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 投稿甲鱼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10次
  • 评分4
  • 78
  • 0

白文龙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遇到了巨大的问题与挑战,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顶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的高校,面临全社会的关注以及国家持续发展的急切需求,必须做出改变,深化教育改革.本文阐述了高校现阶段人才培养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与盲区,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6-02

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和经济结构转型、反腐败、外部安全环境共同成为制约中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每年七百万的毕业生看似成为强大的人才储备,但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由于基础教育的僵化等问题,人才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未来.而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最顶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的高校,承接了大部分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大的问题,我们不但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而且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也很难培养出来,学生大都没有自己的特长,很难适合社会的需求.

1 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型新人才

1.1 理念问题

首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根本,把学生当做独立思考的主体,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发挥自己的本领.只有落实这样的理念,才能达到创新.创新型的人才是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的,他们不是模式化的机器,而是能够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思想占据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用全新的、不一样的想法去思考问题,如今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健全品德的养成,忽略了实践.虽然本质上一直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学校评定学生的优秀率仍然以分数为主,得分高的就是好学生,得分低的就是差生,根本不管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何,也不管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试问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达到全面发展,这样的理念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2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在古代,盛极一时的封建性教育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长久的发展,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教育也一步步发展起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高度重视下,中国教育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虽然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高校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在质量提升上还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存在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投入不足,创新实践训练不够,考核办法不够合理.改革才能发展,求是才能进步.高校的教育制度应在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下得到重大突破和转变.

1.3 选拔模式问题

我国的人才选拔主要靠高考.高考制度本身的单一性,使学生受到了思维的限制,其最根源的实际是高考制度本身,虽然近几年高考在题型和形式上做了改革,但其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本质始终未改变.应试教育的存在是高考升学制度的催生,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分数,素质教育理念并未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全面提升,人格的塑造变得紧迫.而作为学生把自己的希望都押在了分数线上,他们的人生犹如一盘棋,而高考成绩则是他们这盘棋上最重要的棋子,大有一子落错,满盘皆输之感.在他们的世界里,学习和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素质的培养都不必在意.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校门后,如何培养他们,给我们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国家对人力资源的分配,社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提供的发展空间、日常考核等方面的考虑,从而导致不合理选拔、晋升模式日益加剧.

2 为什么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1 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决定的

高校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以提升高校人才为目标,发挥人才培养的主要功能.成为哪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样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是必须研究和面对的.高校应针对客观条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应积极打牢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高校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要建设自己的创新小组,要集合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大胆吸收和采纳不同思想,要努力探索新的学科,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高校要利用自己的科研资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也有义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2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大学的发展模式、专业特色,科研探索能力、人才输出能力,都积极的发挥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高校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就业.学校领导要起到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基础院系的领导、教工都应植入这样的思维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提高,并且不断提炼和提升自身,完善制度.这也是高校长久发展的机制和肩负的社会责任.

2.3 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校的支持,也让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就中国当前的形势来说,经济的不断增长,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创新是一项新发明诞生的源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国与国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学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教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4 以服务社会为理念美国大学为我们的榜样,铸就世界强国

以美国的大学为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不但注重理论上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的教育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相融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切具有实际意义的服务.总体来说,美国的高校教育更注重与创新相结合,使教育、科技、经济三者有力的结合,彼此促进,建立起统一的创新体系.

3 如何进行改革、突围,迎接挑战,利用契机发展壮大自己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功创业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各个学校本身来说,必须要树立满足就业和社会需求的新的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方向、专业结构与教学内容、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来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求,来满足发展对人才的数量的结构方面需求,与就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相适应,来加快教育的体制的改革与制度的创新.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建招生、培养、就业综合协调体系.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专业的设立、专业的改造必须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2)建立与行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综合协调机制.让学校与地区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地方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与定制培养.

(3)重视特色的学科建设.未来的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大学都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式,学校要建设有特色的大学,一定要打造新的有学科性的、有特色的专业和课程,而有特色的课程就必须根据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设置,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符合社会就业的新理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换言之,这是办好特色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群,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4)根据产业的战略调和产业的升级的需求及时来增设新专业,为发展促专业,来改造传统的专业,调整改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的专业,并且要让这种的做法在学校中形成惯例.

(5)要把就业形势要和专业设立有效的联系起来.积极鼓励就业部门根据地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及近些年来学校就业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6)支持各个学院有效的开展具有专业性的并且建设综合的新的改革试点.在人各个方面才的培养模式、教师队伍的队伍、课程发展的教材、教学新的方式、教学的具体管理等影响其本科专业的发展关键环节来高效地进行综合的有效的改革,强化其内涵的建设.结合省、市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本校的大学的特色化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个学校的特点加大力度,重点的培育和建设一批有鲜明的特色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效的专业和学科.

(7)积极利用国家开展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这一机遇(免费,可大幅节约培训成本),完善和优化本校课程,广泛利用共享资源,建设覆盖全校、服务本校教师的网络培训系统.

(8)最大范围的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调整学校多种实验成果和教学实践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建立起一个可以影响到教育教学等多方面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资源信息库,从而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内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来支持学校与科研的院所、行业与企业、社会有关的部门的合作与共建,形成大学生的校外实践的教育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资助大学生来开展开创新行业.

(9)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学校要建立一些新的符合本校特点的供应教师教学的发展的中心,积极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研究中交流,进而促进教学的改革,还要积极的开展质量的评估以及咨询服务等平台支持各项工作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素养获得全面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翟玉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文教资料,2009(8).

〔2〕何涛.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

〔3〕顾鑫伟.高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4〕江少华,殷春芳,陈晓平.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技巧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