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关系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16次
  • 评分4
  • 98
  • 0

段静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产生的历史根源的梳理并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并由此分析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所应承担的发展任务,试图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 技能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基本术语,其内涵也是职业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难题。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职业教育的称谓经历了从百工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变,其百余年的发展曾数度易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中文直译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由于语言习惯,在我国一直被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但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到底是“职业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呢?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这里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等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固然有技术学习的成分,但是不能与技术教育混为一谈。而要真正厘清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仅纠结于词义上的阐释并不能说明问题,还应该追溯到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最初的出现以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一、职业教育的缘起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组织形式,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史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社会私人单纯的技艺传授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技能技艺的培养,从零散的师徒长幼间的言传身教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形式,不同历史形态的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都随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而不断地发展演变。

(一)早期的职业教育萌芽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一起进行打猎、捕鱼、采摘等活动以维持生存,活动比较松散,成员也不固定,技术性很低,社会也没有明显分工,尚没有形成职业的概念。人们的技艺技巧纯粹是为了生存而不断尝试偶然获得的,没有形成专门的技能,其传承也主要依靠家族成员和氏族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代代相传,没有所谓正规的教育。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由原来的石器发展到青铜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出现,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一时期,人类的劳动出现分化以后,有人开始长期地甚至终身地从事某一类或者某一种工作,岗位分工开始明确,职业便逐渐产生了,这是最初的关于职业的雏形。在此基础上,为谋生而进行的技能技艺的传授是最早的职业教育的形成时期。

(二)职业教育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金属工具及铁器以后,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逐渐强大以及专门工作人员的出现,逐渐产生了学校教育,但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并没有所谓的为职业准备进行的教育;而以生产经验和技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被认为是低下的、卑贱的、不能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只能以父传子的家庭教育或者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便产生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靠“口耳相传”和直接实践指导的方式扩散。但是随着近代生产的急剧扩大,繁杂的社会分工促使职业的分工也更加细化,其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尤其是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掌握机械加工和运输生产技术的大量劳动者,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技术含量增加,原有的学徒制已不能满足机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学徒制”逐渐走向没落,而一些初级的、以满足当时职业需要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如英国的“职业讲习所”。这一时期出现了为满足职业岗位需要而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对人才培养,便是早期职业教育的雏形。

(三)近现代职业教育

近现代以后,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思想逐渐得到发展。早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空想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主张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早在梁代就提出了“实学”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引进了一批近代工业,需要一些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于是在工厂中附设学堂,培养近代工业岗位上所需要的技术工人。这些学堂的设立,在当时称之为实业教育,也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始。1903年,为了推进实业教育的发展,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第一次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中,成为学校系统中的独立部分。

到了近代工业生产以后,以“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为代表的大机器生产逐步替代了手工业生产,传统的家庭世袭及师徒制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工业时代的需要,一方面工业化生产对人才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机械化的操作流程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机器的投入使用使工厂效率大大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传统的一对一、个别化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空缺岗位的需求。因此,技术的变革和工厂规模化的生产,促使学徒制走向衰退,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开始出现。例如,英国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的机械工业学院( Mechanics Institutes),我国翻译之后是技工学校。这个时期,我国的技工学校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并没有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分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旧的职业学校进行整顿和调整,创办了中等专业学校。与此同时,又兴办了一批技工学校,专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养,这类学校在后来都逐步发展成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规范了“职业或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称之为“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者行业或某类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技术教育产生时期的技术学校在许多专家学者眼中也被看成了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的产生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职业领域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且当时的职业都与生产技术有关,可以说当时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技术教育的独立发展

“技术教育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新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教育是否发展最终的根源诉求在于技术的发展。”随着以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高科技时代的推进,对技术型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符合规格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即“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技术教育”究竟是什么?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有关的“技术”的教育内容有何不同?要厘清这个基本问题,还要追溯到技术教育发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及手工业生产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手工业生产技术是单一的或者简单的技能,是简单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简单技能只需通过口耳相传或者师徒制的方式就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近代大工业革命之后,对生产一线的熟练化的技能操作人员需求增加,而这时技能的技术含量较低,只需重复地、多次地练习就能获得,这种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的传授通过职业教育的穿插就能满足,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技术教育。

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构成了现代技术的主要内容。这些现代技术与古代的“技能”“技艺”,近代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广泛、更深入的渗透性,它已经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实践知识体系”。古代技术是基于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个人的“技能”和“技艺”,主要依靠工匠经验和个人技艺代代相传,而现代技术与科学、工程紧密结合,技术呈现复杂性、技术形态科学化以及技术活动的社会化,使得职业岗位中对技术的要求不断上移,通过职业教育对现代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短缺呼吁专门的技术教育。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技术教育领域中对技术型人才进行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相比,其人才培养的标准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等方面都更具深度,符合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由上可知,随着技术型人才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学术界对技术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中专门对“技术教育”进行了界定: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等管理人员等)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上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训练。技术教育的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学习类型和教育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解释是“职业教育是为一种或者一群职业、行业或者工作岗位培养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在中学后期,包括普通教育、为形成所选职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此界定明确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

三、国际教育分类标准

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ISCED3为高级第二级教育(高级中学),第二级教育又分为3A和3B,3A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其课程设计可以直接进入ISCED5A(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3B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课程的设计可以直接进入ISCED5B(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正是3B类型教育的核心体现。将高等教育划分第5、6两级。第5级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6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主要指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指强调理论基础,为从事研究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5B类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系统,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教育正是5B类型高等教育的一个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逐步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把技术教育从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积极探索技术教育的发展体系,形成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等层次的技术教育系统。这告诉我们:我国要在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以及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下,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技术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标准的分类为技术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提供了佐证。

四、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可以看出,现今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目标产生的根源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不同等方面。

(一)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指向“职业性”,技术教育指向“技术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为替代

职业教育是为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职业为载体,针对社会职业的发展需要,引导人们面向社会实际需要,以职业为依托,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沿着职业感知、职业选择、职业定向的顺序展开,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职、立业欲望,提高其职业意识,熏陶其敬业品质,发展其职业能力,锻炼其勤业精神,最终形成乐业理想”。职业教育的目标从其字面上就明确了特性,有其强烈的职业指向性特征,培养的是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使其成为职业群体中的一员。而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的要求来源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具有对新技术的设计、制作和应用能力,并且将技术与科学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引导技术的发展,技术推进科学的进步。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技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同时针对某一职业岗位而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人才;学习过程是体脑并重,劳动过程具有运用性和重复性,使其熟练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的、能迅速适应生产一线的熟练化的操作技能;其人才特征表现在技能是在较长时间的、高频次的练习中获得的精湛的、娴熟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形成过程依赖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熟能生巧的结果。而技术教育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专业的技术教育学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介于工程师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之间的一种人才类型,表现在理论知识上可能不及工程师,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远大于工程师;实际操作技能不如技术工人,但是理论知识却远远高于技术工人。

(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人才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掌握生产的全过程,通常只须胜任生产的一个环节或者只须能熟练操作某一种机器即可,技能的训练完全是为职业岗位的需要而生,培养的技能属于单一的、特殊的职业技能,如汽车驾驶、烹饪、数控机床操控、钳工等。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机械类专业,必须具备机械制图能力、试验能力、技术测量能力、材料强度计算能力等,还要具备技术型人才的通用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如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与生产实践的能力。(2)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3)具有对基层技术员和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4)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技术教育考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较之于技能型人才更全面更系统。

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要求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养成某一职业所需的熟练技能和相关知识经验,其工作的重心是能够高效、精准、熟练地完成操作。技术教育要求学生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其工作的重心是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理论状态之间的矛盾。

由上可知,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类型,对于人才培养的指向性有较大差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指向“职业性”,而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取向是“技术性”。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熟练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适应性、自主能力、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的教育。鉴于职业教育对技术要求的水准比较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低于技术型人才对学生的要求,培养的是普通型人才,所以把职业教育的重担放在中等职业院校的肩上更为合适。技术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通用技术能力,对学生自身的技术素养要求也比较高,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应该是“专深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标指向“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担就应落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肩上。

总之,明确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能促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培养普通的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和具象,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目标体系也更清晰地显现出来,促使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向着更加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是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大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研究》(项目号:CXLX13_339,主持人:李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