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93次
  • 评分4
  • 94
  • 0

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

文/陈昌辉 刘 蜀

第一篇: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去年,在锤子手机发布会快结束的时候,创始人罗永浩放了张图片:一位工匠坐在桌子前,细心地打磨着手中的物件。

他说自己其实特别欣赏和佩服工匠,并认为中国人从历史上就缺乏对工匠的尊重。对于大多数国内手机厂商来说,他们其实不用也做不出多么高深的技术,但是绝对需要这种把每个细节都认认真真地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锤子手机的很多细节,都体现了一个匠人对自己作品的完美追求,其中很多细节的用心和人性体贴,真的只有匠人才能把握。

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甚至有点不正经的手机名字——为什么叫“锤子手机”,我想老罗一定想用那个标志性的工具代表自己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但直至在这次手机发布会中再次被提出后,就大受追捧,也许就是老罗最后说那句话:“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第二篇:学徒工匠还是儒生士子

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一种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追求,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钱;工匠们不跟别人较劲,永远跟自己较劲。——这也许是一种理想主义化的描述,但近年来这个术语却逐渐流行起来,正如前面提到的锤子手机;据说苹果的成功就是因为乔布斯的“工匠精神”;TCL董事长李东生也呼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再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业,那些高大上的奢侈品企业某种意义上都具备“工匠精神”。

当今各国,职业教育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国家。一定意义上,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备所谓的“工匠精神”。德国的“工匠精神”最受推崇,日本的“精益生产模式”已占据主流,从德、日制造业的崛起来反观中国,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国人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理念的确是构成了很大的障碍。

比如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并不是指上职校读的书,而是指读“圣贤书”,读“圣贤书”才能成为“人上人”。圣贤书讲的不是如何做木匠做石匠、耕作饲养,而是讲如何修齐治平。近代以来,科举制崩溃,现代知识、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但数千年传统积习使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始终带有科举制的阴影。高考成为万千学子跳龙门、成为“人上人”的窄门,职业教育乃是不得已、没面子的选择。

安徽一所职业中学木工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别出心裁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每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身着隆重的“匠士”服,头戴“匠士”帽,庄严肃立。校方的解释是,“匠”代表了娴熟的职业技能、谋生能力,而“士”则代表了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人生信念,是想把职业意识与传统观念相对接。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该木工班已连续多年招不满学生。校方解释说:“当地自古被称为‘状元县’,家长觉得学木工很没面子,上大学才有出息。”

去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典礼添了一道新风景:一千多名应届毕业生穿着学校统一定制的新学位服,按照正规的学位授予仪式,依次从院长和导师手里接过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首所高职院校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授予学位。学院的良苦用心一看就明。但有评论指出:“工士学位”担大任先要扭转社会偏见。有网友也说,真才实学最重要,舍此,“工士学位”等一切都是浮云。有论者又指出:不管什么“士”,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想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显然不是设立“工士学位”就能破解的。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已注意到“工士学位”这一情况。

笔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要取得充分发展,必须克服传统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学徒工匠还是儒生士子,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三篇:寻找中国的“工匠精神”

其实德国的“工匠精神”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平衡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而作出的一种主动选择。

比如美国,科技与创新是促进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之相比,德国这样的国家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其比较优势在于能够积极跟进,在工艺上精耕细作,制造出性能优良的产品。通俗地讲,他们与美国的区别犹如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德国最擅长的在于较传统的汽车、机电、机械、仪表等产业,而在计算机、互联网、生物科技、金融等高科技、前沿创新领域则并不突出。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正是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点。

德国的产业结构主体是高端制造业,而美国则是高科技、金融为主体。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美国无须、也不能实行像德国那样的分流化、二元制的教育体制。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产业主体要求美国必须更加重视学术型、通识型的教育模式。

回到我们国家,中国从20世纪末已由一个农业国家发展为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为产业主体的工业国家,在未来可预计的几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类似德、日这样的国家,而不是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自然也应向德、日模式靠拢。然而,中国教育原来引进的是原苏联模式,长期以来的教育结构恰恰是与不分流的美国非常相似,而异于分流化、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长期性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才出现了近年来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必须与其产业结构相适应。在人力资源结构中,德国技能型人才占78%,学术型的占了22%,瑞士技能型人才占82%,学术型的占了18%,正是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支撑了它的经济结构,才让这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排在世界前10位,才让他们在每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倒下。

然而,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主要是其产业结构决定而由其教育结构来实现的,中国要摆脱低端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也需要借鉴德国的“比较优势”,培育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对此,职业教育应有担当。去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研究职业教育,国家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部署职教工作,出台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时,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指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习总书记讲传承技术技能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李总理讲一技之长、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就是要寻找中国的“工匠精神”。

近日,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需要全社会学习研究落实。职业学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技工院校积累了丰富的技工教育经验,面临改革发展新形势,需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以工匠精神为感召,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成都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