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英,陈丽红,卢敏
(云南农业大学 水利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变革,自主学习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它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在校学习的成败,对将来的终生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自主学习模式,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转变、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创建有利的校园环境、搭建以适配型教材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平台以及自主学习的阶段性划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该模式的核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主学习;角色转变;评价体系;适配型教材;阶段性划分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56.04
收稿日期:2014.08.20修回日期:2014.09.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学习目标下水力学教学改革研究探索”(XYJG201349)。
作者简介:杨海英(1978—),女,山西阳泉人,讲师,主要从事水力学教学工作及其数值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2.html
Discussion about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of College
YANGHaiying,CHEN Lihong,LU Min
(College ofWater Conservanc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is paye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sides. Its implementation not only touch on the suc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school, bu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master of learning only in this mode. About the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role chang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he creation of favorable campus environment, buil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to adapt type teaching materials as a carrier, the learning stage division. Among them,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Keywords: autonomous learning; role change; evaluation system; adapter type teaching materials;stage division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1]。什么是自主学习呢?从本质上讲,自主学习既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中,也体现在学习者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更广泛的环境中;这种能力既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会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自主学习日益被高等教育视为中心目标,而现行的一些教学体系却与此背道而驰,即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标准,造成的后果是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继承不重创新、重专业不重素质,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以被动式为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方式创新不足、实践环节缺失、核心价值观缺失等等。对于缓解以上种种问题,自主学习模式可谓一剂良药,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纵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权威的象征,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2],盲目地服从教师的指令,教学中只有智力的角逐而无完整的人。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彻底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会丧失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地位,放弃课堂的导向作用。这种看法可能来自两个错误的根源:一是认为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成了多余的角色;二是认为教师的干预会破坏学习者的自主性。那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究竟如何定位?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再使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求知,去改进他自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做一名“助产士”,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而是要从信息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将学生很好地组织、协调起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咨询者、参与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不应使学生感到丝毫的不快与畏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对待,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个人构建的心理学原理,每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求学习者将新的知识融入已有的建构体系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那么学习就成为一个困难而痛苦的过程。在一个学习团体中,个人建构体系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人建构。其实,这个适应过程也正是教师的个人建构形成或调整的过程。当教师的个人建构形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建构体系,在情感和认知方面促进他们学习,并对那些决定其课堂教学行为的臆断、价值观和偏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才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大学生的学习中还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很多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很强,思维方式求同不求异[3],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提问或提不出问题,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独立学习能力不强。显然,这些现象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自主意味着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并对学习负责,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技术平台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是一种弹性学习。学生应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调整学习内容,整个过程受学习者个人支配,教师成了学习的顾问。自主学习由四要素组成,即: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和自我控制[4]。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要进行自我识别,也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智能特点、优缺点等进行评估,之后进行自我选择。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学习方法、学习材料、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等等。这时选择就变成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学生在学习中要和教师深度合作,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适时修正学习目标,优化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方向,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各学习环节中强化自己的学习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培养和自我控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非自主学习中解脱出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培养学习自主性方面,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评价能确保课堂教学互动环节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有利于将来的学习规划。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大多数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如成绩、奖励、证书等等,这种评价其实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显性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给予公开的最终认可。这种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而无视学习者的品格、学识、能力、成长经历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学习过程有关,表明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某种具体的要求,这种评价可以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一个学习团体间,当然也包括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评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毋庸置疑,终结性评价对学生个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对学生个体的整个学习过程给予了一次性的评价。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实施都是一个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过程,而终结性评价其实只是对学习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指考试)的评价。显然,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个体的某项学习任务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周密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会将教育引向歧途,使教育主体缺位,不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每一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离不开负责该项教学任务的教师,评价的时机、评价内容、评价结论是否恰当都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当然不是单纯的教学内容的准备,更多的时候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及时获得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非正式的自我评价,并在适当的时候尽快给学生以反馈。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不断调整的个人建构。形成性评价采用的是隐形标准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恰当、及时、全面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是对学生个体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合理评价,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评价方式举例: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某一科目建立评价档案,从该科目教学活动一开始,学生便持续获得评价,每一次评价均要归档。学生个体的评价可以是来自课堂中和教师的教学互动、与学习团体间的深度合作、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以及该科目的考试成绩等等,那么学生个体该科目的最终评价应该是档案中所有评价的累计。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所占权重可视学生个体而定,并且适当弱化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重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及时判断自我选择的正确性,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及时获得(哪怕是微小的)情感体验,获得学习经验,实现自我培养。这种评价体系使得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由分数为中心转向以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是人本位的评价体系。
四、创建有利的校园环境
高校自主学习环境创建的立足点当然是大学教育的目的[5],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指出:人是为了他自己而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个性。所以,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造就个体的人,其主体是学生。而环境对于学习,附于其表而影响于本。因此,对于自主学习而言,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校园学习环境。其构建要素有两个方面,一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组成的主体要素,另一要素为教育政策、教育激励等客体要素。
对于主体要素,教师作为教育者,对环境有着极为显著的积极作用。他们是受教育者这一主体的知识技能培育者。教师应当重视三个方面,即受教育者价值导向[6]、受教育者主体作用、受教育者素质培养,在自主学习模式中逐渐建立“个体自学→合作释疑→教师指导→评价反馈”多层次学习模块。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自主学习的源动力、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及正确的价值定位均在其中得以存在,而校园学习环境的构建也促使了受教育者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良性互动。
对于客体要素,首先,国家政策及学校制度的建立,是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创建校园学习环境时,须保持政策制度的积极导向作用,正确的、良好的制度,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对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起着规范、引导、促进的作用。一切以被教育者素质提升为根本目标,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政策环境。其次,继续实施学分制等教育激励措施,使得受教育者不仅在主观上关注学习本身,而且更能够在夯实基础素质的前提下真正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同时辅之以激励奖惩,让教育者、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目标趋于一致。
五、搭建以适配型教材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平台
高校专业教材一直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编纂目标,传统的学习模式也以教材为中心[7]。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可在实施学分制度、选课制度等弹性学习模式[8]的基础上尝试性编写高校自主学习的适配型教材。编写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构建知识体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契合学生自学特点,加入辅导性元素和激励元素,还可结合直观化视频演示资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问题设置上也须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规律等因素。自主性学习活动主体是学生,不过在学习行为中,对个体学习技能的考验很大。这就需要在教材中注重合作型活动及学习设置,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预期学习目标。
六、自主学习的阶段性划分
高校自主学习模式应当作出阶段性划分,这样可使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有的放矢,学习行为更容易调整。学生个体在校的整个学习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特征的自主学习阶段和以专业技能提升为特征的自主学习阶段。对于前一阶段(大一、大二),自主学习模式应当以扎实的知识体系做基础,才能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条件。学生应当在这一阶段接受完备的通识教育,从而具备更广泛的素质,这些素质对于学生走出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的终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尝试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这里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自主学习及网络学习两类),这对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大有裨益。对于后一阶段(大三、大四),学生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职业取向,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及其知识体系,并且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7]。在自主学习行为中,教育者要提供学生以多种学习实践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改进与决策。这样既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更能适应学生具体学习困难及缺漏,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校内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专业实训基地等,全天向学生开放,尤其是周六日休息期间,学生可拥有足够的时间支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够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受教育者如果经历过良好的自主学习方面训练的话,走出校园后会有助于其自由的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自由,并且不断健全其人格,而这无疑会为其带来幸福,且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品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是每一位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翁波,周清明.学分制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制约要素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94.96.
[3]张德江.学会学习: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69.72.
[4]林毓锜.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1.75.
[5]李建军,胡弼成.高校自主学习环境的特征及其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2):96.98.
[6]刘威.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S1):58.60.
[7]田振花.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浅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9):270.272.
[8]郭凯.弹性学习:机会、挑战与应对[J].高等教育研究,2005(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