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杰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 以问卷形式,对高职ESP 课程学生需求、教学师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和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职英语后开设ESP 课程是顺应学生意愿的,ESP 作为高职英语后续教学的开设有助于高职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及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分析研究各种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就如何开设高职ESP 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英语;后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能力;调查研究;ESP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3?04
高职英语教学分前期与后续。后续教学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英语学习课时,达到英语教学目标后,在二三年级阶段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获取并掌握专业所需的英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专门用途英语(ESP)是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ESP 课程教学作为高职英语后期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互补。在高职院校,非语言类专业的ESP 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 作者的研究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方式研究高职学生对ESP课程教学的需求,教学师资、课程设置和教材等观点态度,并据此对高职ESP 课程教学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调查目的
Halliday 等人于1964 年最早提出特殊用途英语(ESP)的概念[2],并指出它是一种语域变体,包括内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等等,都是和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在20 世纪到70-80 年代,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出现,ESP 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其中被普遍引用的是Strevens 的定义:“Broadlydefined,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 in school ) but by functional and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3]按照这一定义, ESP 和EGP ( English for GeneralPurposes 通用英语)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ESP 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EGP 只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教。
Robinson 提出,需求分析是ESP 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即根据学生的目的和原因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融学习于使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4]。
国内对ESP 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80 年代,一些学者和教师在不同时期相继发表论文,介绍研究ESP 教学的理论、实践及最新发展。学者都先后发表论文介绍并推动国内外语教学界对ESP 教学的认知,强烈呼吁大学开展ESP 教学[5-11]。在教学实践方面同济大学早在2001 年就已开设数量不少的ESP 课;浙江大学规定每个专业至少开出3 门双语课程,有些专业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要开出5 门以上,并且有的专业还采用了原版教材[10],复旦大学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有101 门用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11]。
外语教育界专家普遍认为大学英语的主要方向是ESP。例如:刘润清认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以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 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12]。蔡基刚也指出:“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应适时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学术英语应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11]
以上的研究和论著反映出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学生英语水平大幅提高之后,在大学阶段进行ESP 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也反映了ESP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ESP 课程的教学实践性改变了原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内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开展ESP 课程作为高职英语后续课程,将专业学习和英语能力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呢?通过文献检索,关于在高职院校开展ESP 课程教学有一些ESP 课程体系与教学的研究论文[13],也有些相关课程的实践研究[14]。就笔者所知,ESP 课程作为高职英语后续课程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笔者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这不仅可以扩展国内ESP 课程教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丰富ESP 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可以为从事高职ESP 教学的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工具
2013 年6-7 月间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材料技术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系、机电技术系和经济管理系等10 个专业476 名(其中文科学生229名,理工科学生247),已开设ESP 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对ESP 课程教学的需求、教学师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材的观点和态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记分法,受试者根据题意,分别在“完全不符合”、“通常都不符合”、“有时符合”、“通常都符”、“总是符合”五个等级中,选择与个人感觉相符的程度,依次以1、2、3、4、5 记分,得分越高,表示与受试者的情况越符合。问卷测试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自修课进行,施测时间约为25 分钟,作答完,当场收卷。收回有效问卷412 份(其中文科204 份,理科208 份),所有问卷采用Excel 和spss12 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需求
由表1 可知,对于是否有必要在高职英语后开设ESP 课程,有334 人认为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占调查对象的81.07%,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英语对就业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文科理工科学生的数据分析可知,文科学生有178 人赞同开设ESP 课程作为后续教学课程,占文科学生的87.25%,较理工科学生156 人,占理工科学生75%,文科生有更强烈的继续学习英语的愿望。从整体数据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高职英语后ESP 课程的开设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有必要在高职英语学习的后一年半时间里开设ESP 课程,进行更深入的英语学习。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ESP能力和技巧是高职学生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越来越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ESP 技能覆盖
根据李克特五级记分法,我们知道得分越高,与受试者的情况越符合。从表2 可以看出,学生在ESP 的学习中最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平均值为3.1901。其次是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平均值分别为2.761,2.6311 和2.5203。这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情况。长期以来,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技能中最占有优势的。从表2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都期待通过ESP 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因为均值都超过了2.5000。但是就ESP 课程教学来说,这里的听说读写翻译能力都应该是基于未来工作岗位的,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这也是ESP 课程应达成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从表3 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喜爱翻译法,这与表2 所示的学生希望在ESP 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是相一致的,因为翻译法注重语篇的阅读理解及翻译。学生有提高ESP 听说能力的愿望,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但期待并不高,表3 显示,听说法和交际法的均值分别为2.411 和2.392,而任务型教学法的均值只有2.021,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接受这个教学方法,因为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任务完成的过程,这也说明高职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因为任务型教学是“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15]。
(四)评价手段
我们知道根据Oxford 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结果知道,平均分是4.5-5 表示总是使用学习策略;3.5-4.4 表示经常使用;2.5-3.4 表示使用情况一般;1.5-2.4 表示通常不使用策略[16]。这种分值标准也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或态度,得分越高与所持有者的学习倾向或态度越符合。因此,从表4中我们知道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开设ESP 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当面临考试问题时,学生是比较偏向不考试的(均值为3.542),即使考试,最好也是开卷考试(均值为2.641)。就技能测试而言,听力和口语测试都是学生所畏惧的,均值没有超过2.5000,分别为2.101 和1.791。与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法和所期待提高的技能相符合的是,学生对翻译考试还是比较赞同的(均值为2.950)。从学生偏爱的评价手段,反映出了ESP 教学的方法和教学侧重点,可以说目前的ESP 教学还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为主,听说能力还是没有被重视,就目前而言,ESP 课程教学还是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五)教材选用和满意度
从表5 可以看出,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主(占62.4%),但是学生的满意度仅为22%,其次是教师自编教材(24.2%),英文原版教材和改编教材分别为6.3%和7.1%。学生对教师自编教材和改编教材比较接受,满意度分别为42%和31%,这是由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编或编写的,在内容、难易度、趣味性方面都比较符合学习的需求。从表5 中我们也能看出,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少,学生满意度也不高。
四、几点建议
从以上学生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情况可知,学生认为高职英语后选ES 作为后续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高职英语与ESP 课程要做到顺利过渡,无缝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衔接二者呢?根据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ESP 课程教学有一点借鉴作用。
(一)ESP 课程教学的规划和管理
高职英语后ESP 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展现出学校市场竞争力,当前ESP 教学一般由高职英语教研室或各系的专业教研室负责。为了保证高职英语后ESP 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学院需高度重视及完善ESP 课程的管理和规划,非常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教研室来调配ESP 教学资源,加强高职英语教师与ESP 课程教师的沟通、合作,从而确保各个专业整体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及连贯性,真正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与ESP 教学的衔接。
(二)ESP 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ESP 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对高职英语后的ESP 课程进行合理定位,兼顾专业发展要求,着眼于岗位需要,重视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及技能,避免高职英语教学“全面出击”的模式,需强调的是,ESP 是高职英语的延伸和升华,其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就是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三)ESP 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
ESP 教学实施的保障需拥有兼具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高英语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学院领导对ESP教师的成长及发展要不仅要重视更要努力创造条件,学校应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高职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组建教学合作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学院可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激励措施,公开“选拔”ESP 教师,促使高职英语教师及专业课教师努力向“双语“教学方向发展,既能使教师扬长避短,保证教学效果又可以保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ESP 教材的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ESP 教材的满意度都不高,所以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ESP 教学的原则编写或选用教材。ESP 教材的开发不是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去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因此,教材的选择要避免专业性太强,注意趣味性,兼顾职业性,突出实用性。Carver 指出ESP 教材应做到:真实的语料(authentic material),基于目的(purpose-related orientation),及以自我学习为导向(self-direction)[17]。除了建设高质量的ESP 基本教材,ESP 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ESP 教学变得更为实用化、时代化。
(五)多元化的ESP 评价和考核形式
对ESP 课程的评价,教师应该摒弃重知识、重检测,轻能力、轻督导的传统模式。ESP 课程的评价及考核,应注重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运用,检测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取教师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方法,建立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釆用平时练习、期末考试、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的方法,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最终真正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六)改革ESP 的教学模式
ESP 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性与职业性,所以在ESP 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相关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运用和实施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对比教学、模拟仿真、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语言,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又进一步学习语言。另外,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模拟并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9-19.
[2] Halliday M A K,McIntosh A,Strevens P.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Longman,1964.
[3] Strevens P. ESP 教学二十年[J].国外外语教学,1986(2):1-5.
[4] Robinson P C. An overview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M]. In Coleman,H.(ed.) Working with Language,1989.
[5] 杨惠中.科技英语的教学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58-60.
[6] 张义斌.英国ESP/EST 教学与研究的近况[J].外国语,1985(2):72-74.
[7] 邓海.国外ESP 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20-23.
[8] 范谊.ESP 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3-48.
[9] 秦秀白.ESP 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3.
[10] 王蓓蕾. 同济大学ESP 教学情况调查[J]. 外语界,2004(1):35-42.
[11] 蔡基刚.ELE 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22-28.
[12] 刘润清.21 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21- 27.
[13] 王爱琴.高职ESP 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76-78.
[14] 黄子辉.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ESP 教学的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4-76.
[15] 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6] 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the teacher should know [M]. 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90.
[17] Carver D.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 The ESPJournal,1983(2):131-137.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