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 投稿洪嘉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33次
  • 评分4
  • 16
  • 0

杨金霞 胥建 蒋家旺 方俊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1400)

摘要:以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样本,通过在线访问精品课程网站获得基础数据,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使用状况,并对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31-03

作者简介:杨金霞(1979—),女,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开放课程的背景

开放式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是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教育科技会议上提出的知识分享计划,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论坛(UNESCO´s Forum)中亦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的概念,主要是将高品质的教材与资源组织成数位教材,无偿地开放网络资源供大众分享与学习。开放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免费且开放的高品质课程形式的数位内容,所提供的素材以开放授权的方式让全世界的使用者使用、改编与再使用。

开放式课程的优势在于“开放”的内涵,将闭锁于大学校园内的课程开放给社会大众,并容许在非商业行为和注明出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获取与修改,且同意以相同规范继续转载发布,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这不但形成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也引发了新的教学思维,让学习更有弹性,更适合终身学习与自我学习。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计划在今后十年内把MIT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网上,世界各地掀起了建设开放课程资源的浪潮。MIT开放式课程自2002年正式发布以来由50门拓展到2 050门,每月浏览人次超过100万。全球已有超过250所大学及相关组织加入到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来,他们建立了“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将超过1.3万门课程的资料发布在网上,为全世界的学生与自学者开启了一扇自主学习的大门,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知识来源。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十五”期间,为了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增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2003—2007),建设1 500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家精品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向全国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共有3 91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达2万多门。

2011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自2012年起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将原国家精品课程择优升级改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目前,已有2 91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有近1 000门课程通过统一平台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进行共享应用;有36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三个网站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免费向社会开放。

二、高职院校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自2003年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笔者在教育部网站上查找了十余年来有关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2003—2010年)

2003年至2010年的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共有3 91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包括高职高专精品课程1 043门,汽车技术应用类课程44门,课程数量汇总如表1所示。

(二)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2012年起)

2012年起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期间的2911门课程中,包括高职课程776门,汽车类专业课程37门。

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在线访问学习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与国外开发课程比较找出建设精品课程可借鉴的地方;其二,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精品课程的评价反馈体系、知识产权、实施过程和共享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

笔者从上述44门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课程中随机抽取了26门,对这些课程所在的网站进行了访问,现将访问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线访问方式

笔者从教育部网站上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的数据,然后查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

nke.com)。在2003—2010年间批准的44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只有16门课程能查到;“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www.jpkcnet.com)链接失败;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网(www.zlgc.edu.cn)及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上能查到11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

每个院校的网站都可以无障碍浏览,不需要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有3所学院的网站在浏览时链接失败。

(二)课程资源的质量

1.课程内容

第一,26门课程中有21门课程体现了工学结合;大部分课程在建设完成后内容不再更新。

第二,教学视频内容简单,有的只是以说课的形式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度进行介绍;有的教学视频打不开。

第三,课件内容有的只是照搬课本,有的只是一些精美图片的堆砌,过于简单和书面化。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如汽车电器中的灯光系统、仪表系统等没有体现新技术。

2.在线交流

第一,在线测试题与所学内容不符,有的网站还需要登陆。在线论坛访问少、互动少;在线答疑问题少、回复少。但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罗灯明的“汽车构造”课程,在线交流较多,提出了885个问题,待解答问题26个,回复率97%。

第二,只有两家学院的6门课程统计了在线浏览量。

四、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高职汽车国家精品课程部分网站的浏览和研究,发现当前的高职汽车技术应用类精品课程为同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体现了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的理念。但在建设模式、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反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立统一的发布平台

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仅是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材料贡献出来,与学习者共享,还要承担额外的工作,如设计开发网页等,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承担多种角色,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某些教师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而且,课程发布平台的混乱,造成了学习者要先学习、适应每个发布平台,然后再进行内容的学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便于课程推广。

建立统一的发布平台,由专职人员对教学团队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处理,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维护更新,可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建设上,而不是费心在某一个课件按钮的制作上,也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学习。

(二)扩大精品课程的受益对象范围

开放课程是在知识共享的理念支撑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课程,不应仅仅定位在教学资源共享上,还应为普通教师、不具备较好学习资源院校的学生及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遇,让更多的人受益,真正体现开放共享、远程学习。

(三)提高课程的内涵建设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课程能否得以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课程上发布的知识是否全面、客观、准确,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及时更新,是关系开放课程资源质量的关键问题。

1.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部分精品课程只是“材料报得好,网站做得好,评价讲得好”,不能真正“教得好”,自学者很难通过该课程学习增加个人知识。因此,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应有能够体现教学团队教学经验水平的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综合应用,并发布体现教师教学经验水平的全程授课录像,而不是短时间的表演视频。应在保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鼓励教师将授课经验拿出来共享,真正实现知识与教育的开放。

2.定期更新课程内容

汽车技术发展飞快,尤其是汽车电器电控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应引领行业技术,向学生、教师展示新技术的应用。精品课程不能为了“评优”而建,而应适时更新。

(四)评价反馈

开放课程的目的,是利用网络传播教育资源,供学习者在不同空间、时间进行学习,课程评价应该有学习者参与。目前,课程评价只有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以及部分学生参与,且数据无从考证。入选精品课程后,没有使用者参与评价,这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开放课程。因此,应先展示课程,供学习者使用,将学习者的评价作为该课程是否为精品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娟.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2]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

[3]杨琳.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