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不能因为自己小时没看过、没听过,就武断地认为是人家的胡编乱造吧。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是一个人面对大干世界理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进步的前提,强不知以为知,倒恰恰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三、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美感

鲁迅的散文名篇《社戏》通过“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夜煮罗汉豆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水乡文化夜行图,刻画了农家少年机敏、顽皮、友好的可爱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善良、好客、无私的美好情操。田园诗般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民俗与亲切的笔触巧妙融合,浸透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依依深情,读来令人唇齿留香,“三月不知肉味”。《看》文则是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我们相信,作者本意是为了表达对民间艺人命运的“同情与祝福”,然而,遗憾的是,作品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感情抒发,都与“同情与祝福”的本意渐行渐远。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慎重地指出,已是人妇的“女戏子”和男艺人之间玩暖昧:演包公的男演员“今晚一袭便装,好不英俊倜傥的样子。他仍抱着那女戏子的孩子,间或深情地望望女戏子……”这些内容,会不会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呢?似乎也颇值得斟酌。总体来看,《看》文通篇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美感,与鲁迅先生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社戏》相比,存有霄壤之别。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对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语文教材承担着“精神教化、思想引领、人格熏陶”等重大责任,范文的选取必须坚持科学、规范、严谨、弘扬正能量的基本原则,因为“当今语文教材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预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一代人的文化面貌”,这不是一件小事,绝不能随意而为,更不能降格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