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64次
  • 评分4
  • 82
  • 0

创新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文/杨晓春?杨?静

摘?要: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发展智能,实现技工教育教学创新;对学生要提高其对创新的认识,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工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在技工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技工教育教学创新

1.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1)创造性人格特征。日本教育学者恩田彰曾经归纳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其特征是:

自主性(主体性、自律性、自信、主动性、独立性、反习惯势力、非同调性、自我实现等),具有自主性人格是具有创造性的前提;

好奇心(强烈的探索动机、冒险精神、求知欲、成就感等),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挑战的心理特征;

开放性(灵活性、变通性、爱好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维性、面向世界看问题的态度等),比较教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教师的开放性,就没有创造性教育。

另外,执著性、自制力、内省倾向等也是创造型教师的重要人格特征。

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只有自身具有多种创造性人格,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的教法,进而达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

第一,自主性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应有独立的思考习惯,不论是遇到什么事情(或问题),首先对事情(或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应立即形成自己的一个处理思路和方法。虽然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全面甚至错误,但只要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炼出较好的思维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识的锻炼,自然会形成一种快速思考问题的本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准备新课内容时,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非常灵活的问题是需要探讨的,但在探讨之前先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重要,在没有自己观点支持的情况下去探讨问题,很容易人云亦云,这样就容易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难以形成个性化的思考习惯,从而影响到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是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决定工作方式和方法。不论是谁,由于自身受教育经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接触的人员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必然形成不同于别人的性格和特点,根据自身特点追求发展,才能比较符合实际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如,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和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在走上教师岗位时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他(她)们的共性之一是尊重老教师,以求得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快速成长起来,但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名牌学校毕业生往往视野开阔,会采取探讨式的学习方式接近老教师,快速引起老教师的关注;而普通学校毕业生往往以虚心学习的方式接触老教师,以诚心得到老教师的重视。如果这两个人都采取对方的方式方法,不一定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不结合自身特点去追求发展,容易造成空想,而空想不能变成现实,也不是创新。

三是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积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方法。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思路,然后要有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会有许多方式方法,每一个人所能想到的也不一样,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可能解决问题,而且结果基本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时间不同,这主要是根据解决问题的主体特点去选择方式方法。如给学生做辅导,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问题。当讲解一篇产品介绍的说明文时,由于理科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功能的探讨,而文科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应用的探讨,教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点击他们的兴奋点,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对能力突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从原理、概念等方面去讲解,对一般学生的问题应该从简单的类比等感性较强的方面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积累是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好奇心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注意观察事物并对一些现象进行探索。语文老师比较关注教学中字、词、句、段、文章结构、背景的讲解和学生的心理等,但没有生物老师那样观察动物和植物特性的特殊观察力。观察得越多,越能发现事物内部的微小差异。观察是分析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如牛顿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正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如果语文老师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科知识都有所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解给学生,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多更好。新颖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正是创新的结果。

二是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要有人首先提出,并在一定的环境下尝试验证。光观察不分析,这样的观察多了就会影响到教师的判断力。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只有通过分析、实践,才能判断正确与否。所以说,创新也有可能付出失败的代价,但不敢尝试,怕失败,永远不会成功。

(3)开放性的思考是创新的手段。如果思考问题不敢放开,很难有所创新。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这样的实验,老师提出一个名词,让学生联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由于思考的开放性,学生所提出的解释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现在科技界有许多创新设计就是以多人的自由想象为构思基础的。只有放开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2.教师应具有较好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思维能力。第一,直觉能力(直觉想象、直觉类比、直觉判断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对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对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事物特征学、社会意识形态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第二,想象能力(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具有丰富、生动、独创的特点,对于智慧的发挥、理想的建立、创造蓝图的形成、研究方向的确定、局限的突破、灵感的产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象能力是在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研究、推断中培养起来。

(2)实践能力。第一,设计能力,包括对他设计和自我设计。对他设计是指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课程内容、预见学习困难及解决办法、确定活动方式等。自我设计是指教师精选备课材料、寻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包括合乎逻辑的过渡)、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方法等。

第二,组织能力。设计过程是一个创意过程,又是一个编排过程,而组织过程是实践的关键环节。一个设计方案不能在教学环节应用中得到实践的验证和补充、完善,就不能说它具有推广的价值。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设计方案的实践中,创新型教师的设计应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

首先,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来分析其内在的本质,而且对事物变化的敏感程度会随着经常性的观察分析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洞察力。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要尽量全面,不但要观其表,而且要究其实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客观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的思想体现在对一个事物观察细致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

其次,通过实践检验创新思想的正确性。创新设计有许多,如教研、教法、教材、教改等,每一方面的创新都需要验证效果。所以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的思想,更要有实现创新的措施和办法,就是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宣传,争取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同时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组织验证。这就像科学家一样,提出一个想法,要通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才能对想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因此,创新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书本里,而是要由倡导者亲身组织、参加实践,才能实现创新设想。

最后,创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1.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达成教与学的共识

学生刚上小学时,一般习惯于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学,结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几乎没有。这种教与学的关系从小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思想不够解放,接受的创新思想较少。技工院校教师倡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转变认识,让学生逐渐从教师不断创新的教法中领悟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师生对创新精神形成统一的认识,让学生接受教师创新思想的启迪,形成自我创新意识,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识,才能将自己在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2.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创新打好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同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侧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探索性训练,培养质疑思维能力:组合性训练,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多维性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因果性训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辐射性训练,培养联想思维能力;迁移能力训练,培养转移思维能力;反意性训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筛选性训练,培养聚合思维能力;归纳性训练,培养统摄思维能力;多面性训练,培养立体思维能力。

在上述十个方面的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多数学生的特点进行训练组合。在这十个方面中,探索性训练、因果性训练、辐射性训练、归纳性训练是比较重要的训练。

探索性训练,是各行各业人员都应进行的训练。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探索就没有发展。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从哲学上讲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即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实现矛盾转化或形成新的矛盾的过程。探索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和想法,使创新成为时尚。

因果性训练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因”,就应有什么样的“果”,这也是反映事物内部必然联系的一种规律。进行因果性训练,可以预测事情的发生,在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推理,可以预见到将来事情发展的可能结果。这项训练引导人们客观地看待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把事情做好。

辐射性训练是联想思维的关键。把一个事物与多个事物联系起来对比分析,有利于对事物本身性质的认识;还可以把多个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组合。

如辐射性思维可以产生许多设计思想,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塑料行业把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分层合在一起使用,保证了产品的特殊使用功能。如不烫手的杯子里层材料用无毒耐热材料,外层用装饰效果好的材料。新的设计思想带来技术的革新,随着工艺、设备的改进,两种材料一次成型的设备、工艺研制成功,促进了一个行业的发展。

归纳性训练是各项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学生的期中、期末复习考试,正是进行归纳整理的工作,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会归纳,可以在凌乱的现象中找出规律,可以高度概括一篇文章的层次结构,可以总结出不足等。

其他方面训练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仅举几个例子。如在反意性训练中,教师提示学生要打破常规看问题,经常往问题的反面想。在军事上,导弹是空对空、地对空、空对地打击目标的进攻性武器装备。在反意性训练中学生们想出了对地钻探等用途,即用导弹向地下发射,减少钻探的工作量。在生活中,许多食品、用品采取的市场策略是“加量不加价”,以此吸引顾客,但有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将“量”大大减少,以适应一些特殊场合。如微型牙膏适用于酒店、宾馆、招待所,一次性消耗品如餐巾纸、湿巾、擦鞋纸、方便筷子、宾馆牙刷等并没有采用耐用的材料使产品高质高价,而是可用、方便、经济、实惠即可。

多方面的训练,经常性的探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活跃的方向发展。创造性的学习打破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探索与研究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

3.组织学生参加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比听说能力好,出现了一些学习不错、知识不少,就是说不出来、说不清楚问题的学生,这是多年来中国式教育教学导致的结果。在国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政治家能言善辩,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听说能力往往比读写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对创造性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听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作为人类交际手段之一的口头语言已突破时空限制,穿过星际山川,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传播。这就要求人们既能听得明白,反应敏锐,理解深刻,又能说得清晰、准确、严密。

良好的听说能力也是智力发展的需要。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首先是听和说,然后才是说和写。听是输入信息,说是输出信息。要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的观察力、凝神的注意力、极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思维,无疑应重视听说能力训练。

为强化学生想说、敢说的意识,提高学生巧辞善辩、机警灵敏的说话能力和有独到见解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结合实际设计以下一些活动。

(1)步骤:抓住课堂和课外。

(2)课内: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把有些问题拿到学生中探讨,激发学生的演讲表现欲,从而锻炼学生瞬间思维、判断、作出反应和结论的能力。

(3)课外:组织一分钟讲演,通过短短的演讲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用准确的语言和简练的语句表述问题的能力。

组织辩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感,语言丰富,表达准确,善于组织语言攻势,这些都展示出思维训练的成就。

组织演讲比赛,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让他们学会由表及里,通过现象看本质,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新意的想法。

4.明确教学目标,筛选教材内容,做好教材创新组合工作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同时它也是课堂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本本主义,勇于创新,通过补充教材的编订,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通过教材的更新带来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拓展,也带来教学形式的变化、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时改变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认定的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训练提高了创新意识,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学习、交流、锻炼的机会。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将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教学、教改、教研中。

(作者单位:杨晓春,吉林省技工教师进修学校;

杨静,吉林省实验中学)