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两篇满分作文看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导向

  • 投稿狂丸
  • 更新时间2018-03-28
  • 阅读量672次
  • 评分4
  • 10
  • 0

  我的电脑文件夹中收藏有两篇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它们让我绷紧的神经得到了一次较为彻底的释放。


  这两篇作文,一篇是曾经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2009年广东满分作文《我笔我心》,另一篇是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场出现的满分作文《与你为邻》。为了方便鉴赏,这里先把两篇作文呈上,让读者一览:


  我笔我心


  我看着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还有不到四十分钟了。看来我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没有为作文留下足够的时间。


  常识,常识,我该怎么办?考场作文以写议论文为上策,这是临考前老师耳提面命的常识。考场作文最忌标新立异,这是课堂上老师再三强调的常识。考场上,你不要胡思乱想,这是出门前妈妈再三嘱咐的常识。


  天啊,这么多的常识,可是我完全没有按照常识去做,我该怎么办?


  我告诉自己要冷静,是的,冷静也是考场上的常识;我告诉自己要自信,是的,自信也是考场上的常识;我告诉自己,要机智,是的,机智也是考场上的常识。


  环顾四周,大家都在奋笔疾书,都会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大段大段文采飞扬的佳句?一个一个妙笔生花的词语?还是引经据典或是评论时事呢?应该都有的吧,考前都做好了准备的,考场上就要应用自如,这是常识。


  可是我呢,要是让老师知道了,肯定要急得不行了:“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总不听呢?”要是让妈妈知道了,肯定又要教育我了:“高考啊,你怎么能冒这样的险啊!”


  是的,很明显,我没有按常识出牌。写到这儿,五百字了,没有一个经典的论据,没有一个华丽的句子,当然也更没有引用典故、引用名句等必要的考试手段。我这篇文字算什么呢?无论如何也算不上考场的“常识”文本、“标准”文体……议论文啊!


  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我知道自己很紧张。在这样大型的考试里做出这样大胆的举动,如此不计后果。


  但我也有自己的常识,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我笔我心;我知道,我要在每一个文字中留下自己的感情;我知道,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总要有人突破常识,才会有新的天地,就像那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总要有人走出常识,才会有新的创造,就像杂交水稻的诞生。


  我轻轻地笑了,是的,我不是一个乖孩子,没有按常识完成作文,但是,我知道,我做了我该做的……在写作中写自己最真实的。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常识?


  与你为邻


  广东考生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的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据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介绍,2009年的《我笔我心》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时,排在同时发表的当年各省高考优秀作文之首,可见编者对这篇作文也是极其推崇的。


  如果把2009年的《我笔我心》和2010年的《与你为邻》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它们之间至少有以下三个共同之处:


  1.两篇文章都对自身的心路历程作了一次坦率真实的叙述,充溢着真情实感。


  正如广东开平市开侨中学程小春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所点评的那样,《我笔我心》是一篇“信马奔驰的放胆作文”。考生之所以放胆,就是把自己对作文“伪常识”或死守常识做法的反感渲泄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道出自己写作的“真常识”——冷静、自信、机智。作者的这份坦率,加上他那“尖利”的语言,很好地诠释了他对常识的理解,其产生的良好效果不一定就是让人感动,但它一定会让人激动,甚至击节赞赏。而《与你为邻》用的是平实却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叙述了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一种不得已而又令人心酸的“民工阶层”现象,激发出读者的另一种共鸣——在情感上被深深的打动,甚而为之流泪。


  近几年来,负责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组工作的是华南师大的陈妙云教授,对于近年高考作文有自己的看法,她在自己主编的书中说:“在我们的学生作文中,更多的是那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注水’之作,这类作文大多没有生活积淀,靠的是华丽言辞的堆砌和哗众取宠的感叹,‘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考场作文很难打动读者的心灵。”在这样的背景下,两篇充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受到青睐乃是理所当然。


  2.突破陈旧套路,不为技巧而技巧,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无数作家的创作实例说明:文章有法,但无定法。技法之优劣不在技法本身,而在于它的运用是否恰当。


  翻开前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你会发现明显的共同的套路:①言辞优美的排比开头,然后又以类似的排比收尾;②首段抛出一个总体观点,收尾一段小结,中间二至四段以并列式的分论点铺开;③语言华丽而内容陈旧,观点没有新意和质量可言,看不出是新写的作文还是若干年前就写好的作文;④在纯熟的技巧之下,安插上读者在其它优秀作文中看到过的句段,对照作文材料来看似是而非,明显虚假……相对于这众多技法至上的作文而言,这两篇考场佳作是不太那么死守技法的。《我笔我心》看似杂乱无章的叙述恰好是他考场心态的良好的表述,《与你为邻》看似漫不经心的起笔却奠定了文章真实、朴素的基调。更重要的是《我笔我心》那紧张得无所适从的笔调看似无心,却是以妙笔掀开了“伪常识”的面纱,巧妙地实现了“破”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真常识”观点的“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与你为邻》在回忆中将往事娓娓道来,情感的流淌有如因天然之力而形成的山溪,紧处跌宕,缓处荡漾,而倒数第二段将笔墨宕开,很好地照应题目,将开篇一段的内容拓宽、挖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总之,两篇文章都没有滥用技巧,并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技巧为内容服务的宗旨。


  3.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到写作内容和作文材料的高度契合。


  考场作文最大的特点是“戴着脚铐跳舞”,所以考生和老师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能否“切题”,然后才是其它。由于有材料的诸多限制,且在有限的写作时间里做到“切题”,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众多作家尝试写高考作文却多数得不到好评就是明证。


  要做到切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包括隐含信息);二是对所写内容有较深透的认识,行文中要达到写作内容与作文材料的高度契合。《我笔我心》揭露的是现时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了应试,我们把学生作文当作教学流水线上的产品来生产。这是一篇既能把握时代脉搏又十分切题的文章。其切题之妙体现在作者大胆的“破”和自然的“立”,这需要超乎寻常的自信。它具备了前面所说的两个条件。首先,它紧扣材料中“常识须推陈出新”的信息暗示;其次,作者对生活中的种种“写作常识”有较深透的认识,所以写来得心应手,切中写作材料的核心。《与你为邻》所写的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痛,聪明的考生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隐痛”与命题的契合点。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缺少审题功力者可能会在作文中忽略了“我”这一隐含的对象,“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而对“有形”“无形”的定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作文的质量。我们这位写出满分作文的同学把握得很好,文中的“我”存在得很清晰,而“你”有实指的对象,结尾处扩散到不具体的对象,都能契合标题隐含的信息。


  平心而论,这两篇作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仍显稚嫩。但高考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来说,阅卷老师的评分,必须给不同作文水平的考生以公道,因此,凡是达到本次阅卷场最优秀等级的一类作文,应该给予满分,至于以“文无止境”作为理由而反对出现满分作文的观点,大可置之不理,因为那毕竟不是从“考场作文”这个特殊语境作出的专业的评价。


  那么,这两篇满分作文对现今的高中作文教学有何导向作用呢?


  如果说2009年的《我笔我心》是向高中作文教学发出了一个比较明析的信号的话,那么2010年的《与你为邻》则是对信号的再次确认,再加上2010年满分作文的缩水及低于往年的平均分(师生普遍认为今年作文题是很好写的题目),我们可以判断,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正旗帜鲜明地指引着作文教学的方向。


  一是提倡抒写真情。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真挚的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在作文中“抒写真情”是中学作文教学历来的主张,这恐怕是没有几个语文老师生出疑问的。可是为什么高考作文呼唤真情变得这么艰难,甚至还要作文阅卷这个指挥棒来指引呢?问题出现的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本身。应试作文产生的捷径是“套作”,是把作文当作教学流水线上的产品来生产。由于教学追求速效,教师的教学不是把功夫放在学生眼界的开阔、思想的锤炼和感情表达技巧的修炼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模仿优秀作文。也有的是学生畏惧写作训练中的种种困难,想走捷径,热衷于“拼装”“套用”和“嫁接”。


  例如2009年高考阅卷时专家组给出的“套作”样卷《本真常识》一文,开头貌似很有文采地写了一段话,引出他所谓的“常识性生活”,然后依次写了三段:①保持天真是常识,②保持本色是常识,③保持情操是常识。如果说这几个分论点读起来只是让人觉得似是而非,那么最后这一段,就完全露出了套作的尾巴:


  常识是我们生与俱来的本性。所以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便拥有了十几年本色的童年。然而,在社会环境的消磨下,我们逐渐丧失了起码的常识,从青年到中年……


  连小学生都知道,常识不会与生俱来,而是人在学习或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的,为什么高三学生反而不知道了呢?这实在令人深思。或许,这正是高考作文阅卷更加强调抒写真情的原因所在吧。


  二是呼吁关注时代。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与社会隔绝——而事实上,为了追求应试的效果,有的学校试图隔绝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连一些重要报刊的新闻,中央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联播”,学校也不提供收看和阅读的便利。学生要用作文材料,怎么办?背诵书本上一段段概括好的事例,背诵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因为缺乏真切的体会,结果运用起材料来驴唇不对马嘴,漏洞百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做法的危害不言自明。说到底,我们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使之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因而适当地让学生关注社会甚至走进社会是十分必要的。自然,最为直接、有效地考查这一点的,无疑是高考作文。


  学生对时代关注到什么程度为好呢?我想没有也没必要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但应该有一个底线,即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不做桃源中人,以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个人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和理解是有限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他们在考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一点,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国际、国内大事。事实上,凡是关注时代的学生,他的作文或是切中时弊,或是感受时代生活的朝气,或是对时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能让阅卷者在很短的时间里产生共鸣——至少是认同。《我笔我心》因为关注作文教学的现实而生出一种“大气”,《与你为邻》因为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群体而产生了感人的力量。这,就是关注的效应。


  作者:何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