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 投稿Char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68
  • 0

邢丽菊

〔提 要〕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外交、传统文化、新型国际关系、公共产品

〔作者简介〕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3 期0098-13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1]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2]“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3]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他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想实现客观的认识,历史、现实都要看,物质、精神都要看,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4]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开放,这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 强调,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 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1]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将使中国发生深刻变化,并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梦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中国会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这是对国际社会所作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郑重承诺。[1] 中国人讲情谊,重道义,“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源于“无信不立”的理念。中国人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及“和为贵”、“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和平理念。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珍惜和平,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共护、共享和平。中国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绝不会将曾经遭受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2] 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3]“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4] 各国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中国先秦思想家提出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这与欧洲先哲“和谐产生正义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5]

(三)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

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多次强调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深刻诠释了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思想。[6] 在2013 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1] 在考虑本国核心利益时,中国也不会忽略别国的利益诉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更要做到“宽惠而有礼”,要着眼于大惠而不是眼前利益,要从整个世界发展的大义出发,在发展的过程中着眼于长远之义,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如此才能收获更大的利益。中华文化倡导“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特别是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3] 如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四)“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新理念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已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这就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应实现合作共赢,因为“合则强,孤则弱”。[4]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就应该树立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到,“计利当计天下利”,“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5] 强调要摆脱“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零和思维。共同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不仅要确保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也要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长久之计,把共同利益的蛋糕越做越大。多次引用《老子》之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各国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实现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李克强在阐述亚洲命运共体时引用中国谚语说,“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地区国家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1] 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在于: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二、以传统文化视角解读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共有的宝贵财富。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深刻体现了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及整体性内涵。

(一)关联性

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把各种事物视为关联的、发展的存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宇宙论。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起源一般借用出生或繁殖的隐喻,而非造物主的创世,这与农业文明对作物以及祖先的崇拜有关。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间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个组成部分自发协调地合作。在宇宙的关系网中,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其他元素而产生作用。《周易》曰“生生之谓易”,其中的“易”就是指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变化凸显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关联性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基于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外交强调合作与创新。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2]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需要创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管理经验来完善并促进全球治理。在此基础上,中国外交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使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普遍适用原则。[1]

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就在于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其核心是“合作共赢”。合作是路径,共赢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最本质的内容。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方方面面:政治上,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经济上,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愿景,打造开放型的亚太经济格局,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通过“一带一路”构想在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让各国参与进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安全上,要营造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不仅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还积极倡导亚洲新安全观,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全稳定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文化上,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不孤立或排斥任何一种文明,积极吸收各民族和宗教的优秀文化。

(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大都基于事物的两面,如乾坤、日月、刚柔、阴阳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阴阳。《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仅代表对立,二者实为一种互补、对应和包容,这是天道。庄子和荀子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二者的相互配合才得以生成万物。阴阳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二者的互补互动构成了世界。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曾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作互补(包容)的关系,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2]包容性强调互学互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更加深入,这就不免会出现碰撞和交融。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区别和差异,但也各有优势和长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得益于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主席多次引用孟子之言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和众多宗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宝藏。[1]文明是多彩的,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

在出访演讲中,经常恰到好处地引用东道主国家的谚语、名言或者诗人、文学家的名句,经常使用东道主国家的语言问候致意,显示出对其他文明虚心好学的气度。[3] 李克强在谈到人们对中国的看法时引用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指出,看问题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主张,要积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互鉴;要秉承平等、谦虚的态度,不可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也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要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各种优秀文明进行正确取舍,坚持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服务于文以化人的时代任务。

(三)和合性

“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指各种乐声的相互应和,引申为不同事物相互一致的关系;“合”指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和合的核心在于“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文明所崇尚的“和”,包含和平、包容、开明、开放等多重内容。和合性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这就是“和而不同”。差异性是事物生长的前提,多样性的调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基本条件。“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追求外部世界的和合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尚书》提出的“协和万邦”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理想。

和合性要求找准事物之间的“同”,以“容”的胸襟最大限度的减少或化解“异”(分歧或矛盾),从而使双方实现和谐发展。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立场和主张。在中美关系上,多次强调,宽广的太平洋足以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国情各不相同,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两国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提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指出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在面对分歧问题时,中美应该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中美在亚太地区应积极互动,鼓励包容性外交,共同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1] 提出要从六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更好地惠及两国人民。

中国支持阿富汗局势的三重过渡,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在乌克兰问题上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提出“三个坚持”,在巴以冲突上提出五点和平倡议。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有关主张,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

(四)整体性

从全局而非局部来把握事物的性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易传》提出“三才之道”,视天地人为一体,认为三者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种整体思维的集中体现便是“天人合一”,意指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传统中医治病,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全身整体经络来诊断治疗。中国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也注重整体的气象、神韵、格调、布局,与西方艺术及二分法的思维有着明显区别。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点,才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才能抓住事物的普遍规律。

整体性要求把谋求自身利益与尊重他国或他人利益放在一个整体中加以考虑。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自身安全。只有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才能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互动关系,整体性要求负责任的大国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从世界整体而非一国或一已之私的角度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在2014 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是一个常做常新的重要课题。[1] 中国外交要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尤其要认清和把握长期趋势。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历史传统和现实形势的总体把握,呈现出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整体战略观念。

以上几个特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联中显现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 新时期中国外交以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努力把中国与世界、把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融为一体,使制约和阻碍合作共赢的各种问题和因素得以减少或化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应把握大势,努力求同化异、聚同化异,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3] 新时期中国外交先后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共同体、中巴共同体、中印共同体、中拉共同体等,这反映了中国对国际秩序构建的全新视角,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创新、包容与务实。[1]

三、中国外交致力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外交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世界的稳定繁荣创造更好的环境。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困局,更折射出深层次的思想危机。[2] 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应对21 世纪各种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血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认知水平、时代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就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领导人多次倡导,要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 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和干扰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强权政治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市场,恐怖主义在很多地区依然泛滥,全球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一些国家的反华势力不愿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不时抛出各种奇谈怪论。当中国埋头做自己的事,他们说中国对世界不负责任,只顾自己搭人家的便车;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他们又说中国试图排斥异己,谋求称霸世界;还有一些人沉醉于预测“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西方舆论关于中国的评论总是在“中国威胁”和“中国崩溃”之间摇摆,主要便是缘于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缺乏基本了解。

和平发展不仅是全球发展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必然要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新时期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给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妥善处理国际关系的应有之法。

在理论上,新时期中国外交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要与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标志性方针。对周边及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强调要建设命运共同体,主张通过加强务实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争取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对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更加突出要建设责任共同体,主张通过加深相互理解,聚同化异,携手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责任。对周边国家,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亲”强调亲缘纽带关系,以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缘、文缘上的相通和亲近感;“诚”体现真诚有信的态度,旨在争取更多的朋友和伙伴;“惠”主张互惠互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容”倡导包容,重在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促进地区合作。对非洲国家,中国提出对非合作要讲“真、实、亲、诚”,指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强调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质,重在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1] 对世界大国,中国外交提出要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不搞对抗对立,而搞合作共赢。

在实践上,新时期中国外交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提出一系列倡议,积极构建以平等、和平、包容为基础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进一步丰富了总体安全观的内涵。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型对外合作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在全球热点和地区争端问题上积极促和、劝和、维和。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在地区和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积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全球性问题。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加强沿线亚欧非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进沿线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事业,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亚投行是基于当前亚洲各国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并严重制约当前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与中国致力于使自身发展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一脉相承。中国的上述倡议不仅是出于中国自身的需要,更是着眼于世界各国的需要,是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为一体。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之内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给亚太地区和全世界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愿意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各国一道顺应历史潮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稿日期:2015-5-4】

【责任编辑:曹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