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素莲
(福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 362000)
[摘 要]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童好于男童,同时存在年龄差异,中、大班幼儿好于小班幼儿,此外核心家庭与父母亲照料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得最好。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教师教龄、职称、学历及园所性质、级别与地域的影响。幼儿家庭、教师与幼儿园应共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具体包括同情心、分享、安慰、友好、帮助等。幼儿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其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可见,研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白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亲社会行为的性质、亲社会行为在不同个体上的表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视角还较为狭小,对亲社会行为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国内,以“幼儿亲社会行为”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搜索平台,时间段为1993~2013年,共检索到111条相关文献,其中学术论文79篇,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30篇,研究问题主要以理论阐述为主,内容涉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培养方法、途径策略等,且偏向于单项研究,实证研究少。本研究拟弥补此方面不足,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实证研究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泉州市区随机抽取4所幼儿园,在惠安县区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在晋江乡镇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在永春农村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共9所幼儿园,其中省示范园3所、市示范园2所、县区示范园1所、个人办且未取得任何级别认定的幼儿园3所。采用随机整群抽取自然班的方法,从每个园抽取1个小班、1个中班、1个大班,共计27个班级881名幼儿,其中小班275名、中班298名、大班308名,发放调查问卷881份,回收有效问卷853份,有效回收率96.8%。
采用自编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幼儿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幼儿性别、月龄、户籍、年龄班、是否独生子女、所在家庭结构、家中主要照料者、经济情况等);教师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所学专业等);幼儿园基本情况(幼儿园性质、等级、所处地域等);幼儿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同情心、分享、安慰、友好、帮助)。其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调查由5大题目组成,每大题目下面有10个小题,共计50个小题,每个题目的选项均为“不符合”“有点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为0.1分、0.2分、0.3分,这样就被试最后得分来说,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
研究者在教师正式填写问卷前对其进行了专门的集中培训,以统一要求,明确注意事项与填写方法。正式施测时,由教师根据自己对上述四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如实填写,每个幼儿1份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是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推断性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调查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为12.23,标准差为2.47,说明幼儿各种具体亲社会行为主要在“有点符合”与“完全符合”之间,由此总体来看幼儿亲社会行为还是比较好的,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幼儿及其家庭因素的影响
1.性别的影响。
由表2可知,本地户籍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高于非本地户籍幼儿,但经t检验,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地户籍与非本地户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差别不大。
3.班级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大班幼儿,再次是小班幼儿。经t检验,小 ,班和中班、大班幼儿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中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好于小班幼儿。
4.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由表4可知,非独生子女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平均数高于独生子女幼儿,不过经t检验,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5.家庭结构的影响。
由表5可知,核心家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主干家庭,再次是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经t检验,核心家庭与其他四类家庭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单亲家庭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主干家庭和隔代家庭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家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其次是主干家庭的幼儿。
6.家庭不同主要照料者的影响。
由表6可知,幼儿在家庭中的主要照料者是父亲或母亲的,其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其他照料者,再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者。经t检验,由父母亲照料的幼儿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的幼儿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幼儿在家庭中的主要照料者是父母亲的,其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
(二)教师因素的影响
1.教师教龄的影响。
由表7可知,教龄为16~20年的教师,其所带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11~15年,再次是26年及以上、5年及以下、6—10年,最低为21~25年。经t检验,教龄16~20年和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21~25年、26年及以上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21~25年与11~15年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21—25年和5年及以下、6~10年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教龄在16—20年的,其所带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
2.教师职称的影响。
由表8可知,职称是小学高级的教师,其所带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小学一级,再次是小学二级、未评级。经t检验,小学高级与未评级、小学二级、小学一级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小学一级与未评级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职称是小学高级的,其所带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
3.教师学历的影响。
由表9可知,学历是大学本科的教师,其所带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高中(中专或技校),再次是大专。经t检验,大学本科与高中(中专或技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大学本科与大专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学历是大学本科的,其所带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
4.教师专业的影响。
由表10可知,幼教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教师,其所带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幼教专业的大专,再次是非幼教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幼教专业的职高、幼师、非幼教专业的大专、没有任何学历。经t检验,幼教专业本科及以上与没有任何学历、幼师、幼教专业职高、幼教专业大专、非幼教专业大专、非幼教专业本科及以上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没有任何学历与幼师、幼教专业职高、幼教专业大专、非幼教专业本科及以上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幼师与幼教专业大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是幼教专业本科及以上的,其所带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
(三)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1.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影响。
由表11可知,机关办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院校办,再次是教育部门办、妇联办、系统办、企业集团办、镇办、集体办,最差的是个人办。经t检验,机关办园与其余各性质办幼儿园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院校办、教育部门办园与其余各性质办幼儿园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个人办与妇联办幼儿园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与系统办幼儿园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机关办、院校办、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个人办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最不理想。
2.不同等级幼儿园的影响。
由表12可知,省级示范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市示范园,再次是县区示范园、来评级正规园。经t检验,省示范园、市示范园与县区示范园、未评级正规园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省示范园、市示范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
3.不同地域幼儿园的影响。
由表13可知,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是镇(街道),再次是农村、县区。经t检验,镇(街道)与城市、农村、县区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城市与农村、县区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城市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其次是镇(街道)幼儿园。
四、讨论
(一)幼儿及其家庭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首先,凋查结果显示,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好于男孩。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也再次证明了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已发现,一般社会文化期待女孩比男孩更具有亲社会的特点,如更为合作、友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这使得人们对女孩的亲社会行为的强化要比男孩子多一些,因此女孩通常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调查结果显示,中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好于小班幼儿,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年龄愈大的孩子愈能以较适当的方式协助他人。这可能是因为大孩子比小孩子拥有更多的特定技能和知识,从而更能帮助别人。第二,调查结果显示,核心家庭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和父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其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完整的家庭结构可带来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美好的家庭氛围。霍尔曼的研究也表明,温和养育的父母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核心家庭一般来说比隔代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氛围融洽、关系和谐、态度一致,加上现在年轻的父母一代较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教养方式较为民主,既能管教鼓励幼儿,又能对子女提出适当的要求,从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教师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师教龄在16—20年、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与大学本科学历,尤其又是幼教专业毕业的,其所带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证明,教龄在15年以上,职称为特级或者高级的教师通常属于专家型教师,他们能够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学活动轻车熟路,对教学环境掌控自如,对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具备许多优良品质,能够热情、平等地对待孩子,关心孩子,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师幼关系通常十分和谐,班集体氛围良好,能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亲社会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分享与合作、爱人与被爱、助人与被助的快乐,所以此类教师所带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最好。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刚踏上教师岗位不久,对周围的环境尚处于适应阶段,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足。教龄为21~25年的教师处于职业倦怠阶段,对工作的热情度降低,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也不及教龄16~20年的教师。
(三)幼儿园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教育部门办、机关办、院校办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个人办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弱;省示范园、市示范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好。这表明良好的园所环境不仅能够保证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地处城市且由教育部门、机关以及院校主办的省/市示范幼儿园,通常办园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充足,有现代化的保教设施、设备,活动室的空间与幼儿人数较合适,更重要的是,其管理者通常办园指导思想明确,理念先进,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有保障,师资队伍经过正规训练,有扎实的基础,园内人际氛围好,便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分享,也就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与强化。地处农村的个人办幼儿园受市场经济的限制,通常以主办者的利益为核心,教师的专业成长缺少引领和机会,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相对而言也比较差,幼儿园硬件条件也十分有限,这些都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教育建议
首先,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应加强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对孩子的教养应采取民主、平等、友好的方式,同时成人应尽量创造条件多陪伴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共育工作。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发挥榜样的育人功能,关心、爱护、尊重幼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创设平等、友好、互助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促进其亲社会意识与态度的形成。再次,应优化幼儿园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证让幼儿身心愉悦的隐性环境,已有研究发现一个人心情愉快时更容易作出亲社会行为。目前民办幼儿园已经超过半壁江山,但部分投资者只顾眼前利益,忘记责任,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日常管理都达不到办学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有序管理和整顿,确保其在园幼儿有一个安全、愉快、温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