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投稿小米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84次
  • 评分4
  • 27
  • 0

樊晓卿,刘常炜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能力轻职业能力、缺乏专业区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职业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樊晓卿,女,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刘常炜,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1-02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针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区分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均不区分专业对象,未能将专业特点和特色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特定知识点,案例之间没有联系,缺乏创意。学生刻板地跟着教师练习,缺乏对课程的兴趣,学习上依赖性强。

(二)较少考虑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他们在家庭背景、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计算机学习起点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减少差异,使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满足学习的需求。

(三)没有兼顾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在分析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3-2014学年选取部分实验班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实行情境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成一个或者两个小项目进行训练,由于各模块独立性强,项目较小,因而无法串联。笔者针对学生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由几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包括若干个工作情境。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可将整个课程设计为:XX集团企业文化馆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分为计算机设备采买安装、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预算竞标、实施制作、产品展示、竣工决算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设置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情境,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施改革

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选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等。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小组中每个学生均有提高的局面,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一个子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向全班演讲、展示作品,由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将此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项目成绩(50%)、期末成绩(3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纪律等;项目成绩由每个项目成绩相加得到,作品标准由实用性(30%)+技术性(40%)+艺术性(20%)+创新性(10%)组成,评价方式分为教师评价(60%)和小组评价(40%);期末成绩为网上题库抽题的考试成绩。设置期末考试的原因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操作技能更扎实,避免学生在平时的项目训练中不积极、依赖同伴的状况,促进其将知识内化,提高实际能力。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