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秦 艳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82-01
新课标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各校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活动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活动强调和突出的是有效的“教”,如: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众所周知,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那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强调和执行有效的“教”,就能达到“学”预期的有效性了吗?
笔者曾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节课,课题是《制作封面》,这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2.赏析封面,熟悉常识。
(1)欣赏成品,了解构成。思考:封面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评价成品,知晓要点(以其中一幅封面作品为例)。
生:(根据评价标准,口头评价作品。)
生:(思考并小结封面设计的注意点。)
师:(补充小结。)
3.修改草图,优化设计。
师:根据刚才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来修改自己的设计。
生:(修改自己的设计草图。)
4.评选优作,交流成果。
(1)小组交流,评选优作。
(2)展示优作,交流成果。(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再一次相互学习)
5.限时尝试,发现问题。
师:我们已经对设计的草图作了修改,接下来就应该是利用Word把它制作出来了,那么怎样把草图做成电子稿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先思考:实现封面中各元素的方法。遇到困难时,自学教材和视频帮助,也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用笔记下来。
生:自学材料,尝试制作,记下问题。
6.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生1:(提出问题。)
生2:(给出建议。)
师:(给予小结和指点。)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生生互动,给学生们搭建一个互学的平台,利用自己的力量相互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作阶段性小结,给予学生适时点拨,完善学生们的自学、互学所得,还可在此基础上作些提升。
7.完善制作,上传作品。
8.欣赏作品,乐享成就。
师:(批量展示学生作品。)
生:(欣赏并作简单评价,享受成就。)
9.总结本课,布置作业。①总结本课;②课后提高。
课后反思了本课,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都是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导”。笔者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做好的是“导”,“导”必须服从于主体的“学”,围绕主体的“学”展开。那么,怎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们“动”起来。那么,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思”和“做”。
1.思——思中学。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一种历程,让你对一件事物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理解,在这个历程中,都是通过大脑活动来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这就需要思考。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主动思考、能学会思考是关键。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注重考虑到为学生创设促使思考、推动思考的情境。在上面的课例中:第二部分,通过欣赏封面,评价封面,促使学生们去思考设计封面的注意点,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熟悉封面设计的基本常识,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服务;第六部分,这是笔者为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创设的,在上面的环节中已经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动手操作,并且提醒他们记下不能完成的部分,发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不是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提出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这样,通过生生互动思考,不仅加深了印象,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教师再作适时点拨和讲解。对于有了思考之后才解决的问题,会让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做——做中学。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信息技术旨在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是一门偏实践的技术课。较强的实践性是信息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可以利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利用,也是教师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做中去发现。学生只有去做了,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实践证明,当学生感觉到利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就会产生学习新本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才会更好地去学习和思考;也只有做了,才有可能发现“新大陆”。以前不曾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就可能会获得这样的知识:“这个工具还有这个功能”、“这个操作还可以这样来实现”、“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决”……此外,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享受成就。
在上面的课例中,第五部分就被设计成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先尝试将自己的设计草稿变成电子稿,在转换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提供一些能解决问题的资料(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帮助视频)。如果还有问题,且这些参考资料还不能解决,就记下来。这虽然是个简单的过程,但学生会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学习。长此以往,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就养成了,对学生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达成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和解决的新问题,也必将成为他们的知识积累过程,从而用于指导实践,为以后解决更多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做中有思考。有一个关于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故事: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卢瑟福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我在做实验”,学生回答。“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做实验。”学生似乎期待着老师的赞赏。卢瑟福略微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的确,卢瑟福不但是一位极重视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老师。由此可见,思考是多么地重要,只有通过专注地思考,才会产生最好的思维效果。
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里的“做”,不单单是指动手操作电脑去完成某项技术任务,也同时指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比较、阅读、参考、讨论等类似任务。那么,在实践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思考起来呢?笔者的办法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或者学生做过后再反思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上面的课例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教学,一般内容都是动态生成的比较多,如何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有放有收,问题设计是关键;②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