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稳定就业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条件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997次
  • 评分4
  • 48
  • 0

文/朱炜华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市民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其内涵来看,包括生存职业市民化、社会身份市民化、自身素质市民化、意识行为市民化四个层面。

生存职业化既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他三个层面的基础,因此,农民工的稳定就业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条件。本文主要对农民工就业现状、就业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稳定就业的相应对策。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普工工作。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挣钱,对就业的工作性质、场所、职业没有太多要求。自身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大量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只能应聘那些工作稳定性差、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缺失、晋升机会渺茫等市民不愿做的边缘性职业岗位。以建始县为例,仅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就集中了70% 的农民工。

农民工的就业渠道中非正规渠道占主导地位。农民工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社会资本帮助其进入较好的行业就业,非正规就业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自我雇佣的方式进入城市打工,没有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据建始县就业部门调查了解,七成以上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组织。

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素质较低是其市场竞争就业的最大障碍。据建始县农民工调查显示:小学学历占20%,初中学历占68%,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12%,由此可见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就是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择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从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来看,非平等性就业是主流。

就业和工作环境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正规性,即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在调查的建始县农民工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一半;二是是否享有基本的就业保障,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是非正规性,农民工非因能力因素而在城市不能与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职业技能培训、休息修养权等,劳动环境和条件比较差。

二、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影响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低是其就业不稳定的直接因素。农民工素质较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程度低,专业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民工的教育年限均为初中毕业,知识储备及学习均相对较弱,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只能从事操作工、临时工等在生产系列中处于低层次的工作岗位。第二,心理素质不好。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往往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加上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城市生活中极易产生脆弱、自卑、妥协甚至放弃的心理。

农民工非正规性就业是其就业不稳定的外在因素。农民工就业由于信息缺乏、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数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就业,因而造成了企业用工的非正规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民工就业不公正待遇现象。大部分农民工因为没有劳动合同、工资过低,工作时间长以及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频繁换工作,从而导致就业不稳定。因此,就业的非正规性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一个外在因素。

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其就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遭受了双重歧视,一是就业机会的歧视,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农民工无法取得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劳动资格;二是工资待遇的歧视,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许多企业以牺牲农民工利益来谋取高额利润,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

农民工的家庭负担问题是其就业不稳定的现实因素。大部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就业的同时因城市的高生活成本,选择将子女、父母等留在农村家中。据调查了解,有近80% 的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

除了子女的教育问题,承担家庭中非劳动力生活费也是农民工的另一负担。这些现实问题导致大部分农民工长期处于两地奔波的状态,致使就业极不稳定。

三、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就业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农民工是否愿意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城市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因此,减少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不稳定因素,会让农民工增加市民化的需求和提升市民化的能力。政府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引导:

首先,加强就业素质培训,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

一是全面加强城市居民意识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改变陋习,适应城市新的生活环境,重点是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社会交往、生活常识、人生价值等基本素质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在思想上从“农民工”意识转变为“城市居民”意识,使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二是全面加强就业观念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面对就业市场,克服盲目外流思想,树立良好的就业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重点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政策、维权、法律等基本知识培训和企业选择、岗位选择、面试技巧、能力展示等基本能力训练,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三是要采取梯级晋升培训模式,根据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采取初、中、高级梯级晋升培训,不断提升个人技术能力,逐步由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工人,由技术工人转变为蓝领工人,从而稳定就业并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拓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渠道。一是加快基层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四级联网”和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共享,为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奠定基础。加强省、市、县、乡“ 四级网络”建设,将网络尽快延伸到乡镇及村组。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托信息网络开展就业服务,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让农民工市民化就业。减少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环境,保证农村劳动者享有和城市劳动者均等的就业机会,与城市劳动者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消除地域限制,打破就业市场中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各种束缚,让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中能自由流动。

最后,加强政策扶持,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心。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扶持体系,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居住环境、公共权益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信心。当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收入相对稳定时,子女教育成本问题也必然相应解决,自然会增强他们彻底离开农村,大胆融入城市的信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劳动就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