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因材施教;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探究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其自身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后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表现出没有自信心,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长期以往,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极为不利。在这种教育教学形势下,教师就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训练,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措施,以此来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提升其学习能力。
1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的本质内容就是要从学生当前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能力差异性的角度来分别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此来实现良好的分组教学。这样的教育教学发展下,学生更多的是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并在个性化指导方案确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以此来整体性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分层教学的意义: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水平更好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消除学生自卑和自满心理,增强自信。基础差的学生不会担心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课堂活动,也不必担心无能力完成任务而放弃努力,基础好的学生永远有新的挑战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分层教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便于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所长,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积极回应学生需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高职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的主要方式
2.1教材内容的分层
教材内容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的制定要尽可能的满足不用层次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和其对自身的未来规划。针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而言,其使用的教材也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一课程可以使用不同系列的教材,即便是在应用同一套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不同学生设置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进度。
2.2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过程中,对于提高班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以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范围为基础来适当进行教学进度的提升,为了缩短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差距,教师可以将当前的英语知识内容教学与大学四级考试的内容进行契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对于当前的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基础性的掌握,并就英语知识内容深度和广度有效性拓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班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水平不同,还需要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就当前的英语知识内容来充分进行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能力普遍性的达到素质教育发展下对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基本班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就需要将自身的教学重点更多的放置在对学生英语基础性知识内涵的夯实上面。加强学生的各项技能和技巧的提升,增加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储备量,从而在放慢教学进度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以此来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让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这样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逐渐从基础班逐渐向着提高班的方向进行过渡,在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达到要求之后,就能够以提高班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
2.3评价方式的分层
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善传统模式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要从课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际表现和课下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反馈中对学生实现综合性的评价,并增加作业完成状况、课堂出勤程度以及在课程英语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表现状况等内容来作为综合性评价的依据。这些评价内容的制定,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有效改善传统以成绩为主评价方式的误区和缺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一定要考虑到对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不同,只要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表现很好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做出合理评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下的一项创新。虽然课程教育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从整体性的教学效果来看,其已经能够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够在分析和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够获得有效激发,对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郭敏敏.论因材施教的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29.
[2]杨理.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25):213-214.
[3]赵俊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高职英语教改实践探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2):155-156+159.
[4]谢咏梅.因材施教——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