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序》具有杂采百家经传的性质,并融合了刘向的创造,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写人技巧,是塑造人物艺术手法的宝库。具体来说,该书主要采用了十种塑造人物的技巧;《新序》中少量的“累积性”人物比绝大多数的“闪现型”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明。
关键词:刘向 《新序》 塑造人物
《新序》是一部“采百家传记,以类相从”[1](P322)的书,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故事进行说理,故事人物众多给这部书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据笔者统计,其中约有450个人物形象(不含不确定的人物,如《杂事二》“齐有妇人”章中的“左右”,《杂事四》“有司请事于齐桓公”章中的“有司”,“晋文公伐原”章中的“原人”“温人”之类),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有240个左右,主要有君主、人臣、普通百姓(含没做官的士)三类。因为刘向对故事“根据表达的需要,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润色”[2](P13),所以其中人物的塑造,既有所出典籍的基础之功,又有刘向的改造之力。
总的来说,《新序》中的人物具有类型化、性格较为单一的特点,但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正如谢明仁评价《说苑》的人物塑造所说:“读完这些故事,尽管我们看不出人物性格的前后发展变化,但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我们还是可以大致画出个轮廓来的。”[3](P256)“看不出人物性格的前后发展变化”“大致画出个轮廓”也正是《新序》所有人物形象的特点。用吴志达的话说:“人物形象尚欠丰满,但某一性格特征却较鲜明。”[4](P63)《新序》具有杂采百家经传的性质,并融入了刘向的创造,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写人技巧,是塑造人物艺术手法的宝库。具体来说,该书主要采用了以下十种塑造人物的技巧: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写人
孙耀煜、郁沅、陆学明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到:“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进行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它的根本要求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是指人物的语言应符合人物的独特身份、经历、教养、职业地位、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5](P298)《新序》中的故事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只言片语,但却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能表现出人物某方面的特征。例如《杂事三》“梁惠王谓孟子曰”章梁惠王的话:“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毫不掩饰自己的缺陷,直截了当地讲出自己的喜好,足以显示梁惠王的直率性格。《杂事四》“梁尝有疑狱”章,朱公用两块白璧价钱的不同来说明“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的道理,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表现出他商人、富豪的身份。再如《杂事五》“齐闵王亡居卫”章公玉丹的两句话,活画出了他的阿谀逢迎、投其所好的谗臣嘴脸。
公玉丹对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耶?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丹又谓闵王曰:“古人有辞,天下无忧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有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盈,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
只有惯于进谗、溜须拍马的人才能在主子逃亡的境遇中说出这样的话。
以上几例都是让人物自己说话来表现自己,《新序》中还有一种借对方的话塑造人物的方式。比如《杂事一》“中行寅将亡”章,中行寅德义薄、赋敛厚的特点不是通过他自己的话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祝简之口说出来的:“昔者吾先君中行穆子皮车十乘,不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百乘,不忧德义之薄也,唯患车之不足也。夫舟车饰则赋敛厚,赋敛厚则民怨诅矣。”再如《杂事二》“昔者”章,燕相重财轻士的性格也是借门下一大夫之口反映出来:“亦有君之不能养士,安有士之不足养者?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隆冬烈寒,士短褐不完,四体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帻锦绣,随风飘飘而弊。”《杂事五》“子张见鲁哀公”章揭示鲁哀公不诚心用贤才也同样如此,子张所讲的“叶公好龙”的故事使他的这种本质暴露无遗。
二、用行动塑造人物
《杂事四》“边亭之瓜”章,写梁大夫宋就,借边亭之瓜被楚人嫉妒骚扰,采取以德报怨、息事宁人的办法,终于取得化敌为友、睦邻友好的效果之事,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才智。《节士》“延陵季子剑挂徐君墓”章,通过延陵季子心许赠徐君宝剑的心理和将宝剑挂徐君墓的行动,生动地展示了延陵季子不欺心、不伪心、重信义的品格。“介子推不受晋爵”章描写了介子推宁被烧死而不受晋封爵,刻画了介子推清高耿介的情操。“苏武”章,记叙苏武出使匈奴,不为贵爵、重禄、尊位所诱,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坚决不降,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手法在此书中非常普遍,不一一列举。
三、通过细节来刻画人
游国恩在评价《世说新语》时,曾对这种手法的作用给予很高评价:“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6][P307]《新序》中的一些细节也有同样的效果,例如《杂事一》“禹之兴也以涂山”章,写樊姬听了楚庄王“今日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贤相为虞丘子的话后,“掩口而笑”这个细节,就很能展示樊姬的人格风貌。笑而掩口,是因为面对的是君王,大笑失礼,也有可能使庄王误会这是嘲笑他而使他发怒,所以这个细微的动作就写出了樊姬的守礼而又谨慎,当然这个动作也能传达出她作为女性所特有的娇媚。再如《节士》“齐大饥”章中的饿者在听到黔敖“嗟!来食!”话之后所做的“扬其目而视之”的细节,这与他开始来的时候“蒙袂接履,贸贸然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两眼昏花的状态很不相同,这时候眼睛放亮了,表现出一种受侮辱之后的愤怒在其,传神地表现了这位饿者宁死也要保持人格尊严的性格特征。再如《义勇》“崔杼弒庄公”章在晏子说了“婴闻回以利而背其君者,者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的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话后,崔子放他走后的一个细节: 崔子舍之,晏子趋出,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拊其手曰:“虎豹在山林,其命在庖厨,驰不益生,缓不益死。”安行成节,然后去之。
这个细节中的一系列动作:趋出、授绥、乘、拊其手、说话,让我们感受到此刻晏子的勇敢、沉稳与细心,与上文他不为利诱的忠诚和不与坏人同流合污的坚贞相得益彰。
四、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这种手法在《节士》《义勇》《善谋》(上、下)四卷中运用得较多。像《节士》“申包胥”章,楚国被吴所灭,申包胥在国家危亡时刻主动挺身而出,去秦国求救,但是秦国不答应出兵,这样就形成了申包胥“乞援”和秦哀公“不出兵”的矛盾冲突。而接下来申包胥“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答应出兵,化解了矛盾。这一过程中申包胥为国奔走、强烈的责任感、伟大的爱国热情全部展现出来。“公孙杵臼、程婴者”章也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一方面屠岸贾要杀赵氏孤儿,一方面公孙杵臼、程婴要保赵氏孤儿。开始的时候,随着屠岸贾的步步紧逼,气氛愈来愈紧张,先是屠岸贾和韩厥朝廷争论赵氏该不该杀,继而是屠岸贾将赵家满门抄斩,这时赵朔的太太生了赵氏孤儿,屠岸贾听到后赶到宫里追杀,然后是公孙杵臼、程婴谋划营救,用别家的一个婴儿顶替赵氏孤儿,保全了他的性命,公孙杵臼被杀害,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程婴也自杀。公孙杵臼、程婴的受人之惠则死人之难,忠心报主的性格就表现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善谋》(下)“汉五年”章,故事一开始就把人物放到十分激烈的冲突中,刘邦追击项羽到阳夏南部,与韩信、彭越约定好了会合进攻,但两人却没按时会合,楚军把汉军打得大败。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是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一是刘邦和韩、彭两人的矛盾,而张良却能出奇谋巧妙化解两个矛盾,张良的足智多谋展现无余。
五、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不同性格
《杂事一》“秦欲伐楚”章,把昭奚恤与令尹子西、秦使者作对比,对于楚王“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的问题,令尹子西的回答是:“臣不知也。”而昭奚恤却能直言秦的真正用意:“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面对秦国使者,昭奚恤表现得胸有成竹,慷慨陈词,而秦国使者却是“戄然无以对”,两相对照,使昭奚恤明察事理、舌辩明快透辟的才能表现得十分突出。《刺奢》“鲁孟献子聘于晋”章,孟献子和韩宣子两个人物也形成鲜明对比,韩宣子的奢豪与庸俗使孟献子显得更加高贵与伟大。
《节士》“原宪居鲁”章对子贡和原宪衣着打扮的描写显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子贡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冠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不同的穿着打扮反映两人的不同人生处境、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风貌。
谋臣策士互相辩难,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谋士的不同风采。如《善谋》(上)“秦孝公欲用卫鞅之言”章中的卫鞅、甘龙、杜挚对于是否变法各持己见,卫鞅舌战群雄、坚定变法的立场显出一个改革家的决心和气度,甘龙、杜挚保守护旧、抵制革新的立场显出他们谨小慎微、求安求平的思想。“秦惠王时蜀乱”章的司马错与张子就“伐蜀”还是“伐韩”展开辩论,两人分析利害得失,各执己见,展现出各自作为谋臣不同的眼光和韬略。《善谋》(下)“汉三年”章的郦食其和张良对于挠楚权的计谋也形成对比,郦食其的目光短浅、才智浅陋和张良的深谋远虑、思维缜密形成对比。
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人
《新序》中大多是借助另外一个人来烘托主人公,像《节士》“晋献公太子之至灵台”章为了突出太子不因祥瑞对自己有利,就危害父王的忠孝形象,安排了御者这个人物,他坚决主张太子拜祭祥瑞,反对太子自尽,认为此举是失礼,是不孝。有了他的烘托,然后太子说出“吾闻为人子者,尽和顺于君,不行私欲;恭严承命,不逆君安。今吾得国,是君失安也,见国之利而忘君安,非子道也;闻得国而拜其孽,非君欲也。废子道,不孝;逆君欲,不忠。而使我行之,殆欲吾国之危明也”“不然,我得国,君之孽也。拜君之孽,不可谓礼。见禨祥而忘君之安,国之贼也,怀贼心以事国,不可谓孝。挟伪意以御天下,怀贼心以事君,邪之大者也,而使我行之,是欲国之危明也”的话,再伏剑而死,晋献公太子的忠孝形象就更为鲜明。“子列子穷”章中列子的妻子也起这样的作用,对于子阳送来的粮食,她对子列子的做法大为不解,拍着胸口埋怨他不接受相国送来的粮食,表现出与子列子不同的思想境界,而她的出现和做法更利于表现列子“见得思义,见利思害”的高尚的人格和远见卓识。
另外《节士》“晋文公反国”章中的晋文公、《义勇》“崔杼弒庄公”章中的御者、《善谋》(下)“赵地乱”章篇中的众人都对主人公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七、通过人物的外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
《新序》中的故事是不太注重人物的外貌和环境的描绘的,但少数篇章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肖像描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杂事二》“齐有妇人”章对无盐女外貌的描绘,“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人,衒嫁不售,流弃莫执”。这段文字,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无盐女的奇丑无比。正面写到她头凹眼深,身材高大、骨节粗壮,隆鼻突喉,脖粗发稀,腰曲胸高,皮肤漆黑;侧面写她三十大龄而无人娶,更衬其丑。但她的胆识与才智和她的相貌却形成对比,她敢于主动求见齐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王,而又能向他陈述齐国的四大危机,这就显示了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同时也衬托出齐宣王不以貌取人而重才德的王者风度。类似的肖像描写还有上面提到的《节士》“原宪居鲁”章对子贡和原宪的衣着打扮的描写以及“子列子穷”章对列子的“容貌有饥色”的描写。
在环境描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原宪居鲁”章对原宪的生存环境的描写:“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这段描写突出了原宪贫困的程度,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