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60
  • 0

谢智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困境。文章探究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采取措施来共同改善,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潜意识 大学生 心理健康影响机制预防对策

[作者简介]谢智娟(1970一),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教学。(江苏 常州 21 3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71-03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初具规模,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以常州某高校为例进行调研,该校共有2.1万全日制大学生,其中约6000人为走读生,其余1.5万学生选择寄宿学校。相关调研显示,在寄宿的学生中,约82%只有寒暑假才能离校回家,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较少,而有些学生的父母从他们年幼时就开始外出务工,这些学生童年期未能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会演变成负性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化的反应模式。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教学风格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形成隐性的心理映像,储存在潜意识中。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互动会营造成一种潜意识合理,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而社会宏观环境则为他们成长提供了一个磨砺的大舞台。潜意识潜伏在大学生的“本我”世界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是潜意识的内隐效应。

一、潜意识的内涵及其临床功能

潜意识是奥地利心理学家Freud在其精神分析学中首先提出的,是指潜藏在个体意识下的一股神秘的力量,其能通过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对行为的体验,同时也会通过多元形式对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产生协同效应,其实质就是意识下阈的一种灵性心理活动,个体储存的信息在到达潜意识前都需经过意识的检验,同时在通往意识的渠道中,还要经过超我的道德检验,其将潜意识内容进行性质的规划,辨别真伪,摒弃良莠,使个体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疏通,而且潜意识能够促使信息接受者形成特定的接纳态度与反应方式,如果信息接纳源受损则会影响信息的及时传达的效度。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曾用小岛做比喻,位于岛屿最底层的海底即个体的潜意识。

潜意识作为意识的下阈,具有较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临床功能,潜意识的功能不同于传统的分析、计算、逻辑、分析等,其功能集中反映在基本控制水平上,如心跳、呼吸等无条件反射活动、直觉、记忆、情绪调节、习惯行为等。同时,潜意识的世界异常广阔,还存在一些尚未开发的功能。潜意识是通往无意识领域的重要渠道,主要包括习惯、本能、记忆、情绪、习惯、能耗、想象力。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潜意识的临床功能呈现一定的阶梯形,由最初的本能欲望到最高层次的情绪想象,同时在逐层递进中,能够产生较强的能量,促进个体人格完善与心灵的和谐。

二、潜意识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及互动机制

1.心理健康概述。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具备以下主要特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长期处于积极状态;能够合理调控消极情绪;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外界影响,保持身心愉悦。

2.常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却又相互独立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偏差与行为疾病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以往研究,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内外协同作用三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抗挫能力、调控能力等;外部因素则是指个体所接触的外界压力源,如学业竞争、人际交流、环境适应等;内外协同作用主要指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模式,如单向互动、双向互动、环形互动等。笔者为了了解常州市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研究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常州某高校300名本科学生,问卷涉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6个方面的潜意识因素: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恋爱与性、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其中潜意识中的学习压力及自我实现因子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针对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校、家庭、社会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潜意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及互动机制。根据张海洋的潜意识结构图,笔者认为潜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灵性潜意识,第二层是潜意识世界,第三层是显意识。三个层次可以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处在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其中,灵性潜意识是个体心灵的内容,通过在潜意识世界中运作,再通过思维、图像、情感等沟通平台,达到与外界显意识的接触、潜意识内容的自我实现。然而,潜意识在患者的身上较易观察,但在大部分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身上却较难观察,潜意识在他们身上有着神奇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外显活动,让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阿沙吉欧力心灵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潜意识的全部内容,他将心灵结构分为7个层次:低层潜意识,中层潜意识,高层潜意识,意识界,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集体潜意识。根据以往相关研究,灵性潜意识属于这7个层次中的低层潜意识,管理身体系统的运作,是储藏多类信息的记忆库,内部包含了很多逻辑与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个体的潜意识世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体潜意识,是生理机制影响潜意识的外显形式。二是梦想潜意识,是指个体渴望自己身体潜意识得到实现,把这种潜意识的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梦想。三是情感潜意识,即身体潜意识驱动个体,使个体按照梦想潜意识的要求进行活动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情感体验。三种潜意识相互作用,按照身体潜意识驱动,梦想潜意识引导,情感潜意识调控的模式,产生超容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思维、图像、情感等平台,与外界显意识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潜意识内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6个潜意识因子都是个体潜意识世界中三种渠道的具体体现。身体潜意识主要指个体生理构造,尤其脑部神经系统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可以跟意识下限的潜意识进行链接,然后在个体身体的驱使下,潜意识以各种形式得到唤醒,唤醒的潜意识以多元化的存储形式进行呈现,其主要包括思维、图像、情感等表征,思维表征主要指个体的高级潜意识,个体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图像表征主要指个体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潜意识的深层内容,开掘个性潜能;情感表征则是潜意识内化的最突出的表现,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内在意愿与冲动。总之,思维、图像、情感等三种形式通过灵活自由的组合促进潜意识的抒发,潜意识中负性内容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潜意识通过合理渠道的宣泄,疏导或者缓解积郁在大学生内心的本能冲动,促使其内心平衡、和谐。潜意识通过思维、图像、情感三种渠道,调和个体内在能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1.引导大学生对童年经历的正确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童年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那些美好或创伤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童年的刺激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储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世界中。这些印象会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不断的互动,并慢慢地渗透到个体的性格中,最终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无条件积极关怀那些有童年创伤的学生,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正确调节其认知模式,帮助其合理宣泄潜意识世界中的负性情绪,正视过往经历并将其看成磨砺,引导其塑造阳光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随着童年期的开始,部分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不强,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会产生较多心理不适,如果未能及时疏导,潜意识中的创伤就会再度触及其敏感的心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深入关注其童年经历,挖掘表征背后的潜意识成分,选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童年的创伤进行疗愈,如意象对话、绘画疗法与沙盘操作等,引导其消除心灵的阴影,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所营造的人际沟通方式,对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是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的重要外界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氛围影响其成长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心理氛围甚至能够决定其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完善,是潜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集中反映。在家庭氛围中,父母的情绪感染是整个家庭环境的核心,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心理空间,表现为特定的家庭情调与氛同。调研中的高校学生有的来自市区,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边远的农村,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异会对家庭的心理氛围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深入到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户外体验,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对孩子采取正面教育,对其缺陷进行合理的教导,克制情感冲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当前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融人潜意识的正性能量,如建设环境良好的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康复室或心灵港湾。同时,可以聘请资深的心理专家来校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学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目前在高校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透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理个案,发掘隐藏其内部的潜意识因素,并将这些潜意识层面的原因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其真正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并能够针对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解决心理问题。要全方位、全覆盖、分年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区别对待不同潜意识表征,通过拟定具体计划,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深入到各个班级,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用于后续跟踪。高校教育工作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创办特色心理疗愈机制,充分发掘潜意识的驱动力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集思广益,归纳师生间较好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4.加强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舞台,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家庭与学校相互联系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发挥协调作用,增强双方的了解,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标保持一定程度的吻合,在吻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个体潜意识的表征方式。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把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有针对性、及时地向家长传达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情况,表扬孩子优点,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理的方式指出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活动与亲子游戏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找出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学校与家长共同商定解决方案,对孩子进行跟踪式的心理调节,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代高校应寻求合理的教育方式,促使学校与家庭进行紧密有效的联系,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5.规范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表达形式公开抒发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意见与情绪,并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碰撞、交流、感染与整合,进而能够对大众群体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潜意识的多元表征。社会舆论作为主流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而恰好这些心理品质影响着其个性与人格,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舆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质是将社会化的信息以隐性的方式储存在大学生的“本我”中,满足本我的需求。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如电视、报刊、书籍与电影等。社会舆论积聚的信息容量很大,所传递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要通过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价值观与人生观,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力量,进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定要从其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潜意识的内在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立体模式,同时进一步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其主体性地位,无条件地信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掘隐藏在其心理与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因素,从根源上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5).

[3]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王玉莲,郭继林,医科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3(8).

[5]徐雄伟.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2(6).

[6]石磊,马景芳,吴敏,郑州市1259名青少年性幻想及性梦发生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7]张日升,邓小龙.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

(栏目编辑: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