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工科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深度与工程能力培养探索研究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1-31
  • 阅读量694次
  • 评分4
  • 74
  • 0
  摘要:研究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科技和国力的发展程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学术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相冲突的问题,给出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工程能力;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081-02
 
  一、引言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及创新性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研究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研究生具有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即对工程应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工程能力主要是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能力是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对于工科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对于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工程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学术科学能力的提升,容易导致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如何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当前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的研究生导师,同时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一线工作者,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对现在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进及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基于所在学科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试图从教学到课题研究中对工科专业研究生学术和工程能力培养一体化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工科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把控
 
  培养出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优秀的研究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制度层面到导师及学生本人的和谐配合与共同努力。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改革途径在于培养环节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从个体出发,这两个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在于选题性质和各个环节质量的把控。大家在经过本科学习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各项能力都差不多的学生,在经过研究生两年半或三年的学习时间后,取得的成果却差别很大,除了有个体差别因素外,作为教学者和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区别于本科生相对完善的考核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弹性较大,各个导师把控程度不一,导致最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为了从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上培养研究生,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除了建立研究生考核体系外,还需要对研究生导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和考核。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对于课题上的想法主要来自于导师,导师的思路基本上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高度。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课程学习是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重要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方向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对以后从事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以讲授式、专题式、课堂讨论及实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在研究生教学中,以精讲课、报告课、研讨课及实验课相结合。多种课堂方式的变化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改变。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很难理解的重要理论知识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讲述,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重要的基础知识,比如物理光学中光波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对一些当前社会发展和研究较热的内容采用专题的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并分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研究题目,培养学生寻找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讨论精神,最后通过课堂研讨的形式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针对课程性质,开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由基本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不仅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更好的帮助其理解理论知识。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环节,让研究生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锻炼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合作及动手等工程能力。
 
  四、工程实践活动与学术科研氛围的建立
 
  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矛盾、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学术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实验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工程中的锻炼也会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要培养工程实践活动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需要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课题实验中。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前期知识的积累和资料查询,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试验。研究生大多正值20岁出头,尽管已经成人,但还不成熟,学术科研氛围的建立对于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导师创立良好的氛围,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研究生培养中,通过课题组的纪律规范,大家形成了共同的学术研究氛围。同时,将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融合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两段式学习。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课题组,感受课题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听讲座、参加seminar及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课题组结合仪器学科特点在研一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了单片机培训练习和zemax软件学习,并通过任务的形式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制作一个功能完善的光电系统。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动手能力,并且为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为下一步即将进入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
 
  五、依据国家项目合理选题,充分兼顾课题深度和工程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载体,对于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次,更深入地了解项目的背景及实施目的,使学生得到综合的训练和工程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身科研素质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级或省部级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研项目,通常是理论、软件与硬件的一个结合。特别是国家课题一般反映了国家需求和当今科技发展前沿,从这些研究项目中选择课题,可以保证研究深度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但是,通常国家课题的研究难度、深度和广度比较高,课题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和复杂,课题自身的复杂性需要科研团队密切协作完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
 
  现在学科精细化的要求使得导师通常是某一个方向领域的专家,但是不一定对学科所有的知识都能做到精通。单导师指导模式可能会使指导方向比较单一,如果能是一个多导师组成团队对学生进行共同指导,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在如今各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大多会组成科学研究小组。每个科研组的教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研究领域不尽相同,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厚,有的工程经验丰富,从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研究生则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求选择不同方向的团队导师,这样可以得到团队多位教师的指导。因此,以学科方向组建的紧密型导师团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西安理工大学激光大气遥感探测中心培养研究生模式为例,该研究中心共有15名教师组成,知名教授为团队主导师,另有8名副教授为负责导师,还有6名讲师为协助指导教师。每个导师擅长的领域和方向不尽相同,分别有光学、机械、电路设计、软件模拟与仿真等领域。在研究生培养中,建立了完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负责导师,同时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去。
 
  七、结语
 
  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导师在教育教学时予以切实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研究生自觉地锻炼自己,并且也需要导师根据研究生个人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合理选题。一个优秀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完备的培养体系,同时需要学校、导师及学生共同努力。
 
  作者:狄慧鸽等
    参考文献: 
  [1]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0-15. 
  [2]冯济琴.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