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产业升级背景下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

  • 投稿杨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13次
  • 评分4
  • 64
  • 0

陈基纯

[摘要]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与纽带,是人才类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契合程度的“晴雨表”。文章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及各城市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及特征,重点分析了产业升级背景下珠三角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校行企联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及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坚持错位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群等优化专业设置的具体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业升级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契合度珠三角地区

[作者简介]陈基纯(1979-),女,湖南常德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148 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度资助项目“产业升级视角下广东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测评及其调整机制研究”(项目主持人:陈基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与能力本位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项目编号:09A141,项目主持人:陈基纯)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2-05

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中社会服务功能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人才培养的类型是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所决定的,由于专业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单元,因此,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专业结构能否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相适应,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能否真正实现。当前国家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势必肩负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点,因而,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依据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来及时调整优化,关系到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一、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珠三角整体区域专业设置齐全、覆盖率高,但内部各城市差异明显

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统计,珠三角整体区域高职专业设置基本呈现专业设置数量大、门类齐全、覆盖率高的特点,但内部9个城市专业设置水平、覆盖率差异明显。

首先,从珠三角整体区域专业点设置数量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年底,珠三角地区67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了2055个专业点,平均每所高职院校设置了30.67个专业点;其内部9个城市中,除惠州只设置了15个专业点外,其他8个城市平均每所高职院校专业点数均超过了20个,其中深圳最多,拥有45.67个专业点,广州、珠海、佛山也都超过了30个专业点。从珠三角整体区域专业覆盖情况来看,珠三角地区共开设了18个专业大类,60个二级专业类,356个专业。《专业目录》中共设有19个大类学科,78个二级专业类,532种专业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珠三角地区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94.7%,76.9%,66.9%。

其次,从珠三角内部9个城市的专业设置数量及专业覆盖情况分析,由于各市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及其专业设置也存在明显不平衡。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经济总量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而且文化教育基础深厚,使得广州高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覆盖率均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这可从高职院校数、专业大类数、二级专业类数、专业数和专业点数、平均每所院校专业布点数五项指标清楚反映出来。广州的这五项指标分别为44所、18类、58类、304个、1362个、30.67个,其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数的覆盖率分别为94%、78%、57%。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虽与广州不相上下,但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专业覆盖面明显逊于广州,这一点同样可从高职院校数、专业大类数、二级专业类专业数、专业数、专业点五项指标反映出来。深圳的这五项指标分别为3所、17类、44类、111个、137个,其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数的覆盖率分别为89%、56%、21%,差距十分明显。佛山经济实力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其高职院校数、专业大类数、二级专业类、专业数、专业点数仅次于深圳,其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数的覆盖率分别为83%、45%、19.0%。珠海、肇庆、东莞这三个城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居于佛山之后,三个城市均拥有3所高职院校,其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数覆盖率相对较窄,平均分别只有59.65%、35.04%、12.02%。江门和惠州这两个城市均只拥有2所高职院校,专业大类数、专业数、专业点数均居于珠三角最后两位。

(二)专业分布冷热差异明显,专业设置呈现集群式发展特征

1.珠三角地区整体维度分析。从整体上来看,虽然珠三角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类别众多,但各专业规模差异较大。按《专业目录》归集,珠三角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特征,大都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和制造等专业大类。从表1可以看出,珠三角67所高职院校招生的18个专业大类中,专业布点最多的前六位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和土建大类,专业布点分别为439个、342个、269个、204个、186个和168个;6大类专业布点均超过150个以上,其中名列前三位的专业大类其平均每所院校的专业点数也名列前三位,分别为7.08、5.61、5.60。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专业属于近几年社会需求量较大、考生比较青睐的热门专业,导致珠三角各高职院校争相开设。6个专业大类合计布点达1608个,远远超过专业布点总量的一半,达78.25%。专业布点倒数三位分别是公安、水利和资源测绘大类,加起来仅为0.73%,其中公安大类专业开设院校为零,资源测绘和水利大类开设院校仅为7所和1所。而农林牧渔、材料能源、环保气象、医药卫生和法律大类的专业布点率也不到5.3%。

2.珠三角内部区域差异维度分析。从珠三角内部单个城市来看,由于9个城市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支柱产业方面的明显差异,导致其专业设置及专业分布各具特色。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不仅形成了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三大支柱产业,而且正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装备、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产业。广州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冷热差异十分明显,财经、电子信息和制造大类的专业布点数依次位居前三位,均超过了160个,这与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的关联还是比较密切的;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大类,其专业设置数量是最多的,达到39个,这与广州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支柱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不无关系。此外,广州艺术设计大类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也是比较靠前的,这与近几年广州动漫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市场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有关。与广州类似,深圳专业布点数位居前三位的同样是电子信息、财经和制造大类,专业布点数均超过了15个,略有不同的是其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布点数最高,达到32个,几乎是位居第二的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数的2倍,这与深圳政府把高新技术尤其是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深圳共有3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大类均有较大比重的专业布点,其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政府重点扶持,专门对接信息技术这一支柱产业而创建的。珠海仅开设了10个专业大类,且各大类专业布点相对比较平衡,艺术大类、财经和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位居前三位,艺术设计大类在珠海仅有的3所高职院校中均有一定比重的专业布点,其中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学院,学院65%以上的专业都属于艺术设计大类。佛山、东莞、中山、肇庆属于典型的制造型城市,其制造大类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虽位居前列,但仍然不及排在第一位的财经大类,说明这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盲目跟风,更多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长远的专业布局规划,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专业设置结构的严重失调,不利于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

二、珠三角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指标,而专业结构则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就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具体就用专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的差值来计算,它表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协调状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二者契合度越差;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二者契合度越好。

(一)珠三角地区整体情况

从15页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整体区域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状态,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产业升级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2013年产业结构比例更加显示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状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了1.O个和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2014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别减少0.7个和2.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发展对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年减缓的发展态势,其第一产业产值近三年分别为1.7 010、1.6%和1.5%。从珠三角整体区域三大产业的专业契合度来分析,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其对应的第一产业比重契合度较好,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契合度不是特别理想,第二产业专业结构性短缺和第三产业专业结构性过剩比较严重。2013年,珠三角第一产业专业点设置比列仅为0.97%,相对于其第一产业产值2.10%来说,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其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仅涉及园林技术、城市园林和园艺技术3个专业,目前仅有4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因此珠三角要保证第一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话,必须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适当调整。珠三角第二产业专业点设置比例为28.42%,相对于其第二产业产值比例46.20%来说,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严重不足,因此,珠三角若要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话,需要大力增加第二产业的专业及专业点的设置来培养更多的蓝领技能型人才。珠三角第三产业专业点设置比例为70.61%,与珠三角第三产业产值比例51.70%相比,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超过了近20个百分点。这一偏差在各专业大类的布点数可以明显看出来,珠三角高职院校专业点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除了制造大类属于第二产业专业外,财经、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4个专业大类均为第三产业专业,而且这4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占到专业总布点总量的56.98%,而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需要重点支持的生物保健业、新材料能源业,其相关专业布点非常有限,位居倒数第四和第六。因此,在珠三角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注意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专业布点的结构调整,以此调整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以及产业结构。

(二)珠三角内部各城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内部9个城市中,广州、深圳、东莞2013年产业结构均已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状态,基本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产业升级模式,尤其是广州,其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其第三产业比重高达63.60%。而中山、珠海、佛山、肇庆、江门、惠州6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虽然目前是“二、三、一”的发展状态,但结合其近三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各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在逐年增加,而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在逐年减少,正处于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珠三角9个城市三大产业的专业契合度来看,其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呈现出较大差异。

首先,从第一产业的专业契合度来看,相对于二、三产业的专业契合度,珠三角9个城市第一产业的专业契合度均相对较好,其专业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平均为4.42%,除了肇庆较大外(15.80%),其他8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均不超过8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不超过3个百分点,而江门、惠州略高一些,分别为7.90%,5.10%。在9个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为正值,属于正偏离,即这四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略超出了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而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5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负值,为负偏离,即这5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低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因此这些城市要提升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从第二产业专业契合度来看,珠三角9个城市第二产业的专业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平均为19.47%,除了广州(1.33%)和深圳(8.26%)相对较小外,其他7个城市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均较大,接近20个百分点,惠州甚至高达34.57%:且9个城市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负值,为负偏离,即这些城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例,说明这些城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城市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像中山、佛山、东莞这样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对制造业相关技能型人才需求力度较大,而现有高职院校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严重短缺,对其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最后,从第三产业专业契合度来看,相对于一、二产业,珠三角9个城市第三产业的专业契合度最差,除了广州(-0.13%)和深圳(6.46%)相对较小外,其他7个城市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均较大,其平均值达到了22.61个百分点,惠州甚至高达39.67个百分点;而且除广州外,其他8个城市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正值,为正偏离,即这些城市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说明各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这跟大部分城市暂时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状态是极不适应的。

三、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建议

(一)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政校行企合作机制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珠三角高职院校可以此为抓手,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尝试探索新型的专业建设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广东省政府或珠三角各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由跨区域政府牵头、行业协会指导、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积极推动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或产业发展委员会,整合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力量来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工作,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高职教育资源信息连接起来,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政校行企四方共同搭建珠三角高职教育与产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珠三角区域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区域产业发展等动态信息,建立专业预见产业发展、紧跟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各高职院校更加迅捷地根据区域产业的调整及转型升级情况科学地、有前瞻性地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二)优化三次产业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珠三角都处于产业升级转移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必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构建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的专业调整机制,使珠三角地区专业结构积极适应产业结构体系动态变化的要求。当然,由于珠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基础具有较大差距,使得各城市产业结构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比如,佛山、中山、肇庆、惠州、江门、珠海这几个城市第二产业相对非常发达,其产业结构仍属于“二、三、一”的发展态势,但其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因此应该着重加大这些城市第二产业专业尤其是制造大类专业的比重,适度减少第三产业专业的设置比例。东莞近几年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其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向“三、二、一”发展态势稳步前进,但其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产专业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其制造业对制造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应适度加大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稍微减少第三产业的专业比重。广州和深圳的产业结构均属于典型的“三、二、一”发展态势,但广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略有滞后,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稍有过剩;与广州不同的是,深圳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有些过剩,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不足,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稍有过剩。因此,随着未来二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转型,广州应适度持续增加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的比重,而深圳则应稍微降低第三产业专业的设置比例,适度加大第二产业专业的设置比重。

(三)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2009年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应改革创新,要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突出抓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服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重要任务。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并主动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做产业转型的支持者和推动者。珠三角各城市高职院校应根据各城市优势产业及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果断调整社会需求不旺的老专业,适时增设新专业,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持同步。珠三角整体区域的未来产业规划将对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进行

.提升改造,同时优先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因此,未来珠三角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整体思路上应坚持以下发展方向:在继续坚持发展制造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第二产业专业的前提下,同时重点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会展、物流、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专业。

(四)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坚持错位发展原则,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群

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原因,珠三角9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迥然不同,各城市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以及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坚持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宗旨的前提下,各城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错位发展原则,专业设置应依托区域新兴特色产业集群,以形成与其他区域高职院校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大而全”,以避免出现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特色专业群建设要紧密围绕地方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地方特色产业群的契合度,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依托现有的学科优势、师资条件、实训设备等,重点打造一批办学基础好、发展前景好、人才需求紧缺的特色专业群。根据珠三角各个城市新兴特色产业的分布情况,广州应重点加强生物技术、材料能源、时尚创意、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专业群;深圳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材料和现代高端服务等特色专业群;珠海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能源、航空服务、海洋工程和节能环保等特色专业群;佛山应重点建设光电技术、陶瓷设计与材料、机械设计制造、纺织服装、家具设计与制造等特色专业群;中山应重点建设纺织服装、精密机械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生化技术等特色专业群;江门应重点建设光电技术、能源、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群;肇庆应重点建设医药卫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等特色专业群;惠州应重点建设能源、光电技术、移动通信等特色专业群;东莞则应重点建设“双高”玩具及文体用品设计与制造、化工技术、包装印刷等特色专业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武林,倪永宏,范丛山.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

[2]王哲.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结构设置的需求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3]崔莎莎.广东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基于就业结构的视角[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4]潘勇,许宁,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5]李海东,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

[6]王国平,产业升级模式比较与理性选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7]倪永宏,王武林,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苏中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

[8]杨振军.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