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语言表达课程教学探索

  • 投稿鹿壹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00次
  • 评分4
  • 34
  • 0

李婷婷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以职业语言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能力导向下的语言表达课程教学探索,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块并服务于专业教育。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在任务中体验,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与他人的分工合作,从而完成对学生个人的职业语言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能力;语言表达;教学探索;教学目标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26

中图分类号:G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57-03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现状是,课程形式单一,课时量少,却承担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人格塑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等多元化的目标,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部分高校设置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时,只针对语言职业方向的专业设置,如播音主持、语言教师、表演、导游等。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教学沿袭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课堂依旧是“重书面、轻口头”,“重理解、轻表达”,“重传授、轻实践”。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侧重文本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缺少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的配套教材。教学模式依然是“行文背景一通读文章一中心思想归纳”或“文种介绍一讲解例文一模范作文”等老路子。这样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生对高等人才教育的期待形成落差,教学效果欠佳。

部分大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持冷漠态度,他们并没有把语言能力的高低与素质培养,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挂上钩。既缺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也缺少系统的指导和训练,最终导致语言运用能力薄弱。在专业学习、社会交际,求职就业等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语言能力的种种不足,如不能通过倾听获取准确信息,并做出必要反馈:不能恰当设计和使用态势语:口语表述不畅,表意混乱,抓不住关键:书面表达遣词造句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行文不规范等。

针对现状,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树立促进学生主动表达乃至表现的积极语用目标观,进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教学探索。以学生为本体,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技巧,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听、读、说、写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创新语言表达课程模式。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使用准确恰当的口语、书面语和态势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意图和情感,顺利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一、进阶式教学目标设计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分析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完成通用语言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普通话水平标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标准,以培养职业通用语言能力为目标,以任务引导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开发课程标准,设计进阶式教学目标。

语言表达以思维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为输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几项技能的简单叠加。课程应将语言的听、读、说、写四个技能进行能力层次上的划分,分为基础能力目标、通用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由低到高,由单向到综合,逐步提高能力要求。

以“当众发言能力”为例,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设两个等级,初级目标为与人交流时,就简短主题当众进行简短发言;高级目标为在正式场合与人交流,围绕论题,运用有声语言和形态语言发表演说,主题鲜明,逻辑层次清晰。根据标准,我们将能力分解,在复述、即兴评述、演讲、工作汇报等任务教学中逐步提高要求,达成目标(见表1)。

二、“固定模块+活动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以解决实际语言应用问题为目的,淡化原有应用写作、口语表达等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根据学业和职业所需通用的语言表达来设计。兼顾通用性语言能力和专业性语言能力培养,设置“固定模块+活动模块”的教学内容。

初期设置基本技能模块,为固定模块,包括普通话正音、有声语言表达技巧、非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听读与记述等。普通话矫正发音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在掌握语音知识和矫正发音的方法后,仍需要大量实践才能规范发音。其后,结合有声语言表达技巧(重音、停顿、语调等)及非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态势语),构成良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条件。

中期设置技能提升模块,为固定模块,在具体或模拟的任务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如校园传播模块、礼仪交际模块、日常事务模块、毕业实习模块等。以校园传播模块为例,该模块提供真实的校园传播活动。例如:举办一场演讲比赛,可分解为前期策划、组织落实、正式比赛等情境,细化到策划案写作、活动策划PPT汇报、海报宣传、现场安排、演讲稿写作、当众演说等具体任务。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反应能力,训练都应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互为补充。

后期设置专业语言能力模块,为活动模块,培养职业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块注重专业教育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对接,关注未来职业语言的应用领域、职场交流对象、职业行为方式等。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设置一到多个模块,如产品推介模块、创业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等。例如:在管理类专业开设会议管理模块,管理人员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就是参加会议或组织会议,模块按照会议流程,分解为会议筹办、会议召开、会后总结等具体情境,细化为会议策划汇报、撰写并发布会议通知、会议实施及代表发言、总结和评估等子任务,更加关注学生在汇报发言、会议主持、参会仪态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的养成。

三、任务引导式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在对职业岗位语言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用,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模块。语言表达都是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社会情境中展开的,语言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映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丰富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相对其他课程而言,语言表达课程的每一模块内设置的“任务”情境都应当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给出任务目标,讲授相应理论,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结合创新思维,通过自主设计和试验,达成任务目标,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评价和反思。通过一体化的任务模块设计,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了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工作能力,不再是孤立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综合评价。

以毕业实习模块中的“求职面试”为例,教师提出求职面试任务,并分解为求职准备、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具体能力要求,学生完成资源搜集和知识储备的“前任务”。进入主要任务环节,学生分为“招聘组”和“面试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招聘组”进行招聘广告、宣传页制作工作,设计面试问题,收取求职电子邮件和求职文书,发送面试通知邮件,进行现场招聘。“应聘组”搜集招聘岗位信息,进行自我定位,制作求职文书,发送求职邮件,参加现场面试。面试结束,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个体表现给出评价和建议。在这一任务情景中,学生完成了信息收集与整合、应用写作、求职语言沟通等多项能力的培养。

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依赖性远远超过前几代,网络资源的丰富,音视频、文本、图片等丰富媒体技术的开发也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课堂学习+网络自主学习+技能实践”混合性的学习模式比起传统的课堂学习,更能被当下的大学生所接受。成果可以以图文、音频作品、视频作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发表在博客、QQ空间、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表达渠道多样化。

以“非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为例,学生在获取眼神、笑容、表情、体势等非有声表达技巧的知识后,分工合作,创作剧本,自主排练,以哑剧小品的作业形式呈现他们对非有声语言技巧的掌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业视频上传到网络,在课程微博中链接,辅以文字介绍,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教师、学生借助微博交流互动,实现了作业关注、转发、评论和收藏等多种行为,突破了传统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满足了学生个体语言表达的需求,学生能够自愿地投入学习过程,积极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中掌握语言的表达和应用,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模拟职业环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承担子任务,学生通过分析任务、制订计划或活动策划、实施中分工合作、展示成果、评价反馈等形式,全面提升表达、倾听、协助等合作技能。

五、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语言表达课程的成绩不应当是本门课程结束后给的分数,而是对大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出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配合任务引导式教学活动,语言表达课程评价应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由学生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性评价和期末综合性评价构成科学的评价结果。将各类朗诵、演讲、征文等比赛成绩,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