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舒光美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彭字平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例,探讨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在机制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搭建、共建厂中校、校中厂、专业建设、文化融合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并思考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企合作:管理类专业:多元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9-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要办好校企合作,关键是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多方共赢。
一、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概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国外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基地式”、“订单式”、 “产学研联盟式”、 “委员会式”、 “双向介入式”等,如今校企合作形式已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服务意识不强,容易眼高手低, “高不成低不就”,企业一般不愿接纳这样的学生:除了酒店管理等个别专业外,单一企业对管理类学生的需求量不大;管理类专业浅层次合作多、深层次少,因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探索的难度较大。我院的管理类专业有旅游与酒店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校企合作多元化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也碰到了一些难题,并据此进行反思。
二、校企合作多元化探索实践
1.校企合作多元化工作模式建设。高职管理类专业逐步推进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作为二级系部,制度建设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管理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要重视多元化模式建设。管理系组建了由企业高工高管和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还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章程,定期召开会议。此外,成立了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方向小组长、专任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等五级联动的校内多元工作模式,同时吸收校外企业高工高管参加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积极发挥校友资源,管理系积极发动已毕业校友的能力和才智,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在校企洽谈、建立基地、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参与,使他们既成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又成为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将校企合作工作薪火相传。
2.校企合作多元模式建设。管理类专业以服务学生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基地共建、成果共享、文化共融”的校企合作指导原则,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多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1)服务学生,搭建实习就业稳固平台。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基本模式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最重要的途径。管理系校企合作立足于服务学生就业及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系部领导亲自主抓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开拓2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亲自指导实习学生,与学生同吃同住,定期召开座谈会,加强沟通,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以实习带动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稳固的实习就业平台。校企合作企业每年吸纳150多名管理系学生实习就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中表现优异,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赞誉。
(2)引企人校,共建校中厂。“校中厂”是建立在校内、由校企共同组建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融教学、培训、考核、技能鉴定、科研功能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培养高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管理系为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尝试建立“校中厂”,将广东三汇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引入学院,以此为平台,该公司将市场营销推广的真实项目直接交给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在学校接受培训和任务,在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将企业任务作为招展招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市场营销项目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校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通过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校企深度合作、课程改革与项目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及质量。
(3)进企办学,共建厂中校。“厂中校”旨在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让学生进入“厂中校”实习和就业,专业教师则依托“厂中校”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完成企业员工培训、客户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也为聘用兼职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平台。管理系与广州九龙湖公主酒店合作,在酒店建立“厂中校”,将课堂延伸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相关课程放在酒店讲授,企业高工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此外,管理系与酒店共建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九龙湖公主酒店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可为更多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课堂。
(4)文化融合,共建职业课堂。管理系着力推动校企文化融合,通过举办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校企合作表彰会,继续强化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可和支持。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与岭南印象园合办导游技能大赛、与合富辉煌集团合办房地产销售精英选拔赛,以及举办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大赛的策划、组织、训练、评奖等环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增强学生对企业和行业的认同。管理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聘请企业高工高管来校兼职授课,将企业文化和理念带入课堂,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文化,通过这些方法共同为学生创造“职业课堂”。
(5)人才互动与技术服务,共享发展资源。利用已有的师资、科研资源,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为此,管理系制定了产学研规划,成立了产学研机构和团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双方人才服务互动也是深层次合作的重要方面,学院将合作企业的高工高管、技术骨干引进来,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任教师的补充,从事相关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管理系已聘请来自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20多名。为了增加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委派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 “走出去”学习的同时也可为合作企业进行培训、项目研发等工作,由校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人才资源互动共享,构建产学研人才资源库。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1.校企合作动力问题。通过我院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探索,发现当前的校企合作是学校相对积极而企业相对消极,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激励不够,对于高职管理类专业尤为如此。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陈忠林教授认为,校企合作离不开五个驱动:政府驱动、行业驱动、企业驱动、市场驱动和学校驱动,最重要的是企业和学校的驱动,让“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学生受益”。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间的自由结合,政府、行业和市场的“桥梁”作用不明显,这就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规范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融合校企文化方面都需要企业参与,但企业热情并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固然重要,但首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推作用。从政府层面来讲,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法》,各级地方政府应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同时,省市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协调机制:加大校企合作财政和税收奖励力度,对校企合作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等。对于不履行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企业应制定惩罚措施,并在媒体曝光,以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企业来讲,不仅可优先选择毕业生,还能利用学校师资对职工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自身发展出谋划策。只有建立良好的动力机制及约束机制,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
2.校企合作工作机制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深感层级不够、校企合作对外开拓困难重重,因而建立全社会及学校层面的长效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尤为重要。当前,职业院校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也应积极加入进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讲,政府应该负责制定规划、奖励、监督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对校企合作予以监督和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行业协会应站在本行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为校企牵线搭桥,帮助政校优化专业设置,做好行业资质培训和认定工作,把握本行业人才需求并及时反馈给校企双方。企业应提高认识,着眼长远,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从员工培训进修经费中专设校企合作的相关费用,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与政府、学校和社会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校企人才交互式共享联盟。学校应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开发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为企业培训员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配合,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学生主体、企业主动的校企合作良性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管理类专业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工作局面。
3.校企合作内容与形式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出现了“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不同的创新形式,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提高,通过“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七共”途径,实现“六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结构双师”与教学要求对接、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基地建设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校企合作有多种变化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和落脚点,任何形式都不能偏离服务学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高职管理类学生的技能及素质的提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核心技能范围广、培养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如果校企合作的重点只停留在专业技能一时的提升,不重视管理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长效培养,就会舍本逐末,再好的形式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创新固然重要,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不应急功近利、盲目创新,而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基础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逐步深入,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