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显示我们的学生培养目标正从知识至上向素养导向转变,这为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校该如何通过创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途径、整合德育资源,真正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基于高中学生实际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实施,将德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基于学生发展所需,整体规划德育目标体系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低效甚至无效的首要原因在于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空泛,无法与学生的真实思想和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因此,要想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就要在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德育目标及内容。我校依据这一思路,在校本德育目标及内容上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分层设置德育目标,突出“问题解决”导向
学校依据育人总目标“培养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健全人”,针对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设置了三个分级目标,并在分级目标引领下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由易到难、步步攀升的过程(详见表1)。
图片提供: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例如:针对高一学生刚入学后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波动,如心高气傲、心理落差大、缺少目标等问题,学校制定了以“入轨教育,享受规则”为总目标的系列教育内容。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校本教材《德育读本》,参加“明校规·知礼仪”竞答活动,听取校内名师等开展各科学习方法指导以及毕业生代表传授学习经验,接受个别辅导或同学间的交流分享等,深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自身定位,摆正学习心态,从而更快地融入高中生活。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由于受教师和家长关注相对较少,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及心理懈怠等问题,学校开展了以“励志教育,砥砺身心”为总目标的系列教育活动,希望借此砥砺学生身心,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为高三的奋斗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校组织的“远足训练营”作为抗挫折教育的标志性活动之一,被学生称为高中生活的最大亮点。从2003年起,我校每年四月份都要组织高二学生参加远足活动,从学校至目的地,学生要徒步往返30公里左右,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耐挫能力与合作精神。经过几年的摸索,远足活动已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成为我校著名的德育品牌。
高三年级属于冲刺阶段,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学业压力最大且即将步入社会等问题,学校以“成人教育,憧憬成才”为总目标,通过开展“十八岁成人礼”和“高中最后一课”毕业典礼等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奋斗过程中体味成长、感恩和回报,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分类设置德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提供与其发展相契合的教育内容。以我校的德育内容为例,学校以养成教育为起点,并结合实际设置了亲情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多类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在德育总目标统领下产生内在关联,发生聚合反应。同时,学校还会依据教育形势发展和学生身心变化,不断调整教育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我校除了针对学生共性特点开设心理课、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外,还抓住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开设“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等内容的专题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来访学生及家长提供专业帮助;利用每周的活动课时间组织心理社团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外在世界,改善心理问题,愉悦接纳自我。
二、完善德育工作途径,系统构建三類德育课程
为完善德育工作途径,学校依据德育目标,严格遵循学生品德“外塑→内化→内生→外行”的形成过程及规律,系统构建三类德育课程,实现了德育方式从生硬说教型向情理激发型转变,从逼迫强制型向正面引导型转变,从包办代替型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单一管理型向多情境、多媒体全方位地转变,也使德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巩固德育专项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价值信念
学校通过政治课、学生党课、主题班会、团会、专题讲座、道德讲堂等传统方式宣传德育主旋律,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认知,促进学生品行由“外塑”到“内化”和“内生”。例如:作为李大钊的母校,我校依托独有资源建立了校内的李大钊纪念馆,它也成为唐山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一新生入学后不久,学校会组织他们到校史馆和校内的李大钊纪念馆参观,并请李大钊思想教育研究会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老校友的生平事迹、卓越成就及高尚人格。详实真切的史料讲解深深打动了学子们,也让“成为‘铁肩学子’,勇担社会责任”的信念在他们心底慢慢生根。学校还利用“道德讲堂”鼓励师生共读经典诗文,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分享主流媒体上宣传的或是身边出现的好人好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探索学科课程渗透,于无痕中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关内容,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由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各学科备课组长共同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学科德育渗透要点》,结合各学科不同章节内容,明确其中需渗透的德育要点,并举出具体的教学实例,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同时,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新课标指导下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实践反馈研究”,探索在各学科知识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抓住学生各种思想、情感产生的心理运行机制,运用有效的渗透方式,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并总结出讲授分析法、解疑答难法、兴趣教学法、榜样启迪法等共性方法,通过示范课展示在校内推广。
比如: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时,与学生共同讨论节能方案,并要求学生撰写家庭如何节能的实施报告。学生通过学习、走访、实验等方式,分别提出了电视机、电冰箱等常见家电的节能方案,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善待自然,善待自己”的真正内涵。
3.创新德育活动课程,在深度体验中升华学生思想情感
陶行知曾指出:“要将德育置于生活之中,以生活教育学生。”因此,学校还借助各种社团活动、节日或纪念日活动、各类主题活动(公益劳动、成人礼、毕业典礼)等,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中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目的。例如:我校自2009年起每年6月下旬都会举办中学毕业典礼,希望这高中“最后一课”成为学生走向人生新征程的起点,激励他们飞得更远,变得更强。毕业典礼共设同窗情、父母恩、师生谊、桃李盟四个篇章,内容都是学生们在高考后自编自导的。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融入了巧思匠心,为学生的高中生涯画上了完美句号,也触发了他们对未来新征程的信心与憧憬。
图片提供: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三、多方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德育工作基础保障
在贯彻落实校本德育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我校还积极整合社会上的人文、历史、科技、企业等资源,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各项基础保障。
1.积极联手社区资源,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学校通过与社区联合,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禁赌宣传、义务劳动、慰问军烈属、法制教育、读书读报等有益的游乐活动,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中安全、健康地度过假期。学校还通过建立警民合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与附近部队合作,开展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等。
2.挖掘社会人力资源,提供德育智力支持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等社会各领域名人资源,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就前沿科学研究、人生发展规划、艺术学习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点燃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学校邀请中国评剧艺术家张俊玲老师为学生开设评剧艺术欣赏课,并组建校内“小百花艺术团”,不但让传统艺术在校园中继续绽放光彩,而且通过《成兆才》等经典剧目的讲授,使学生感動于先人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3.借力社会团体资源,拓展德育实践基地
学校还充分整合周边的社会团体资源,不断扩展我校的德育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学校已与冀东烈士陵园、李大钊纪念馆、唐山科技馆、西郊热电厂、北郊污水处理厂等20余家单位建立了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多年来先后多次组织“李大钊研究小组”“走进李大钊”等选修课学员走进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和大黑坨乡李大钊故居,通过参观遗迹、聆听讲解深入了解这位伟大校友的生平事迹和优良品德,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年来,在没有扩大招生范围的情况下,我校始终保持高考一本上线率在全省领先的成绩;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频频获得全国奥赛、国际奥赛金牌;同时学校还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连续十年获得省一等奖作品数和金牌学生总数第一名的佳绩。与此同时,我校的教育理念和成果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名校的认可,继获得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授予“A-Level考试中心”及“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生源基地”荣誉称号后,学校又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作者:代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