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创新

  • 投稿吴域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68次
  • 评分4
  • 92
  • 0

彭园琛,伍林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峨眉山,61420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形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培养卓越人才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考招生机制是基础教育指挥棒、人才流动指引器、高校人才筛选器,它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基础的人力资源。但是,传统的招考模式逐渐滞后于时代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多次选拔考试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为卓越人才的培养选拔“适切性”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招生机制;卓越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16?04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作者简介] 彭园琛(1994-),女,湖南长沙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伍林(1982-),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教育与阶层分化.

一、引言

随着教育走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关于“高校功能定位”的争议日益升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求知”“求职”“坚定政治修养”等“育人”[1]功能。实则,这些“功能预期”大多数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而言的。需要明白,大学存在于社会,就不但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也要服务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简称“两个服务”)。本文所探讨的主题“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影响”,既关系到大学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又关系到如何“输送人才”“输送何种人才”的问题,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就能贯通上述“两个服务”的目标。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重要任务是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高校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到人才就业的中间桥梁,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从个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只不过,伴随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发挥作用正在弱化”[2],如何能够使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之后,发挥天赋、激发创造力,成为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要、进入社会流动快车道的“卓越人才”,也充分考验着高等教育的“中间调节”功能。

高校招生机制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基础教育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取向及质量,其招生取向、录取程序、录取标准等都对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创新改革高校招生机制,建立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招生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卓越人才培养,既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使命。

二、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考以及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及制度作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点,是对潜在人才的发现与选拔,是对社会人才结构与质量的初次划分。通过这一工作使有开发潜能的人才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以使其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适应时代新需求的卓越人才。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计划与形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其质量,而直接关系到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成效。中学作为未来卓越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培养的形式与内容同样受到高考以及高校的招生机制的影响。

(一)高校招生机制是基础教育指挥棒

中学教育为主要阶段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高校招生机制,包括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标准,都如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基础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教师循高校招生而教,学生应高校招生而学,高校招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高校招生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可阐述为牵制基础教育目的、引导基础教育过程和评价基础教育结果等方面。未来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高校招生这根指挥棒。

(二)高校招生机制是人才流动指引器

高校招生机制的指引器作用主要体现在高中毕业生分流调控机制上。通过增减考试门类,改变应考条件,调整实施范围等,可以对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高中毕业生的人才分布和结构实行控制,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是由各省招生机构组织实施的分省录取。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核准的招生计划总量划分各个省的录取计划。就一个地区而言,高校对这个地区分配招生计划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以及考生的报考。高校招生机制于此发挥作用,影响着未来卓越人才的地区间流动,招生机制的不合理很可能造成地区间人才分配不平衡,过分集中则容易造成人才间竞争激烈,有可能导致一大批未来卓越人才的流失。

(三)高校招生机制是高校人才筛选器

招生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我国高校招生方式逐渐从一元开始转向多元,逐渐开展并扩大自主招生,实践大类招生,这一系列改变都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才发展需要,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而作出的努力探索,为未来卓越人才的筛选而进行的改进。以往按照高考成绩高低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学生捆绑在应试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高考成绩成为分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唯一依据,学生个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被排斥在外。然而事实上,高校招生考试并不是要将学生分出好坏,而是要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让各高校选择符合自身办学特点和需求的学生,是否招到适合本校要求的学生是高校招生时应该考虑的关键。高校招生机制正是一架筛选器,它的每一次调整,都决定着高校能招到什么样的人才、是否能招到卓越人才后备军,能够招到适合本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的人才。

三、目前的高校招生机制不利于卓越人才培养应该说,目前的招生机制虽曾对人才培养起到过巨大作用,但对于卓越人才培养,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知识记忆重于能力考核

高考指挥棒大概,不仅指挥着高中,还指挥着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办学,影响着在校学生和教师正常的学习和教学,而且对家长和社会公众,甚至对社会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等,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使人们的意识、行为乃至社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向“高考指挥棒”看齐。“高考高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成为当前中等教育中看似夸张、却又真实的现实。

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高考重知识轻能力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束缚了人才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考受“知识本位”价值观的指导,过度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技艺的准确与熟练等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种立意对中学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中学为提高升学率,偏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和发展,造成苦学和读死书的情况,不利于考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并且,学校为适应高考所作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演习”,大都以死知识的储存量作为判别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也根据高考的“行情”,以扩充死知识的储备作为高考竞争的实力。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一个卓越人才最为重要的因素,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培育及提升。

(二)人才甄别高于人才发展

当前的高考仍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即“将不符合其标准的考生排除在外”的考试,其选才标准具有同一性特征,对同一考生群体实行相同的评价标准体系,实施高分录取的所谓“择优录取”原则。它过度强调了选拔和甄别功能,弱化了对学生的评价功能,成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这种选拔性机制,造成试卷实际难度逐步加大,逼使老师和学校要在正常的教学之外增加大量的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又反过来使题目的难度更进一步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机械式的应试教育和升学主义。其结果只能是加剧高考的主要缺陷,即按学术性智力标准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而忽略不同高校类型的特点和不同考生的智力与个性发展等天赋特征,造成的漏才现象和人才培养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未来卓越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自主招生限于一统招生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 年,首先是在22 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有近100 所大学实行。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一统到多元的招生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本意在于根据高校办学特色,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突出个性的未来卓越人才。然而,根据规定,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分数上,一般不能低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实际上就是一本分数线);二是在数量上,不能超过当年本校招生总量的5%。其次,自主招生针对的是两部分学生:特长显著的和综合素质特别高的。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 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 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 万考生总量的0.05%。因此,就这个意义看,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3]。这些因素的存在,加之自主招生标准的弹性,使得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未必能够满足人们对之寄予的期望,未能真正选拔出未来卓越人才。

四、创新高校招生机制,加速卓越人才培养

(一)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强化能力素质考核

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创新性强、潜力高的人才作为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站——高中教育理应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高考这个指挥棒,更应尽快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强化能力素质考核等一系列举措为推进课程改革引航。通过充分挖掘考试的潜能扩大正面引导作用,缩小负面影响,使当前考试的导向功能中太多的抑制与伤害作用转化为激励作用,使考试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上担当重要角色。

1999 年,教育部推行了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3+x”模式,3 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X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不同科目组合。这种考试科目的改革将考生从完全固定的高考科目中解放出来,向开放式设置考试科目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可能的改革,一方面要扩大考试科目设置范围,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力来选择科目,不仅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还能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以选拔适合自己的未来卓越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完善考试方法与形式,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渗透的能力。英国证书考试中的必做卷、选做卷、特殊试卷和学校评定部分,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卓越人才后备军

首先,招生考试方式的多元化是由学生的多样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其一,学生不是同质的、单一的抽象群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人。人的独一无二的差异性使人的实践成为必要,正如阿伦特所言:“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同一个模子无限复制,所有人的本性或本质都完全一致,并且和其他事物一样可以预测,那么行动就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奢侈。”[4]其二,不同办学模式的高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高校选择的未来卓越人才对象有着自身的标准。

其次,高考改革需要实现学生全面考查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实现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每个卓越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大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求异思维品质的考查。全面考查是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核,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高考在注重全面考核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个体差异的考核。

对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除了审查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这需要中学教育机构的配合,以记录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平时表现。平时表现应真实反映和再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2)研究活动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及发明创造活动的情况。

(3)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包括校方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参加大型团体活动表现的评价和表彰情况。实践是人们认识前进的推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丰富认知,对事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产生深刻的体验。先前的实践经验往往对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

(4)心理素质评价。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衡量个体健康的标准,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这是卓越人才必不可少的。考查可以通过单独的心理测验来进行;或者设置模拟情景,通过观察考生的行为反应来判断;还可以通过命制考题,在考试期间进行。从而引导中学教育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输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

(三)实施多次选拔考试,避免漏才失才现象

由于高考的一次性特征使之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们对高考最为诟病的便是一考定终身制。一些考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不得不选择复读,这极大地浪费了人才和时间。应当适时进行考试时间的改革,采取多次考试的方式为考生提供便利,如推广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目前已有北京、安徽、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进行了春秋两季考试试点,广西试行两次高考,本、专科分开进行,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两次高考中的一次或两次应试。也可以把两次考试成绩之和或者平均值,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以求公正。多次考试使学生有多次参考机会,可能降低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增加考试的公平性为科学选材提供条件。可以尝试增加考试次数,更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对有些科目,例如外语,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采取每年多次考试的办法,以最高的成绩或者最近的成绩为准,也能达到激励之效。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面试的科学化。统一的纸笔测验能够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容易操作,也更客观化,但很难测试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方面的品质,比如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面试虽然更主观,更难以操作,但能够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层次性、敏捷性。由此,面试要科学化以进一步实现卓越人才的选拔。

(四)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高校选拔适切性

适切性不仅意味着选择适合高校需求的学生,也意味着选择适合学生和自己需求的考试方式,因此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能有效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的适切性[5]。

当然,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高校实行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并非都要自行举办招生考试。高校可以选择和委托专门的考试机构,按其招生要求代为组织、实施考试,选择适合的人才。考试选择人才毕竟是一种专门学问,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能力举办高质量的招生考试;在考试命题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同一项成绩,不同需求的高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同一项成绩不同的用人单位解释不同,用人单位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选用人才的英语标准,至于如何测量学生的英语标准就由专门的考试部门负责[6]。同样,可以采用统一的高考或者委托专业化考试机构提供专门的考试服务抑或自行组织考试(在有能力的条件下),然后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确定选拔的方式、内容和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专家的智慧、功能及主体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吴晓林、赵志鸿.从“过渡阶层” 到“积极公民”——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整合功能研究[J].高教探索,2010(4):30-34.

[2] 吴晓林.“阶层复制”还是“精英循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43-47.

[3] 柯柄生.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N].中国农大新闻网,2010-12-02.

[4] [美]汉娜?阿伦特著.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5] 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3):5-10.

[6] 杨悦,孟芊.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10(5):69-72.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