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民办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 投稿花生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45次
  • 评分4
  • 49
  • 0

季建国(南通理工学院)

一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1 何谓综合素质谈起素质这个词,解释很多。新华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对教养的解释是:“教育、培养,指受过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即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的特点,这是从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素质。关于素质的定义目前有五说,第一,要素说———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第二,构成说———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构成的;第三,发展说———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品格等);第四,能力说———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素质就是能力;第五,统一说———人的素质是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和适应性。这几种学说各有各的道理,侧重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指出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包含在人身上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又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英国作家罗伯特·赫勒所著《综合素质》一书,指出了现代人在职场必须具备的一些实用技能,让一个人更有效地领导并影响他人,也教会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和动力,成为杰出且成功的职场人士。让我们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情况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日臻完美。具体来说,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法纪意识。第二,能力素质。包括工作压力承受、创新发明意识、实践应用、生存发展能力。第三,专业素质。包括专业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专业特长。第四,健康素质。包括出勤比率、生理状态、形体训练。第五,心理素质。包括心态平稳、胸怀气量、适应变化。第六,审美素质。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艺术才能。第七,角色素质。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

2 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民办高校的定位即为各级各类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现代社会所需的“职业人”。上述七个方面的素质都囊括其中,说得通俗一点,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谋求一份职业的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二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包括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专业技能是民办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主要筹码,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显性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其他隐性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也是他们立身于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但无论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在第二种能力的培养方面即隐性能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社会适应能力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都是现代职业人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这项能力是企业考察民办高职学生是否“适用”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样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分出彼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二种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哪个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就是它办学的最大特色。

3 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国家、社会、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适合各种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配合、协同支撑的优良环境,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1)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国现代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80 年代初才开始出现,90 年代至本世纪初有了较快发展。据教育部2012 年官方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高校有707 所,在校生533 万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这是由国家现行的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所决定的。在2014 年中国教育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 年后近700 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涉及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现有近2500 所高等院校,改革之后,将有1600~1700 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 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调整,教育结构首先要实施战略性调整,我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升到70%~80%。前些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能的人才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今后国家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 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国家将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职校学生成才的渠道不断拓宽,学技术照样可以成为专业拔尖人才。

(2)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及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一味看重文凭与学历的用人观念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务实的选才理念:不重文凭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职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是明显的例证。而一些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屡屡碰壁,这说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已成为录用人才的主要标准。

(3)广大家长及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及社会选拔人才标准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高考考生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考学的目标更趋理性和实际。以往考生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现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就业的专业,然后才考虑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功的高职教育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及路径

1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准确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既然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民办高校就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现在许多学校意识到这一点,但学生职业素养不是仅靠高校就能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不应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开门办教育,要与社会、企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高职学校办学定位要准确,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双高”目标做文章。其次,在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环节,有得放矢地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在专业技能课考核中,不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而且团队合作精神、动作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文明安全作业规程、工作环境卫生等,也要纳入考核范围。这样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和训练中得以提高。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怎样通过有效教学,把许多人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重大课题。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成功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彰显出来了。

2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民办高校学生,要牢记使命、积极配合、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动机不一,因为考试失利,无奈进入者有之;原来学习基础较差,考不上理想学校者有之;行为习惯较差,进来混文凭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根据笔者多年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学实践,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一方面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具有“90 后”青年人共同的特点,喜欢时尚、运动、网络、交友等,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高考中失利。现行高考录取仍然实行按分排队的政策,他们忌惮别人视他们为“差生”,有些学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有自卑心理。事实证明,民办高校许多学生一点也不比公办高校学生差,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其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包括高考录取制度已不能适应科学、合理选拔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

因此,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首先注重对他们的入学教育。

民办高校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使命,许多学生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差生”“熊孩子”。从何抓起,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着手。许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心态各异,真正出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而认真学习的很少。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有所考虑。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结合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3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多方面谋划。首先,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就知晓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民办高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工匠”,而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次,教学部门、招生就业处、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要联手抓好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指导。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专业知识。要通过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现在许多企业都想把高职生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实际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明智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要想获得综合素质好的高职学生,企业应该主动对接学校,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有:第一,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第二,学校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要主动征求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进入课堂充当“兼职教授”,提供实践知识,指导实训并宣传企业文化。第三,引入并逐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聘请职业规划师进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第四,高职院校教师要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设置,编写教材,审定教学计划,提供研究课题,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带着课题、技术难题、教学任务深入企业攻关、调研。学生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在全真环境中提升技能与素质。

5 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多元评价、综合评价

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评价学生的方法,创设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按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确立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甚至有的课程只需实践考核即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其成绩及获奖名次,包括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可折算学分,记入成绩。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起点较低的生源,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认可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专业教学计划如何制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对学生所学课程如何评价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走向。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尽快改变不适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帮助他们学好技术、成人成才,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双金.论职业素养及其教育途径[J].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

[2]季建国.民办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J].职教通讯,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