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 投稿猫喵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50次
  • 评分4
  • 58
  • 0

张鑫柳燕

[摘要]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纵观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统一、以学制衔接为主的衔接模式、课程衔接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连贯、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是存在的显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社会、政府和学校三个层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设定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学制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等相应的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衔接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张鑫(1974-),女,湖南南县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湖南 长沙410217)柳燕(1986-),女,湖南涟源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学校发展。(湖北武汉4 30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05-04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级别的职业教育,然而两者的相互衔接和贯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的“断层教育”,中职毕业生只能进人工作岗位,而无法继续升学,导致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足。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所占的比例大体趋近,中职毕业生也有了升人高职的机会,但是在中高职衔接的实际工作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文章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统一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本身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内部被不同的主管部门划分,呈现封闭式管理的状态。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有教育部和劳动部,职业学校归教育部管理,技T学校则由劳动部管理。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指导中等职业教育的文件,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性初级技术型人才,但当前只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训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不同类型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花样百出”,自然难以达成统一的培养目标。同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统一自然导致中职不能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相衔接,造成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不连贯。

(二)以学制衔接为主的衔接模式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常用模式主要有对口升学模式、一贯制模式和直通制模式。对口升学模式是中职与高职分别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愿意继续深造的中职学生,在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进行三年的高职学习;“五年一贯制”是一贯制模式的常用模式,主要为“3+2”模式,第一阶段是由中职学校通过考试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三年后进行各项指标的考核,第二阶段是考核合格的学生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年,通过各项考核将会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进行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模式,由高职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两年依据中专课程计划开展教育,然后按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情况择优选拔学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三年,成绩合格者取得高职文凭。如湖南省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年制大专部属于“五年制大专”模式的典型,也称为“2+3”模式。刘育锋将我国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衔接。诸多学者调查发现,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基本上是学制衔接,而忽视内容和内涵上的衔接,导致我国中高职衔接未能有所突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当前在我国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模式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逐步试行分级制和注册入学的衔接模式,其他地区仍然实行传统的五年一贯制与招生入学考试等衔接模式。总而言之,我国这些中高职衔接模式在实践中体现出呆板、缺乏灵活性的特征。

(三)课程衔接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连贯

“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在体系层面实现中高职的衔接,因为学校办学要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断裂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沿袭着“断层教育”的传统,即中职毕业生通常只有就业这一条路可选,导致我国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开发上不考虑学生升学准备的理论知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后无法适应和接受高职课程。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存在问题,自主开设重叠的知识或技术技能课程,与中职课程不但内容重复,而且许多名称也一样,重复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中职开设的文化课较少,同时与高职院校缺乏沟通,课程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文化理论基础就会相对薄弱,造成中高职之间课程衔接的不连贯。课程开发上,中职主要是基本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而高职主要是能力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实操。中高职课程开发由于未进行社会需求的实地调研,也未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参与其中,这就缺乏应用操作技能的实践经验,也必将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专业设置,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种类虽然均为19个,但二者在专业数量和专业名称上皆有一定的差异。据2010年新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可知,中职专业数目从270个增加至321个,而现行的高职专业有532个。相对于中职学校而言,高职院校实际上开设的专业数量较少。据调查,中职教育的石油化工类、休闲保健类等在高职院校没有相对应的专业类别,文化艺术类、体育与保健类、教育类等与高职院校的名称不完全相同,这使得一部分中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应的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职学校继续深造,从而制约中高职衔接的连贯性。此外,各中职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且不顾市场的需要以及高职的专业情况来设置专业,不仅风险大,对学生就业不负责任,而且也容易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四)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

我国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训练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技术技能应用操作的培养,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而开办较早的中职学校,尤其在部分重点中职学校中,实习实训的培养依据相应的技能提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虽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在全国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也未对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有统一的认可与晋升制度,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能力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原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各项政策偏向普通高校,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职业学校对自身的重视不够等。这些都是有碍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导致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具体来说,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认识方面

我国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是差生才去的三流学校,这一观念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并已根深蒂固。从我国的行业企业、学校到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政府很少正面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其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如何,社会公众一知半解。教育主管部门对待职业学校也不公正,普通院校可以挑选优质生源,而职业院校只能接受差生。职业院校严重缺乏生源而招收社会闲杂人员时,学习氛围将会变得更差,甚至引起学校的管理混乱。再加上职业院校师资薄弱,社会普遍认为难以培养优秀人才,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不良形象因此而形成。用人单位普遍追求高学历,中高职毕业生很多连门槛都过不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拼命地考普通大学,职业院校是最后的选择。在各类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报道,各行各业不考虑自身行业岗位的需求而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偏离了工作实际,影响各行各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形成中高职生源差的恶性循环。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不仅使职业教育生源差,而且使中高职衔接的动力不足,不管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对中高职衔接都缺乏应有的信心,从而导致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衔接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整个社会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也导致中高职衔接的吸引力不足。

(二)政府引导方面

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但在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中,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实行统一、有效的政策方略。例如,在中职和高职衔接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等方面应有较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对中高职的教材开发和编写的整体性把握不足,各种教材内容相同、版本不同,导致中职和高职课程的重复和脱节,严重影响中高职衔接。关于中高职衔接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由学校单独来承担和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统筹规划相当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人制度的监督和管理不力,在实际中执行不到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进入工作岗位、未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就上岗就业等现象普遍存在。对此,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应制度和策略进行有效制止和处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曲解高职的本质和特性,高职仅仅被视为普通高中生实现大学梦的一条途径,却未能把中职生作为高职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从而导致中高职衔接不畅。

(三)学校自身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一些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改制而来的,中职基本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来的,这些改制的职业院校本身遗留了很多问题,导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困难重重。首先,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改制而来的职业院校没有足额资金来改进学校的基础设施,而职业院校正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学校实习实训场地、设备等的完备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中职和高职的有机衔接。然而,薄弱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多数教师属于“理论型”,缺乏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能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教学模式呆板,使得中高职衔接在教学内容上缺乏连贯性。最后,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各学校之间互相盲目地照搬照抄,没有形成办学特色,没有遵照地方产业链去设置特色、优势专业。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看,高职未把中职的办学当成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没有可操作的规则和制度来影响中职教育的发展,而中职基本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实践和操作,忽视基础、理论和理解,使得中职生极难接受高职的理论学习,自然导致中职和高职的衔接不畅。

三、优化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策略

(一)设定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

美国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中高职兼顾普通教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既能培养受教育者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同时也为受教育者的日后升学储备了丰富的知识。美国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订立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基本都实行了。我国在设定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时,不仅应考虑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顾及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贯通和衔接。换句话说,学校既要考虑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也要考虑教育性的学生升学的发展需要。因此,首先应统一中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兼顾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要。同时,为确保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通过制定中、高职统一的专业目录保证培养目标的有序和有效衔接。例如,重新审查中高职的专业目录,统一中高职的专业目录的种类和数量,让中高职专业衔接有据可依。目前,我国中职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高职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使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顺利、有效衔接,必须重新设置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

(二)“学制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

总结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用“学制衔接”来概括。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指导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尽管我国在中高职衔接实践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然而,总体来说,我国中高职衔接还仅仅处于学历上的衔接阶段。一方面,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不“统一”。这里的“统一”不是“同一”的意思,并不是说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必须一样,而是要相对的统一。也就是说,当前中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没有兼顾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得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上未能达到真正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实现意义上的衔接,而仅限于在形式上的衔接。表面看来,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设计,实质上课程内容没有达到衔接的意义。只有在实现“内涵衔接”的基础上,中职和高职之间才能成为真正的衔接。由“形式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我国要实现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从学历性衔接向内涵式衔接过渡,可以参考与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的“内涵衔接”主要体现在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设计和多样的招考方式等方面。

(三)构建贯通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1.通过设计职业集群开发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美国职业集群的主要特色是利用职业集群设置有序的、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并以社会经济生产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准,利用集群让受教育者从入学起就对职业和工作的分工有一定的了解并伴其一生。依据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实际,借鉴美国的职业集群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贯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首先,设计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体化的、涉及所有专业、囊括中职和高职并得到权威认可的,设计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中职和高职课程各成体系的情况,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其次,通过设定课程标准来推动中高职的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的以及共有的工作岗位,并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所需的职业能力,这样中职和高职各自在工作岗位的任务和所需职业能力的区别就能表现出来;最后,要重视课程评价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层次性。总体来讲,对于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计,应克服课程体系不对接、课程内容重复、中高职课程缺乏层次性等缺陷,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顺序合理、课程内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2.推行中高职补习教育衔接机制。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表现为“三低”:知识储备低、道德水平低和家庭收入低。由于“三低”,很多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很难实现。这阻碍中职毕业生升人要求更高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因为其毕业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太低。通过中职毕业升入高职的学生也并未达到要求的水平,然而却接受着正规的高职教育课程,效果可想而知。据了解,美国在中高职“补习教育”上,采取先分班测验、再补习教育、然后学习高职课程的方式,对高职毕业生整体层次的提升有很大助益,并且可以保障受教育者在高职院校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差异,中职招生时就实施强制性的教育,而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样、知识和能力如何,先把即将在中职传授的知识、技能连续而盲目地灌输给学生。即便升入高职院校也不去弥补中职教育中的不足,仍然强制性地灌输高职知识,导致职业教育质量较低。借鉴美国的有效做法,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阶段进行补习教育,不但使中职毕业生轻松接受中职和高职的过渡课程,还能提高升人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让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对“补习教育”的过渡课程应进行科学设计。“过渡课程”应视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课程”,设计“补习教育”的课程时不仅要顾及中职的培养目标,更不能忽视高职的培养目标。

(四)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断头教育”,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基本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并不是说这些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继续学习,而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不够理想,使得职业教育被看成是“就业教育”。若能搭建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改变“断头教育”现象,有利于促进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学校层面的积极调整、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还需要家长、学生的理解与配合。笔者认为,搭建这座“立交桥”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和全国统一认定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据了解,目前很多地区的职业学校在推行和实施“学分制”,即中职学生毕业时,在中职学校修满基本学分,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只要能力允许,他们可以获得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然而,该制度还不够成熟,仍然在不断健全与完善。同时,有学者提出“构建大‘立交’,可以特设专门的‘快车道’——保送制度”。笔者认为,“保送制度”用于职业教育中,既有优点当然也有缺陷。优势在于不但可以留住优秀人才,使其继续深造,还可以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水准和影响力。然而,“保送制度”的实施也会因“保送标准”的制定而产生困难,甚至会使职业教育沦为腐败之地。因此,在正式实行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定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