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网络视角下“90后”大学生群体情感沟通及辅导策略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34次
  • 评分4
  • 56
  • 0

高蕾

[摘要]文章以某实体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班级中个体成员的社会网络,认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情感沟通的三个原因包括:情境空间、地域归属感和空间归属感,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以“友伴情感”“原生情感”“共润情感”三种方式呈现,并从组织活动、构建网络情境空间、发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三方面提出了相关辅导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网络“90后”大学生情感沟通辅导策略

[作者简介]高蕾(1975-),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网络分析。(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23)和201 3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90后’大学生情绪调节特点及团体心理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A1309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57-03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认为,所有的群体情感和行为均具有传染性,并阐述了群体事件中群体情感的重要性,群体情感的形成是群体情境中原生培养、个体认知、情感沟通、社会共融的结果。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情绪显露、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内化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弱与社会情境空间中的时间总量、情感强度、密切程度、互助互惠等因素有关,并在“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沟通与互动中,逐渐形成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大学生通过生活、学习和工作建立其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关系网络,从这个网络中获得知识信息、情感支持、价值认同,形成群体规范。大学生在情感沟通中个体对不同关系对象的情感表露规范均呈现“亲近梯度”,与对方越亲近,情感表达就越明显开放,熟悉的个体之间更容易把情绪传递给对方。特别在大数据时代,有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网络空间和电子产品,他们在微信、陌陌、微视频、美拍、短信聊天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获取的众多情感信息几乎没有整理消化的时间。因此,过多的网络交流使得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更少,带来交流内容的肤浅化,呈现出一种弱关系的状态,在情感沟通方式上出现了数字鸿沟。

一、大学生群体情感沟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展现出社会个体(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网络理论、模型以及应用的基础都是关系数据,关系是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将大学生社会网络抽象为一个由“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边”组成的社群图,“节点”是大学生个体,“边”表示大学生个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家人关系、师生关系、网络关系等,这些亲密关系在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会像安全带那样给他们巨大的精神支持和激励。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生活范围主要在校园、家庭、宿舍,面对的环境虽然相对简单,但在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沟通关系建立过程中容易出现情感沟通方式障碍、情感性格交往障碍、情感信息获取障碍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情感沟通中存在着渴望群体关系亲密性和个人空间独占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学生渴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社会关系,构建完整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远离情感沟通,或者表现为用负面情感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或者过度封闭自我而导致人际孤立。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的实体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班级是一个封闭的、有明确边界的整体网络,网络的密度为0.685,标准差0.636,说明该班级整体网络密度较大。在研究中,将班级社会网络中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情况作为研究对象,“l”代表两个学生之间有情感沟通,“0”代表彼此无沟通。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后,用1号到33号对问卷进行编号,并用社群图进行表示。在大学生群体情感关系网络中,3号、5号、13号学生的情感度为O,处于孤立点的位置,他们不能融人班级的情感沟通网络,因此不能获取情感信息,所以他们逐步会成为自我封闭空间的交流者,表现为“宅”在宿舍,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构建出情感空间满足自己的需要。情感度范围在1.4至2.3的15号、22号、23号处于边缘点的位置,他们通过处于情感度较高的中介点8号、11号、31号学生获得情感信息交流。因此,处于中介点的大学生在群体情感相互联系或沟通方式上占据重要位置,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他们可以帮助边缘点大学生逐步融人群体情感网络,如果中介点消失,边缘点的学生就会变成孤立点,游离于班级情感沟通之外。在情感网络中可以发现由6号、17号、30号、32号大学生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情感圈,她们不仅相互之间联系密切,而且与班级的其他同学也经常进行联系,处于多个不同的情感圈中。例如6号学生就处于班级群体情感沟通中“意见领袖”的位置,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会很快地传递给其他的班级学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情绪共享过程,如情绪感染、行为夹带、替代性情绪经验等,特别是意见领袖引发的负面情感情绪传播速度更快,并且最终达到群体负面情绪状态更高。根据卢曼提出的“相似性”因素的解释,两个人生活经验越重叠,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信任。当大学生希望获得情感支持时,作为同辈群体的学生就成为谋求情感支持的最佳人选。

因此影响大学生群体情感沟通有三个原因:一是“情境空间”在大学生群体情感交流中有重要作用,“情境空间”一般指的是可以用地点和时间来解释社会现象的那类空间。大学生的情感交互会受到特定情境的影响,如这个班级群体的男生喜欢打篮球,篮球运动所营造的一种竞技性、互动性的情境空间,他们需要快速交流来运作战术,在互动中分享胜利和承受失败,激发情感。二是地域归属感,外地大学生独自在北京学习,成为城市中的个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归属感较强,希望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并且能够与他人形成一种整体情感。因此,同样来自外地的大学生自然感觉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同学更亲密,而且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更加熟悉,愿意彼此交流。三是空间归属感,大学生居住在宿舍,具有群聚性,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宿舍称为“部落”,可以说学生宿舍为大学生提供了稳定的交往空间,当前大学生课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度过,在宿舍休息、学习、娱乐、交流遇到的各种问题,互传打工兼职考研信息等,舍友成为大学生学业和生活的伙伴,因此产生一种“亚亲”状态,更容易进行情感沟通和分享。

二、大学生与社会群体的情感沟通分析

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存在,社会群体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负面压力所带来的影响。社会支持是大学生从自身社会网络中获取精神辅助的过程及体验。对于大学生而言,每次进入新环境之前,如果新环境中能有人为他们提供有关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交往的特点,设计了行为、情感、认识三方面相互联系的测度指标,其中行为测度能表现个体个性的一切外部显露的言行;情感测度包括各种有关系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认识测度为彼此认识过程相联系的一切活动。我们将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的情感关系概括为教师( teachers),父母(parents)、兄弟姐妹(siblings)、亲戚( relatives)、同学(classmates)、好友(friends)、学长( mentorships)、网友(network friends)、邻居(neigh-bors)共9个群体,而且群体间不论存在何种强度的情感关系,彼此之间的情感依赖或情感信任是存有差别的,可以形成强情感关系、弱情感关系,甚至产生情感的空洞。通过测量,大学生情感沟通比较密切的社会群体,依次是好友(friends)、父母(parents)、同学( classmates)、兄弟姐妹(siblings)、教师(teach-ers),并以“友伴情感”“原生情感”“共润情感”三种方式呈现。

第一,“友伴情感”。“友伴群”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不定性群体(朋友圈),“90后”大学生在友伴选择受到个人属性的影响,通过中心度系数测量,前三位分别为兴趣特长70.53,上网时间69.44,职务68.2,性别56.12,由此可见大学生挑选朋友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兴趣特长上,需要能倾听自己,相互帮助的朋友,获得满足、尊重、自我认同,拓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因此好友、同学、兄弟姐妹就成了其情感沟通最直接、最信赖的对象。第二,“原生情感”。一般而言,每个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原生家庭重复和“我信息”的诉求,其中“我信息”就是个人表达想法和信息是所用的方式方法,具有情感基因的传承性,情感沟通更具有依赖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在生活和选择决策方面都是父母包办,在一些事情和经济需求上对父母的依赖较大,生活缺乏独立性,虽然有些大学生通过兼职打工可以获得一些酬劳,但他们在经济上仍然需要父母的资助。特别是中国家庭以“陪伴式”为主,呈现出陪考、陪读的“陪伴性”人际关系,使部分大学生在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中总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处于成人交往模式和弱势地位的矛盾中,因此在情感沟通中极容易爆发冲突,进而选择逃避和拒绝沟通。但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大学生还是会向父母寻求情感抚慰,进入情绪延缓和抚慰获得状态。第三,“共润情感”。大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互动,是大学校园这一空间情境下独有的情感互动状态,是双向交流的情感过程。大学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生活上的导师,是大学生情感沟通不可或缺的部分。师生之间通过学术科研合作、人格魅力感染以及观点争论和冲突,产生情感的沟通和融合,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力、明确专业和职业选择,教师要完全融人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人生阶段特点,及时应答反馈,才能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大学生情感沟通的辅导策略

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个人情感素质的培养、群体规范的养成及社会群体的情感沟通程度密切相关。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沟通能力培养、情感疏导和辅导是当今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组织活动方面,要以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大学生通过共享的多样化的活动形成频繁而活跃的人际关系,形成情感沟通的活动载体。例如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为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沟通搭建平台,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例如建立工作坊,在工作坊内开展一项或多项游戏平台沟通方式,对大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激励,而游戏激励的效果最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努力进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网络结构日趋稳定,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得到发展。

二是可以构建网络情境空间,网络情境具有神秘感,网络情境空间为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理解的平台,应专门设立网络心理教师进行辅导,促进情感沟通。例如通过设立网络交流区或班级交流区,设立自由的讨论时间,创建相关议题的讨论区等手段,为加强班级组织内的大学生情感交流提供平台,增进了解,加深大学生间的认知基础信任和主观认知友谊关系,形成稳定性的情感沟通网络。

三是发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协调能力,具有热情活跃、人缘好、交际广、吸引力强的特点,如我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寻找班级中意见领袖,通过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扩大他们在班级中的影响力,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中心度,将其培养成为班级的核心力量。这样才可以通过“桥”使尽可能多的外围大学生得到连接,并使整个网络连通度增加,避免孤立点的产生。

四是教师要积极、真诚、耐心地同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消除师生情感间的距离,进行“共情倾听,深度辅导”的教育疏导,让大学生信任、尊重、有导向感,愿意进行沟通。如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心理知识讲座、新生适应心理讲座、职业规划心理讲座等,通过心理委员组织活动,创造接触条件,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和耐心倾听,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通过良好的情感沟通,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进而融人群体。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社会网络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情感沟通的情境空间、交互对象、活动载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可视化的网络分析和甄别,并通过相应的疏导和辅导方法帮助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沟通,形成群体规范,成为国家建设的健康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1)

[2]郝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法)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群体情绪监控预警[J].系统工程,2010(7).

[6]潘小娟,卢春龙.中国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8] Tilly Charles.Space of Contention[J ].Mobilization ,2000(5).

(栏目编辑:孙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